唐末地主家的傻儿子
唐末地主家的傻儿子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唐末地主家的傻儿子 > 第20章 收获

第20章 收获

加入书架
书名:
唐末地主家的傻儿子
作者:
天天写诗
本章字数:
5110
更新时间:
2025-07-07

金黄的麦浪在六月的骄阳下翻滚,空气里弥漫着新麦干燥的甜香和泥土被晒透的气息。小李庄内外一片热火朝天。小李庄的麦子成熟了,村堡建设暂时停下,周围村子的劳力也回家收麦,过后如果想来还是可以过来。外地的流民大部分选择了留下,毕竟像小李庄这样安全又有工作可以做的地方并不好找。

“开镰喽——!”

随着里正李彦一声洪亮的吆喝,早己磨快了镰刀的村民们如同出闸的潮水,涌入了金灿灿的麦田。弯腰,挥臂,锋利的镰刀割断麦秆发出清脆的“嚓嚓”声,汇成一片丰收的乐章。老人和孩子跟在后面,麻利地将割倒的麦子捆扎成束。健壮的汉子们吆喝着号子,将沉甸甸的麦捆装上改良过的宽轭牛车或成排的鸡公车,运往打谷场。

打谷场上更是尘土飞扬,人声鼎沸。巨大的石碾在牛马的牵引下吱呀呀地滚动,碾压着铺开的麦穗。木锨扬起,金黄的麦粒在风中与轻飘飘的麦壳分离,如同下起了一阵黄金雨。小秋带着一群半大孩子,拿着特制的小耙子和簸箕,仔细地收集着散落的麦粒,颗粒归仓。钱管家拿着新制的账本,穿梭其间,指挥若定,声音都带着喜气:

“东头王老五家,三亩麦,估摸着能出两石半!好收成!张婶子家那两亩坡地也出息了,有一石八!”

李朔站在新落成的北堡门楼顶上,看着这片繁忙而喜悦的景象,嘴角噙着笑。小李庄村民现在是集体收粮,但是各家的粮食还是运到各家的,最后在算各家需要缴纳的地租。不是李朔不愿意免租,升米恩斗米仇的道理他还是知道的,大家通过劳动再把粮食赚回去也是不错的办法,还能增加大家伙儿的团结和向心力。

粮食收获后,李朔在继续完善村堡建设和改造农田的同时,会陆续建设不少的工坊,用来吸纳多余的劳力,养活更多的护卫队“士兵”。人力在李朔这里不是负担,是资源。

堡墙巍峨矗立,在阳光下泛着淡黄色的坚实光泽。筒子楼环抱的内院里,炊烟袅袅,孩童的嬉闹声隐约可闻。

沙溪河畔那十亩试验田里,绿油油的水稻己经开始抽穗灌浆,长势喜人,田里不时能看到泥鳅或鲫鱼搅动的水花。更远处,靠近沙溪河的那片两千余亩旱地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上游新建的蓄水池己经初具规模,如同镶嵌在山坳里的一面镜子。新挖的灌溉沟渠如同银亮的脉络,顺着地势蜿蜒而下,将清澈的沙溪河水引向刚刚平整好的土地。改造完成的水田,水流缓缓淌过,最终汇入村堡北面那条新挖的、波光粼粼的护城河。

“少爷,您看这麦子!”铁柱扛着一个快比他高的麦捆,吭哧吭哧地跑到堡墙下,仰着黑红的小脸,兴奋地大喊,“沉甸甸的!今年肯定能吃饱饭了!”

李朔笑着朝他挥挥手:“好样的铁柱!加把劲,晚上让厨房给你多加个肉饼!”

