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二十的河西走廊朔风凛冽,周琰裹着驼绒大氅站在新建的七号护路堡顶层。他手中黄铜望远镜的镜片上结了一层薄霜,远处吐蕃人修建的水坝在晨曦中泛着不自然的蓝光——显然用了∞矿物加固。
"王爷,墨主事带人回来了。"亲卫哈着白气禀报。周琰转身下楼时,混凝土墙壁传来的寒意让他打了个哆嗦。这种速凝材料虽然坚固,但保温性远不如传统夯土,看来需要在配方中加入矿渣改良。
堡内议事厅,墨衡正对着沙盘汇报:"上游引水渠己通,但吐蕃人派兵把守峡谷入口。"沙盘上插着黑旗的位置,正是吐蕃新建的营垒。
周琰用铁尺量了量距离:"在护路堡与峡谷之间,每隔三里筑一座烽燧。"他设计的不是传统烟墩,而是装有铜镜和旗杆的"光讯站"。白天用旗语,夜间用∞中和剂燃烧的彩色火焰传递信号,这套系统能在半刻钟内将警报传遍百里防线。
"筑烽燧的劳力..."节度使刚开口,周琰己指向沙盘上的绿洲:"请三十六部盟各出三人,我们派技师指导。"这是变相的训练当地武装,那些学会修筑工事的部落青年,将来都是对抗吐蕃的潜在力量。
午时刚过,周琰亲自为第一批烽燧兵授课。他用两面铜镜演示光线反射,再配合不同颜色的旗帜,组成简易编码。最年长的烽燧兵是位独眼老卒,却最快掌握了要领:"王爷,这比狼烟强十倍!夜里贼人看不见咱传讯。"
"正是此理。"周琰嘉许地赠他一副鱼鳔眼镜,"再配上这个,三里外旗语清晰可辨。"
九月廿一,首座烽燧竣工测试。周琰站在护路堡顶楼,看着十里外的烽燧依次亮起蓝绿色火焰——这是"平安无事"的信号。突然,最远的烽燧转为红色,旗手打出"骑兵接近"的编码。半刻钟后,果然有吐蕃游骑出现在地平线上。
"传令,启动'草人计'。"周琰嘴角微扬。护路堡前的铁轨上突然出现大批"工人",远看热火朝天,实则是绑着树枝的稻草人。吐蕃游骑徘徊许久,最终悻悻离去——他们不知道,真正的施工队正在山背面秘密挖掘隧道。
九月廿二,周琰收到长安急报。皇帝对西线进展既喜且忧,担心铁路延伸会过度刺激吐蕃。随信附来的还有份御史弹劾奏章,指责他"劳民伤财,有违圣贤之道"。
"备笔墨。"周琰冷笑。回信附了份详实的《西线收益表》,显示铁路己为朝廷创收十五万两,更带来边境稳定。至于那些腐儒,他建议皇帝派他们来陇西"体验民生"——当然,是乘坐运送牲畜的货车车厢。
信使刚走,又一匹快马驰来。这次是安诺的商队遇袭,三车铁轨配件被劫。周琰查看失物清单时,突然瞳孔一缩——被劫的包括十二套特制转辙器,这是铁路分岔的关键部件。
"立即检查所有护路堡的备用件!"周琰厉声道。果然,三号堡的仓库在前夜遭窃。吐蕃人显然在谋划什么,但缺乏技术知识的他们,根本不懂这些精密零件的用途。
九月廿三黎明,烽燧系统传来警报。吐蕃大营异动,约有千骑向黑水河移动。周琰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护路堡全员戒备,同时派工兵队伪装成牧民,在吐蕃军必经之路撒下"铁蒺藜"——这是用报废铁轨打造的三角钉,能有效迟滞骑兵。
"王爷,要通知三十六部盟吗?"节度使摸着刀柄问。
周琰摇头:"先看看吐蕃人想干什么。"他怀疑这次军事行动与失窃的转辙器有关。果然,午时斥候回报,吐蕃人正在铁路线上安装某种装置——他们把转辙器当成了路障!
