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整理了下情绪,说道。
『你说的没错,朕画的只能说是一个器械。其实,还需要三样东西,火药,铅弹,引线。火药和铅弹依次放到管筒这个位置,捣实,引线则是放在这里,是用来点燃火药的。只有把这三样东西备齐了,这东西才能用。』
李适一边说,一边在图纸上向他们指出具置。
那年轻人又问。
『陛下博学多才,可否告诉卑职等人,这三样东西又是如何制造的?』
李适嘴角上扬,说道。
『火药是硫磺,硝石,木炭三样东西混合到一起,铅弹是把铅融化,浇筑成球体状,至于引线,就是把麻绳浸泡在盐水里晾干就行。』
那年轻人听后,思索了下,说道。
『那制备这三样东西,还不算困难,这些原料都有,只要按陛下的配比制造,应该没啥问题。』
李适接着又道。
『这三样对你们来说没什么难度,最重要部分是那根管筒。管筒长三尺,由两层精铁裹制而成,然后用钢钻打磨管筒内部,使其光滑。这样制造出来的管筒阻力小,射程远,准度高,且不易爆裂。』
那少年好似明白了些什么,语气有些激动,说道。
『卑职知道了,火药点燃时会有迸发之性,就像鞭炮爆竹一样,其产生的冲力,会将铅弹从管筒推出,然后射向被打击的目标。』
李适听后略感欣喜,又略感失望。
欣喜的是,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会有人理解他所说的鸟铳。
失望的则是,二十人中,只有这么一个人理解,要指望这些人打造出鸟铳来,恐怕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
李适走上前,打量了下那年轻人,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回陛下,卑职姓徐名冲。』
『徐冲听封,朕封你为右尚署令。专门负责制造鸟铳,右尚署所有人员,你均可调遣。总之,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尽快把它给朕造出来。』
『卑职遵旨。』
李适屛退众人,单独留下徐冲。
李适又把图纸上的一些细节说给徐冲,包括管筒的孔径大小,铅弹的首径大小,硝石硫磺木炭的配制比例,以及管筒与木质支架的镶嵌等等。
徐冲从小就聪敏好学,常常会去钻研些器械之类的东西。等他长大后,他又毫无意外的继承他父亲的工作——铸造甲胄兵器。
如今,徐冲从李适这里,听到了许多难以想象的超前知识,不由得入了神。
在他那个年代,如果不是李适,徐冲是很难接触到这些知识的。
科技的进步,是日积月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是由无数人贡献出来的,不是一蹴而就。就像那高楼大厦,是一砖一瓦拼凑起来的。
讲完了鸟铳,李适又给徐冲讲了讲火药。
在李适看来,鸟铳很考验冶炼锻造的技术,虽说在当时,有很多一流的冶炼锻造高手,就比如刚才的那二十个人,都是技艺高超的。
但是李适在看到二十人中间只有一人能听懂自己的意思后,瞬间从高山跌入低谷,同时也意识到了时代的局限性。
反观火药,制造起来则容易许多。火药所需的材料都是容易得到的,只要把材料配比掌握得当,就不会出现大的问题。而且,也很容易让当时的人们去理解并实施。
《武备志》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军事百科全书,由明代学者茅元仪历时15年编撰而成,完成于天启元年,即公元1621年。
全书共240卷,约200万字,分为五大部分,内容涵盖军事理论、战略战术、武器装备、边防海防、军事地理等,被誉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集大成之作。
李适平常就喜欢看一些历史古籍。同龄人都在打游戏,健身,K歌,追剧,他却躲在屋里看书。《武备志》也是他常读的一本书,尤其是武器那一部分内容。
他常常就会想,明朝时期的火药火器,己经发展的相当成熟,种类多样,品质精良。为什么最后还是搞得国破家亡,被异族入侵。每每想到这些,他都会痛心不己。
李适努力的回想着《武备志》里面的内容,但由于这本书内容实在是太多,而且还很杂乱,等过了许久,李适才想到一个现在可以用的。
李适拿出纸笔,小心翼翼的在上面写道。
『硝五份,磺一份,炭一份,碾五千八百遭,以三分之一份烧酒,混合成泥,再碾百遭,拌成米粒状,即可。炭可用麻杆炭或柳炭。』
『砒霜,巴豆霜,干漆,干粪,松香,艾绒,雄黄,石黄,川乌,断肠草,雷公藤,狼毒,牙皂,血见愁,草乌,南星,半夏,蛇毒。』
写罢,李适递给徐冲,道。
『上面是火药的配方,你按照这个比例,去制备出一批火药。这东西挺危险的,找一些做事细心的人去做。下面的是一些药材,你赶紧安排人去采购,等买回来,朕再告诉你如何使用。』
徐冲仔细看了下药材,首接惊呆住,砒霜,巴豆,川乌,断肠草……全都是剧毒。
『陛下,这些药……』
李适看出徐冲的担忧,笑道。
『你不用害怕,不是让你吃的。』
『……』
『就按上面写的采买,别的你先不用知道。』
两人又讨论一阵后,李适便让徐冲抓紧准备去了。
此时,时间又到了中午。
李适用完午膳,看着御案上的奏折不由得发愁。每天批阅奏折,都会花费很长时间,而且有很多事情并非特别重要。
李适考虑一阵后,决定把大儿子李诵叫来,让李诵来帮他处理一些日常琐事,也可以借这个机会,提升一下他的工作能力。
『就这么决定了。窦文场,去叫太子李诵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