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古代当摄政王
回古代当摄政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回古代当摄政王 > 第123章 玉门天险

第123章 玉门天险

加入书架
书名:
回古代当摄政王
作者:
南派的神
本章字数:
5688
更新时间:
2025-05-05

十月初一的晨光刺破戈壁滩的寒气,周琰站在白亭城外的调度塔上,望着延伸向西北的测量旗。工部匠人们正在用改进的"悬锤水准仪"勘测地形,青铜重锤在晨风中微微摆动,将玉门关方向的坡度精确测算出来。

"王爷,前方二十里遇到黑石滩。"墨衡捧着刚送来的勘测报告,羊皮纸上画着大片玄武岩地貌。这段通往玉门关的最后屏障,坚硬如铁的地表让传统施工方法束手无策。

周琰从怀中取出个铜匣,展开里面的《矿脉勘测图》:"传令采用'火裂法'。"这是他针对极硬岩层设计的方案——在岩石上凿孔填入生石灰,浇水后产生的膨胀力能使岩体自然开裂。虽然进度缓慢,但比起人工凿石效率己提高十倍。

"报!"驿卒快马奔来,"玉门关守将派使者求见。"

周琰眉头一皱。玉门关仍在吐蕃控制下,守将阿史那贺鲁是有名的鹰派。当他来到会客厅,看到的却是个文士打扮的汉人老者——竟是二十年前被俘的陇西司马郑攸。

"老朽奉阿史那将军令..."郑攸行礼时露出腕上的奴隶烙印,"请教王爷,铁路可能绕过玉门关?"

周琰命人展开地形图,手指沿着山脉划了条弧线:"绕行需多走三百里。"他故意顿了顿,"除非..."

"除非什么?"郑攸急切追问。

"除非开关通商。"周琰突然拍手,侍卫抬进个蒙着红布的物件。掀开后是台精密的蒸汽机模型,通体用玉门特产的墨玉雕成。"以此为礼,请转交阿史那将军。"

郑攸瞳孔骤缩。这台模型价值连城不说,其中蕴含的技术信息更是无价。他自然不知,周琰故意在关键部件上做了错误设计,若吐蕃人仿造必会酿成事故。

十月初二,西线工程推进到黑石滩。周琰亲自监督火裂法施工,当岩体在石灰作用下"咔咔"开裂时,围观的三十六部盟使者纷纷跪地诵经。突然,裂缝中渗出诡异的蓝雾——这竟是条∞矿脉!

"全员退后!"周琰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工人们迅速戴上浸过药剂的桑皮口罩,而周琰则用特制的铜匣采集矿样。检测结果显示,这种的∞矿物纯度惊人,若处理得当可制成顶级中和剂。

"修改路线。"周琰当机立断,"黑石滩设为禁区,铁路北移五里。"他连夜设计的新方案牺牲了首线距离,却换来了更安全的通行环境。作为补偿,他允许三十六部盟在监督下限量开采∞矿物,前提是全部卖给大胤官方。

十月初三,玉门关传来回音。阿史那贺鲁收下礼物,却提出更苛刻的条件:大胤需用蒸汽机技术换取开关。周琰听罢大笑,当即回信:"技术不可轻传,但玉门关可设特别通商区。"随信附上的还有份关税分成方案——阿史那个人能拿三成。

"王爷,这会不会养虎为患?"节度使忧心忡忡。

周琰笑而不答,只是展示了新绘制的《西域铁路网》。玉门关在图上只是个小小节点,真正的命脉是正在建设的环吐蕃支线。"让他拿三成关税,"他轻敲图上吐蕃腹地,"我们拿七成贸易主动权。"

十月初西,黑石滩改线工程遭遇新难题。北移后的路线需跨越鬼见愁峡谷,传统的木结构桥梁无法承受机车重量。周琰召集工匠们连夜开会,提出了震惊西座的方案——全铁悬索桥。

"这...这需要多少精铁?"工部主事声音发颤。

"所以要用新法子。"周琰展开"熟铁冷锻法"图纸。这种将铁条反复折叠锻打再淬火的工艺,能产出强度远超寻常的建材。更关键的是,他设计的分段铸造方案,可在工地现场组装巨型构件。

十月初五,第一根试验性铁索在鬼见愁峡谷架设。当碗口粗的铁链在绞盘牵引下缓缓跨越深渊时,对岸的三十六部盟战士吹响了号角。周琰却盯着索具的弧度,不断计算着承重数据。突然,他叫停作业:"第三段铁链有瑕疵。"

工匠们检查许久才发现细微裂痕。原来这批熟铁在冷却时掺入了矿渣。周琰立即下令全线检查,同时启用备用的"竹筋铁"——这是将竹条编织成芯,外裹铁水的特殊材料,韧性远超普通熟铁。

"王爷神目如电。"墨衡后怕道,"若未发现..."

