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周小乐,是土生土长的稻香村人。要说我们家最近闹得最凶的事儿,得从爷爷那杆油渍麻花的旧烟袋和一本破破烂烂的祖传秘方说起。这俩玩意儿,差点让我们家上演了一出乡村版的“夺宝大战”。
事情得从去年冬天说起。那天我正窝在热炕头刷短视频,突然听见堂屋传来“哐当”一声巨响。我吓得一激灵,拖鞋都没穿就冲了出去,只见爷爷正颤巍巍地扶着八仙桌,那杆从不离手的旧烟袋掉在地上,烟锅子摔出了个豁口。
“爷爷!您这是咋啦?”我赶紧上前搀扶。爷爷摸着烟袋,老泪纵横:“完了完了,这烟袋跟了我六十年,比你爸岁数都大,这下可咋整!”正说着,我爸从外面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手里还攥着本泛黄的小册子。
“爸!我可算找到咱家的祖传秘方了!”我爸挥舞着小册子,脸上笑开了花,“您看,上面写着咱家酿米酒的独门配方,要是拿去申请非遗,说不定能发大财!”爷爷一听,立马来了精神,一把夺过册子:“你懂啥!这秘方传男不传女,得由我来保管!”
就这样,围绕着旧烟袋和祖传秘方,我们家的“战争”正式打响。爷爷把烟袋藏在枕头底下,白天黑夜搂着睡觉;我爸则把秘方锁进了保险柜,还特意买了个警报器装在书房。更离谱的是,我那上小学的堂弟,天天举着放大镜研究秘方,说要当“小小发明家”改进配方。
有天半夜,我起夜上厕所,突然听见爷爷屋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我蹑手蹑脚凑过去,透过门缝一看,差点笑出声——爷爷正戴着老花镜,拿着针线,试图缝补那破烟袋。烟丝掉了一地,他还浑然不觉,嘴里念叨着:“老伙计,咱可不能散伙啊!”
这边爷爷忙着修补烟袋,那边我爸也没闲着。他拉着村里的老学究,天天研究秘方。有次我路过书房,听见他们激烈的争论:“这‘三伏天取露水’肯定是古人写错了,应该是‘三九天取霜水’!”“不对不对,老祖宗的东西能有错?肯定是你理解错了!”
随着矛盾升级,我们家的气氛越来越紧张。吃饭时,爷爷和我爸谁也不搭理谁,夹菜都只往自己碗里扒拉。我妈看不下去了,一拍桌子:“都多大的人了!为了个烟袋和破本子,至于吗?”可她这话不仅没起作用,还差点被爷爷和我爸的“口水战”殃及池鱼。
眼瞅着家里鸡飞狗跳,我决定当一回“和事佬”。我先找到爷爷,撒着娇说:“爷爷,您这烟袋都破成这样了,我给您买个新的吧,纯铜的,可气派了!”爷爷一听,立马吹胡子瞪眼:“你懂啥!新烟袋能有这味儿吗?这烟袋陪着我经历过饥荒,熬过了文革,比亲儿子都亲!”
没办法,我又跑去劝我爸:“爸,您就把秘方给爷爷看看呗,他老人家肯定比您懂得多。”我爸却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行!万一老爷子给秘方改得面目全非,咋申请非遗?”
就在我焦头烂额时,转机出现了。村里来了个文物鉴定专家,据说能一眼看出古董的真假。我灵机一动,撺掇爷爷和我爸带着烟袋、秘方去鉴定。起初他俩都不愿意,怕被人笑话,但架不住我的软磨硬泡,最终还是同意了。
鉴定那天,村委会挤满了看热闹的乡亲。爷爷紧紧攥着烟袋,我爸则小心翼翼抱着秘方,活像两个护崽的老母鸡。专家先接过烟袋,眯着眼看了半天,突然笑了:“老爷子,您这烟袋是普通的竹制烟袋,最多也就值五十块。”爷爷一听,脸瞬间涨得通红:“不可能!这烟袋...”
还没等爷爷说完,专家又拿起秘方研究起来。几分钟后,他推了推眼镜,语气严肃:“这本册子确实有些年头,但里面的配方...恕我首言,就是普通的米酒做法,市面上随便都能找到类似的。”我爸的脸“唰”地白了,像霜打的茄子。
正当爷爷和我爸垂头丧气时,专家话锋一转:“不过,这两件东西承载着你们家的情感和记忆,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是无价之宝。”这句话,让爷爷和我爸对视了一眼,都不好意思地笑了。
回家的路上,爷爷主动把烟袋递给我爸:“拿去,找个铁匠铺修修,以后你用吧。”我爸也把秘方塞给爷爷:“爸,您经验丰富,还是您保管着,咱们爷俩一起研究。”
从那以后,爷爷和我爸的关系越来越好。他们一起研究秘方,虽然还是经常为“先放糖还是先放酒曲”争论得面红耳赤,但再也不会真的生气。爷爷的烟袋修好了,我爸还特意给烟袋配了个新烟嘴;秘方也被工整地誊抄了一遍,放在书房最显眼的位置。
更有意思的是,我们家真的开始酿米酒了。爷爷负责把控火候,我爸负责调配原料,我和堂弟则负责试喝。虽然酿出来的米酒有时太甜,有时发酸,但一家人围坐在灶台前,说说笑笑,那滋味比任何美酒都要香甜。
现在,每当有客人来家里,爷爷就会炫耀他的烟袋:“瞧见没?这可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我爸则会拿出秘方,煞有介事地介绍:“这上面的每一个字,都凝聚着我们周家几代人的智慧。”而我妈,总是在一旁笑着摇头:“两个老顽童,以前为这吵得不可开交,现在倒好,宝贝得不得了。”
这场由旧烟袋和祖传秘方引发的闹剧,虽然闹得鸡飞狗跳,却让我们一家人的心贴得更近了。其实仔细想想,亲情就像那米酒,需要时间慢慢发酵,过程中或许会有争吵、矛盾,但最终收获的,一定是满满的甜蜜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