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兴大汉
三国三兴大汉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三兴大汉 > 第21章 刺董惊变与檄文振世

第21章 刺董惊变与檄文振世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三兴大汉
作者:
灵石道的杨公子
本章字数:
2874
更新时间:
2025-06-15

初平元年冬,洛阳城的夜色被大雪染成惨白。王允府中,青铜兽首香炉飘出的龙涎香混着寒意,曹操解下染霜的斗篷,望着屏风上"匡扶汉室"的篆字轻笑:"司徒大人深夜相召,莫不是要与操共谋这天下棋局?"。"

初平元年春,洛阳王允府邸的海棠花开得妖冶,却掩不住长廊下的肃杀之气。王允挥退左右,从檀木匣中捧出七星宝刀。刀身流转着幽蓝寒光,刀柄上镶嵌的夜明珠在暗处熠熠生辉:"孟德可知,董贼鸩杀太后、废立天子,如今又强迁天子至长安,洛阳百姓十室九空。老夫苦思数月,唯你有胆魄行此惊天之事,又从一檀木匣中取出汉灵帝遗诏,泛黄的绢帛上"诛阉宦,安社稷"几字仍血迹斑斑:"孟德,董贼鸩杀太后、废立天子,此等恶行天人共愤!"

曹操目光如炬,拔刀出鞘寒光乍现:"司徒大人放心,操虽不才,愿效荆轲之事!董卓常召我入相府议事,三日后他独居寝室时,便是下手之机!"刀身映出他紧绷的下颌,似己将生死置之度外。

三日后,相府铜雀台的钟声惊飞群鸦。曹操怀揣宝刀步入内室,见董卓背对铜镜解甲,肥胖的身躯将烛光遮去大半。"孟德,此西凉进贡的铠甲如何?"董卓瓮声开口,曹操心脏骤缩,却仍强作镇定:"丞相虎体,非此宝甲不能相配!"说话间猛地抽刀,却在即将刺入的刹那,董卓从铜镜反光中惊觉,旋身抓住他手腕。

"好你个曹操!"董卓怒吼震得屋梁落尘,曹操急中生智单膝跪地,将刀高举:"操得此宝刀,特献与丞相!"话音未落,门外脚步声骤响,曹操夺门而出,翻身上马朝着东门狂奔。追兵的箭矢擦着耳畔飞过,他挥鞭抽打坐骑,终于在城门关闭前冲了出去,身后洛阳城的暮色中,己燃起搜捕的火把。

逃回陈留的曹操连夜树起招兵旗,在谯水之畔高呼:"今董贼祸乱朝纲,诸君愿随我讨贼,匡扶汉室乎?"卫弘、乐进、李典等豪杰闻讯来投,曹洪更将家资尽数充作军饷。当他在点兵台上望见三千新兵高举的戈矛如林,突然想起刺杀那日董卓眼中的杀意,攥紧了腰间新铸的将印。

而此时的临淄城,齐王府的朱雀灯将"讨董檄文"照得通明。刘承握着狼毫的手青筋暴起,墨汁在竹简上晕染开如泣血:"董卓狼戾贼忍,暴虐不仁!鸩杀太后,秽乱宫廷;废立天子,僭越人臣!昔伊尹放太甲,霍光废昌邑,皆为社稷安危。今董贼之恶,更甚于桀纣!"

陈宫在旁轻声诵读:"操等愤痛,率先士卒!今奉天子密诏,檄告天下:望诸公仗义兴师,共赴国难!"他指着"操等"二字:"世子,将曹操之名列于首位,不怕董卓迁怒?"刘承掷笔冷笑:"曹孟德孤身刺董,勇气可嘉。此举既能壮联军声势,亦显我齐国胸襟!"

檄文末尾,刘承以朱砂重重落下"齐国刘承"西字,丹砂顺着竹简纹路蜿蜒,恰似未干的血迹。当八百里加急的快马将檄文传至各州郡,袁绍正在冀州清点粮草,见檄文中"若有迟疑,必受天下共讨"之语,拍案大笑:"吾正欲会盟讨董,齐王此檄,正当其时!"

孙坚在江东接到檄文时,正擦拭着寒光凛冽的古锭刀。他指着"凡我汉室宗亲,当以社稷为重"一句对程普道:"齐王世子心怀天下,此檄一出,董贼必成众矢之的!"

而在洛阳相府,董卓将烧焦的檄文掷于地,踏得粉碎:"刘承小儿,竟敢与我作对!传令李傕、郭汜,整军备战!"他望向窗外阴云密布的天空,腰间的金错刀发出嗡鸣,似己预见即将到来的腥风血雨。

当第一缕春风掠过中原大地,十八路诸侯的军旗己在酸枣集结。刘承身披玄甲,望着临淄城外整装待发的五万齐军,定汉大刀在阳光下映出冷冽的光。远处传来斥候急报:曹操率五千新兵星夜赶来,身后是漫山遍野的火把,恍若天边坠落的流火,点燃了讨董的燎原之势。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