"让他们装。"周琰忍俊不禁。那些反向安装的转辙器非但无法阻挡列车,反而会在机车经过时自动扳道,将列车导引至备用轨道。他立即密令三号护路堡准备欢迎"不速之客"。
申时末,一场好戏上演。吐蕃骑兵果然驱赶俘虏来的牧民冲向铁路,企图制造"火车碾人"的惨案。然而当"陇西二号"机车呼啸而来时,转辙器突然自动工作,列车稳稳转入侧线。目瞪口呆的吐蕃骑兵反被自己的路障挡住去路,成了护路堡弩手的活靶子。
九月廿西,周琰召开战后分析会。墙上挂着缴获的吐蕃密令,上面明确要求破坏铁路声誉。"他们怕了。"周琰敲着案几,"怕铁路带来的民心所向。"他当即决定加大宣传,邀请更多部落首领试乘列车。
会上,墨衡提出个大胆设想:在机车上加装∞检测仪,提前发现埋伏。周琰大为赞赏,立即画出设计图——将检测仪与汽笛联动,当辐射超标时会自动鸣笛示警。这个小改进,后来在多次袭击中挽救了无数生命。
九月廿五,河西走廊迎来首场雪。周琰视察隧道工程时,发现混凝土在低温下凝固缓慢。他立即召集工匠,用烧热的铁棒插入浇筑体加速凝固,再覆盖抗∞桑皮毡保温。这些土办法虽简陋,却保证了工程进度。
午时,安诺带着幸存的商队归来。这个精明的粟特人非但没有沮丧,反而提议组建"护路商团"——由各族商人出资雇佣武装护卫,既保商路平安,又为朝廷减负。
"准了。"周琰当场颁发特许状,"但护卫必须接受轨运司训练。"他暗中打的算盘是,这些商团武装将来可转化为边防补充力量。作为回报,他特许商团使用铁路运输免税——这个政策后来催生出大胤第一批物流巨头。
九月廿六,周琰迎来意外盟友。吐蕃国内反对派的密使深夜求见,献上 stolen 的军事布防图。原来吐蕃赞普的穷兵黩武己引发贵族不满,而铁路带来的商贸机会让主和派看到新出路。
"告诉你的主人,"周琰将布防图原封不动退回,"大胤的铁路对朋友永远开放。"这个看似大度的表态,实则是最狠的心理战——既彰显气度,又离间敌方内部。密使离去时,周琰"不小心"让他看到了西线全线通车后的贸易预估表,那些天文数字足够动摇任何理智统治者的决心。
九月廿七,隧道贯通庆典。周琰设计的这座"陇西第一隧"虽然只有百丈长,却是大胤史上首条穿山铁路隧道。当首列测试车呼啸着穿过山体时,随行的三十六部盟使者纷纷跪地祈祷——在他们眼中,这简首是移山神通。
庆典后的宴会上,周琰宣布成立"铁路学堂"。首批学员除了大胤工匠,还有三十六部盟选送的青年。课程表上不仅有工程技术,更有"铁路律法"和"商贸算学"——这是周琰的文化输出战略,用技术培训为媒介,潜移默化地传播大胤制度。
九月廿八,周琰接到皇帝手谕。年轻君主终于被西线的成绩说服,同意将铁路列为国家工程。随谕旨而来的还有工部增派的五十名匠人,以及——让周琰哭笑不得的——三位前来"考察"的御史。
"好好招待。"周琰对节度使耳语,"带他们体验最颠簸的轨道车。"他深知这些书呆子的奏章能有多大的破坏力,必须让他们亲身体会铁路的价值。
当天下午,周琰在检查新到的机车轴承时,发现青铜轴瓦磨损异常。经过仔细排查,原来是润滑油混入了矿砂。他立即下令所有工坊实行"清洁管理",并设计出三层过滤的加油装置。这个小插曲催生了后世的质量控制体系——每个轴承上都被刻上工匠编号,责任到人。
九月廿九,西线铁路终于延伸到第一个绿洲城邦——白亭。周琰亲自驾驶"陇西三号"完成首航,当汽笛声响彻沙漠时,白亭城主带着全城百姓出迎。驼队商人、农耕部族、游牧民族第一次齐聚铁轨旁,见证这个改变丝路历史的神迹。
"从今日起,"周琰在通车仪式上宣布,"白亭站每抽十分之一货运税,半归城主,半入铁路基金。"这个分成方案既笼络地方势力,又保证工程可持续。当夜,白亭城内彻夜欢庆,而周琰独自在站台上修改图纸——下一段将延伸向玉门关,那里是吐蕃最后的西域壁垒。
秋风掠过钢轨,带来远方沙丘的呜咽。周琰着怀中那份吐蕃密使"遗忘"的贵族名单,嘴角微扬。钢铁之路的尽头,不仅是地理上的疆界,更是一个帝国文明的辐射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