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太子反杀:这史书我说了算
贞观太子反杀:这史书我说了算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贞观太子反杀:这史书我说了算 > 第10章 父子角力

第10章 父子角力

加入书架
书名:
贞观太子反杀:这史书我说了算
作者:
胡说六道
本章字数:
5288
更新时间:
2025-05-30

洛阳城的硝烟尚未散尽,太极殿的气氛却己凝重如铅。李世民端坐在龙椅之上,手中的明黄诏书微微发颤,那上面“收回太子部分军权,即刻返京述职”的字迹,仿佛带着无形的力量,压得满朝文武大气都不敢出。

李承乾身着沾满尘土与血迹的玄甲,大步踏入太极殿。十二旒冕冠下,他眼神锐利如鹰,扫视着殿内众人,嘴角勾起一抹嘲讽的笑。“儿臣参见父皇,”他单膝跪地,声音却毫无恭敬之意,“不知父皇急召儿臣回京,所为何事?是担心儿臣在洛阳抢了您的风头,还是怕儿臣真的胜过您?”

李世民猛地拍案而起,龙案上的奏章纷纷滑落:“放肆!你眼里还有没有朕这个父皇?还有没有皇家的规矩?擅自改良火器,煽动学子,拥兵自重!你可知罪?”

李承乾缓缓起身,昂首首视着李世民,眼中毫无惧色:“儿臣何罪之有?儿臣改良火器,是为了击退吐蕃,保我大唐子民;煽动学子,是为了凝聚民心,共抗外敌;拥兵自重?儿臣手握兵权,不过是为了守护这大唐江山!若这也算罪,那儿臣甘愿背负这罪名!”

“好,好,好!”李世民连说三个“好”字,气得浑身发抖,“你倒是伶牙俐齿!朕问你,洛阳之战,你为何不遵朕的旨意,执意留在洛阳?难道朕的诏书,在你眼里就是一张废纸?”

“父皇的诏书,儿臣自然看得比命还重,”李承乾冷笑一声,“但儿臣更看重的,是洛阳百姓的性命!吐蕃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洛阳百姓身处水火之中,儿臣若遵旨回京,那就是置百姓于不顾!儿臣做不到!儿臣只知道,犯我大唐者,虽远必诛!只要能守护大唐,就算与天下为敌,儿臣也在所不惜!”

“够了!”李世民怒喝一声,“你这是狡辩!你分明是想借机壮大自己的势力!”他一挥手,旁边的太监立刻捧着兵符上前,“从即日起,收回你在洛阳的军权。你就留在长安,好好反省反省!”

李承乾盯着那兵符,眼中闪过一丝寒光。他突然大笑起来,笑声震得殿内的梁柱嗡嗡作响:“父皇,您以为收回军权,就能困住儿臣?您错了!这天下,从来都不是靠兵权就能掌控的!儿臣就算没有一兵一卒,也能搅动这朝堂风云!”他猛地扯开衣襟,露出胸口狰狞的旧伤疤,“这道伤,是儿臣为大唐江山受的!儿臣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唐!您若不信,儿臣无话可说!”

“你......”李世民被气得说不出话来,手指着李承乾,浑身颤抖。

“不过,既然父皇要收儿臣的军权,儿臣也无话可说,”李承乾弯腰拾起地上的兵符,缓缓走到李世民面前,“但儿臣有个请求,”他将兵符举过头顶,“请父皇允许儿臣掌管国子监。儿臣要在那里,培养出真正能为大唐效力的人才!”

“你还敢提要求?”李世民怒目而视。

“儿臣并非提要求,而是为大唐的未来着想,”李承乾沉声道,“如今朝堂之上,迂腐之臣众多,他们只知固守成规,不知变通。若想让大唐长治久安,就必须培养出一批有学识、有胆识、有担当的人才。而国子监,正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儿臣若能掌管国子监,定能为大唐选拔出栋梁之材!”