“好嘞!”铁柱乐得蹦起来,扛着麦捆又冲回了麦浪里。

丰收的喜悦如同醇厚的酒,弥漫在整个小李庄。

李朔望向村东山岗方向,这里有4座山岗,都是高度在100米以下的圆形缓坡山岗,呈现菱形交错分布,最西侧的山岗最高的地方也只有30米左右,小李庄原来有一部分宅院就是建在山岗的缓坡上,这也是唯一一座不属于李家的山岗。

这次改造小李庄,李朔就把这个山岗也圈了进来,村东侧的堡墙就建在山岗东侧缓坡上,把它和其它三座山岗分割开来。除了在山上高处观察用的哨塔之外,还建设了储存物资用的仓库,毕竟地势要高一点,防止水患的同时也便于防护。

村东另外的三座山岗呈三角形分布,都是属于李家的山地。这次为了建造村堡,山上生长了几十年的木材也被砍伐了大半。按照李朔的安排都是砍伐的南坡,这样腾出来的地块上就可以安排种植经济林了。

李朔当然不会种植什么樱桃、梨子之类的水果,生长太慢,果期又短,照顾还麻烦。在砍伐木材时,李朔意外发现树林里生长了许多构树,问了钱管家,才知道这玩意儿在唐代叫楮树。

“这楮树没有一点用处,长不成材,牲口还不吃,除了开花的时候能吃点花棒应付灾年,没啥用。”这是钱管家看李朔问起来,随口说的。

但是,李朔知道,唐朝己经有人用楮树皮造纸了,质量还很好,能够用来做书画用纸使用。只是现在好的纸张都是从江南或者蜀地制造的竹纸,产量、运费加上制作工艺麻烦,价格肯定高。而楮树在北方随处可见,加上李朔的制造工艺,刚好可以用楮树来大量制造纸张。

李朔当时就安排钱管家在最大也是离家最远的山岗上种植一个山坡的楮树。这种树很好种,挖点树根,随便一埋就行,还不怕病虫害。反而是要控制它的长势,因为林下李朔还要种植一些药材,现在的药材都是山里野生的,但是量太少了,前世李朔就有一个同学在山里种植药材发了家,现在种植药材应该也是可以赚钱的。

另外两个较高山头李朔种植了竹林和桑树林。竹林就不说了,万用的材料,不管是做建筑材料,做工艺品,做家具或者造纸,做什么都有用处。桑树除了叶子可以养成以外,桑树的皮也是造纸的材料,只是大部分人不舍得毁掉桑林造纸罢了。

随着木材的继续砍伐,经济林的面积会继续加大。这这几座山上的树林里,李朔都设置了联排的木屋,等到护卫队训练完成的时候,会有一部分安排在这里,房屋当做兵营使用。当然,对外的名义是看护山林,防止被盗,防止野兽糟蹋农田。

李朔沿着堡墙转悠到村南,村南的麦子也在收获。靠近河滩的荒地有二十亩没有种植,那里会随着汛期到来,每年都会淹没,对河滩稍微收拾了一下,种植的苎麻己经有二尺多高。

唐代的衣物,除了丝绸以外,主要就是麻衣。李朔到了唐朝才知道,麻衣的原料也是不同的。最好的当然是苎麻,苎麻是多年生的灌木,茎皮纤维细长坚韧有光泽,生产出来的麻布轻透如蝉翼,散热性极佳,夏天穿最合适,唐代称之为夏布。如果和蚕丝混纺织成的布,称之为鱼冻布,水波纹理,价超丝绸。甚至一匹布能达到十两黄金,因此,苎麻就不是老百姓能穿用的。

百姓穿用的麻衣是用汉麻的皮制作的,纤维粗糙,粗硬耐磨但是容易起毛,是平民百姓应用最多的材料,草鞋、麻绳也是用它制作的。还有一种材料,百姓用的也不多,就是用葛藤的藤皮纺织而成的葛布,道士常穿的葛衣就是葛布做的。

李朔规划下的小李庄正在一点点的改变,每一点的变化都给村民增加了乱世生存下去的底气。

晚饭后的小李庄宁静祥和,劳累一天的人们三五家汇聚在房顶纳凉,畅谈今日的收获。银盘般的圆月升上当空,伴着满天星斗,和着阵阵蛙鸣,把皎洁的月光洒下,孩童玩累了就躺在家人身边的凉席上入睡。

然而,这醉人的麦香里,很快便会掺入了一丝令人不安的腐朽味。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