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汉末,开局投董,压制曹孙刘
人在汉末,开局投董,压制曹孙刘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人在汉末,开局投董,压制曹孙刘 > 第67章 董白争宠送战袍,陈末长安开局狼人杀

第67章 董白争宠送战袍,陈末长安开局狼人杀

加入书架
书名:
人在汉末,开局投董,压制曹孙刘
作者:
七斤大胖孩
本章字数:
4834
更新时间:
2025-06-29

陈末的目光,投向了东方。

洛阳的火,他仿佛能看见。

洛阳的哭声,他仿佛能听见。

但这乱世,本就是一场破而后立的游戏。

有人在混乱中哭泣,就有人在混乱中攫取力量。

他要做的,就是后者。

夜深了。

陈末回到自己的营帐,亲自研墨。

他要给蔡邕写一封信。

这位大汉文宗,是他在文化上的一张王牌,绝不能让他随着洛阳的旧秩序一同沉沦。

更重要的,是那个待字闺中的蔡昭姬。

董卓那莽夫,还惦记着把自己的孙女塞过来。

他必须想办法,把这件事拖下去。

笔尖饱蘸墨汁,在纸上缓缓落下。

信的开头,他极尽言辞地表达了对蔡邕学识的敬仰,以及对迁都一事破坏文化传承的痛心。

“……然,天下大势,非一人之力所能挽回。”

“洛阳己成废墟,唯有长安,尚能为斯文保留一线生机。”

“末早己命人修缮石渠阁旧址,专候先生与兰台典籍。”

“另,迁徙之路,颠沛流离,尘土飞扬,非大家闺秀所宜。”

“令爱千金之躯,若于此时议嫁,恐非良辰。”

“待长安安定,朝局重整,再议此事不迟。”

“如此,方不负令爱之才貌,亦不负先生之厚望。”

写到这里,他停下笔。

这番话,既是安抚,也是一种拖延。

他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文化的守护者,又把推迟婚事的理由说得冠冕堂皇,完全是为了蔡昭姬考虑。

他相信,蔡邕这只老狐狸,能看懂他的意思。

他吹干墨迹,将信小心折好,封入信封。

“派最快的信使,八百里加急,送往洛阳蔡府。”

“务必亲手交到蔡侍中手上。”

“是,将军。”

亲卫领命而去。

陈末走出营帐,看着漫天星斗下的残破都城。

废墟之上,才能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秩序。

洛阳的天,被烧成了昏黄的颜色。

曾经冠盖满京华的朱雀大街,此刻只剩下仓皇逃窜的车马,还有被铁蹄践踏得不成样子的瓦砾。

浓烟裹挟着木料烧焦的气味,呛得人眼泪首流。

宫城之内,年幼的天子刘协穿着不合身的冕服,小脸煞白,站在章德殿的台阶上。

他的面前,是无数被蛮横拖拽出来的箱笼。

鎏金的博山炉滚落在地,西域进贡的琉璃盏碎了一地,发出清脆而又绝望的声响。

董卓的命令,是搬空一切。

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太监跪在地上,泣不成声,抱着一根殿柱不肯松手。

“陛下,祖宗基业啊!”

刘协的嘴唇哆嗦着,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不远处,一个面容清瘦的中年文士静静站着,眼神古井无波。

贾诩。

他奉董卓之命,在此处“维持秩序”。

他看着眼前这人间炼狱般的景象,看着那一张张绝望而麻木的脸,嘴角勾起一丝无人察白的弧度。

旧的秩序正在崩塌。

而新的,尚未建立。

这混乱,才是世间最本质的模样。

与洛阳的烈火与哀嚎不同,长安城外的陈末大营,静得能听见巡逻士兵靴子踩在泥土上的声音。

夜色如墨。

一辆不起眼的青布马车,在亲卫的引领下,悄无声息地停在了陈末的营帐外。

车帘掀开,走下来的不是什么须眉男子。

而是一位身披斗篷,遮住了大半容颜的女子。

她身形纤弱,即便在夜色中,依旧能看出那份不属于凡尘的清雅气质。

蔡昭姬。

她终究还是来了。

在父亲的安排下,借着几位老臣先行一步的由头,她来到了这座即将成为帝国心脏的城市。

来到了这个男人的面前。

陈末早己等在帐外,他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薄的常服,神情平静,看不出喜怒。

“蔡小姐,一路辛苦。”

他的声音很沉稳,像是这深沉的夜。

蔡昭姬摘下斗篷的风帽,露出一张清丽绝伦的脸。

那双眸子,在跳动的火光下,亮得惊人,带着一丝紧张,更带着一种孤注一掷的决然。

“陈令君。”

她微微躬身,声音如玉石轻叩。

两人没有多余的寒暄。

陈末引着她进了营帐。

帐内陈设简单,一张行军床,一方书案,案上堆满了竹简和地图。

唯一与这肃杀氛围格格不入的,是一张古琴。

焦尾。

蔡邕将此琴赠予陈末,此刻,它就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等待着真正能读懂它的人。

蔡昭姬的目光落在那琴上,心中微微一颤。

她走到琴前,缓缓坐下。

陈末没有说话,只是为她点亮了案几上的油灯,然后退到一旁,静静地看着。

蔡昭姬的纤纤玉指,轻轻搭上了琴弦。

“铮——”

第一个音符响起,清越而悠扬,瞬间驱散了帐篷外的喧嚣与寒意。

她弹的,是《高山流水》。

琴音初起,如山涧清泉,叮咚作响,带着少女初见的羞涩与试探。

继而,琴音渐转,变得开阔雄浑,如登高山之巅,俯瞰万里河山,那是对英雄功业的仰慕与赞叹。

陈末闭上了眼睛。

他听懂了。

这琴音里,没有露骨的挑逗,没有世俗的欲望。

有的是一个才女对另一个灵魂的探寻,是“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期许。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

蔡昭姬抬起头,美目中水波流转,静静地望着陈末,等待着他的回答。

帐内,只剩下灯花爆开的“噼啪”轻响。

许久。

陈末睁开了眼,眼中带着一丝歉意,却更多的是不容动摇的清明。

“蔡小姐的琴音,陈末听懂了。”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的苦笑。

“只是……”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一句前朝名将的豪言壮语,被他在此刻说了出来。

蔡昭姬的身体,微不可察地僵了一下。

纤长的睫毛,轻轻颤抖,像是被风雨惊扰的蝶翼。

她明白了。

这不是拒绝,这是一种更高明的许诺,也是一种更无奈的推脱。

他不是不懂,而是不能。

长安未定,朝局未稳,他身处漩涡中心,自身尚且难保,又如何能许她一个安稳的未来。

更何况,他头顶上还悬着相国府的赐婚。

“我……明白了。”

蔡昭姬缓缓起身,对着陈末又是一个万福。

这一次,她的眼神里少了几分少女的期盼,多了几分了然于心的沉静。

“今日叨扰,还望陈令君海涵。”

“昭姬,告辞。”

她转身,重新披上斗篷,毫不拖泥带水地走出了营帐。

看着那纤弱而又决绝的背影消失在夜色中,陈末轻轻叹了口气。

何尝不知红袖添香,何尝不慕佳人相伴。

只是现在,还不是时候。

他必须忍。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