满朝文武听闻此言,顿时议论纷纷。魏征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太子殿下虽有才华,但国子监乃国家重要学府,关乎天下学子的前途命运,不可轻易交予他人。还请陛下三思!”

“魏大人,”李承乾转身看向魏征,眼中带着一丝挑衅,“您说我不可掌管国子监,那您觉得谁有这个能力?是那些只知之乎者也,却无半点治国安邦之能的腐儒?还是那些结党营私,只为一己私利的权臣?本太子在洛阳之战中,启用了许多寒门学子,他们虽无显赫家世,但却有满腔热血和治国之才。我相信,只要给予他们机会,他们定能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劳!”

李世民沉思良久,最终缓缓开口:“朕准了。但你要记住,若在国子监闹出乱子,朕绝不轻饶!”

“谢父皇!”李承乾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儿臣定不负父皇所望!”

三日后,国子监门前。李承乾骑着高头大马,身着华丽的太子服饰,在一众侍卫的簇拥下,缓缓而来。他扫视着门前高悬的匾额,眼神中充满了志在必得的气势。

“太子殿下驾到——”太监尖锐的声音响起。

国子监内的师生们纷纷涌出,整齐排列在道路两旁。李承乾翻身下马,大步走进国子监。他登上高台,目光如炬,扫视着台下众人:“从今日起,本太子便是这国子监的监正!本太子在此宣布,国子监将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台下顿时一片哗然。老学究们纷纷摇头,面露不满之色;而年轻学子们则眼神炽热,充满期待。

“首先,废除以往只重经史子集,不重实务的教学方式,”李承乾高声说道,“增设兵法、算学、农学、工学等课程。本太子要让你们知道,读书不只是为了考取功名,更是为了经世致用,为了让大唐变得更加强大!”

“太子殿下,此举不合祖宗成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博士站出来,大声反对,“我朝历代以来,皆以儒学为正统,如今增设这些杂学,岂不是本末倒置?”

“祖宗成法?”李承乾冷笑一声,“若一味遵循祖宗成法,我大唐如何开疆拓土,如何繁荣昌盛?当年,历朝历代繁荣昌盛之时,不也是打破了许多旧制?时代在变,我大唐的教育也必须变!谁要是觉得本太子的改革不合祖宗成法,大可以离开这国子监!”

老博士被噎得说不出话来,脸色涨得通红。

“其次,”李承乾继续说道,“本太子要在国子监推行考核制度。每月一考,每季一大考,成绩优异者,将得到本太子的嘉奖,并有机会入朝为官;而成绩不合格者,将受到惩罚,严重者将被逐出国子监。本太子要让你们知道,在这里,只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

此言一出,台下的学子们顿时议论纷纷。有的学子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有的学子则面露担忧之色。

“太子殿下,这考核制度是否太过严苛?”一位学子小心翼翼地问道。

“严苛?”李承乾挑眉,“若连这点压力都承受不了,日后如何面对朝堂上的明争暗斗,如何应对边疆的战火纷飞?本太子告诉你们,这天下从来都不是给弱者准备的!只有强者,才能站在巅峰,俯瞰众生!”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跑来,在李承乾耳边低语几句。李承乾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起来。他冷笑一声,大声说道:“看来,有些人坐不住了。不过没关系,本太子倒是要看看,他们能掀起多大的风浪!”

原来,就在李承乾宣布国子监改革的同时,以李泰为首的一众权臣,正在暗中谋划弹劾李承乾。他们联名上书,指责李承乾擅自改革国子监,违背祖宗成法,扰乱朝纲。

而这一切,都在李承乾的预料之中。他眼神冰冷,心中暗暗发誓:“李泰,还有那些妄图阻拦我的人,你们等着!本太子既然敢踏出这一步,就不怕你们的弹劾!这国子监,就是本太子新的战场!本太子不仅要在这里培养出一批忠诚于自己的人才,还要让你们知道,谁才是这大唐真正的主宰!”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