"所以要有'三检制'。"周琰敲了敲新颁布的《营造法式》。这本厚达三百页的手册,记载了从选材到施工的全套标准,将成为大胤工程史上的里程碑。

十月初六,周琰迎来意外助力。被吐蕃压迫的沙陀部全族来投,带来珍贵的沙漠筑路经验。这些常年游走死亡之地的民族,掌握着稳定流沙的秘法——用骆驼刺和黏土混合夯实。

"妙哉!"周琰立即调整方案。他在铁索桥两端铺设"沙陀基层",再覆盖竹筋混凝土,形成独特的复合路基。作为回报,他特许沙陀人在桥头设立永久集市,并派医师为其族人治疗∞辐射病。

十月初七,鬼见愁大桥完成主索架设。周琰设计的这座"陇西第一桥",主跨达六十丈,桥面可并行两列机车。当第一块铁板桥面吊装到位时,对岸突然烟尘大作——竟是阿史那贺鲁亲率骑兵前来"观摩"!

"戒备!"节度使立即调兵。周琰却摆手制止:"让他们看。"他故意让施工继续,当吐蕃人看到巨型铁构件被蒸汽吊机轻松提起时,不少骑兵下意识地后退。技术威慑有时比刀剑更有效。

阿史那派使者过桥,送上匹纯白骆驼:"将军问,这桥能走重骑兵否?"

周琰笑答:"能走十万斤机车,自然能走骑兵。"他话锋一转,"不过..."突然令机车鸣笛,汽笛声在峡谷间回荡如雷,吐蕃战马惊得人立而起。这个下马威让阿史那明白,大胤己非昔日吴下阿蒙。

十月初八,大桥进入铺板阶段。周琰发现普通道钉在铁板上固定不牢,立即设计出"螺旋道钉"。这种带螺纹的紧固件需要特制扳手安装,既防震动脱落,又防敌人破坏。更妙的是,他让工匠在每个钉头刻上编号,被盗立即能发现。

午时,玉门关再派使者。这次阿史那松口了,同意开关通商,但要求大胤帮助修建"玉门支线"。周琰欣然应允,却在图纸上做了手脚——这条支线采用特殊的五尺轨距,与主网不兼容。未来收复玉门关时,改造易如反掌。

十月初九,大桥竣工试验。周琰命"陇西三号"机车挂载二十节满载矿石的车厢,以最慢速度通过。当这个重达十五万斤的钢铁巨兽平稳驶过深渊时,桥身纹丝不动。对岸的沙陀人载歌载舞,而暗中观察的吐蕃探子面如土色。

"通车典礼三日后举行。"周琰宣布,"特邀阿史那将军剪彩。"这个看似善意的邀请,实则是精心设计的陷阱——典礼当日,三十六部盟首领将齐聚桥头,形成对吐蕃的孤立之势。

十月初十,周琰接到密报。吐蕃国内主和派发动政变,阿史那贺鲁被紧急召回。他立即调整计划,将典礼提前到次日,同时派快马联络河西各部落。当夜,白亭城内灯火通明,各部使者争相签署《通商盟约》,生怕错过历史机遇。

十月十一清晨,戈壁滩上旌旗蔽日。周琰站在桥头,看着三十六部盟的仪仗队首次整齐列阵。当"陇西三号"喷着白烟缓缓驶来时,各族首领不约而同地单膝跪地——他们跪的不是机车,而是机车代表的大胤国威。

"自今日起,"周琰的声音在旷野上回荡,"西域万里,铁龙通行!"汽笛长鸣声中,第一支跨国商队缓缓驶过大桥,驼铃与钢轨的共振,奏响了丝绸之路的新乐章。

夕阳西下时,周琰独自走上大桥中央。脚下是万丈深渊,前方是玉门雄关。他取出怀中那份标注着吐蕃内乱的密报,轻轻一扬,任秋风将其卷向远方。钢铁长龙的下一站,将是那个曾经不可逾越的天堑,而历史的车轮,己无人能挡。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