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外的乌鸦掠过天空,发出一声刺耳的叫声。
林婉娘猛然抬头,目光落在村口方向。那里,一个人影一闪而过。
她心头一紧,脚步不自觉地往前迈了一步,却在下一瞬被族老的声音拉回神来:“林家姑娘,今日多亏了你和太子殿下,我们才得以看清真相。”
林婉娘缓缓收回视线,嘴角勉强扬起一个温和的笑容,“族老言重了,只要村子能恢复平静就好。”
村民们陆续散去,几个年轻汉子主动上前帮忙收拾祠堂前的桌椅板凳,还有几位婶子拉着她的手,絮絮说着之前误会她时的懊悔。
“我们也是听信了那些话,一时糊涂……”
“现在好了,李文远被抓走,咱们村里也能清净些日子。”
林婉娘一一回应着,脸上笑意不变,心里却始终萦绕着那一闪而过的身影。那人是谁?是巧合,还是有人故意窥视?
祠堂门前,只剩下了林婉娘和弟弟林志远。
“姐。”林志远低声开口,“刚才那个人……你也看见了吧?”
林婉娘点头,神色沉静,“嗯。”
“会不会是李文远的人?”他皱眉,“虽然他被抓走了,但他背后还有人,我总觉得这事还没完。”
林婉娘沉默片刻,轻声道:“我知道。”
她拍了拍弟弟的手背,“眼下最重要的是让村民重新信任我,把西瓜种植的事稳住,其他的,我们慢慢查。”
林志远点头,“那我继续盯着县里的动静。”
翌日清晨,阳光洒进柳溪村,田间地头又响起了熟悉的锄地声和说笑声。
林婉娘带着西个孩子亲自下田,亲手示范如何给瓜苗除草、施肥、搭架。
“娘亲,这里要挖得深一些吗?”小儿子蹲在地上,认真地问。
“对,根部要埋实,才能长得好。”林婉娘弯腰,亲自帮他调整铲子的角度。
不远处,几个原本疏远她的村民站在田埂上,看着这一幕,神情有些复杂。
“林家媳妇儿真的变了。”一位大婶低声说,“以前李文远还在的时候,她整日缩在家里,哪敢这么出头露面。”
“是啊,如今不仅自己干得起劲,还教孩子们干活,真不容易。”
“听说她打算把这片瓜田做成样板,往后全村都能跟着学呢。”
“那……她真是想帮大家?”
“应该是吧……”
这些低语传进林婉娘耳中,她没有回头,只是低头继续手中的活计。
她知道,流言虽己破,但人心仍需重建。光靠一场揭穿远远不够,只有用行动,用成果,才能真正赢得信任。
午后,林婉娘正在田边整理账册,族老带着几名村中长辈走了过来。
“林家姑娘。”族老清了清嗓子,“我们商量了一下,既然李文远己被押走,那西瓜种植的事也不能耽误。你说说,接下来咱们该怎么干?”
林婉娘放下账册,笑着请他们坐下,拿出早己准备好的计划书,“这是镇南侯那边提供的新品种瓜苗,耐旱耐虫,产量也高。咱们先从这三亩地试种,等收成后分给各家各户经验推广。”
她一边说,一边指着地图上的几块区域,“另外,我还联系了镇上的酒楼,他们愿意长期收购我们的瓜果,价格比市价高出两成。”
族老等人听得频频点头,先前还有些冷淡的气氛,此刻缓和了不少。
“好,好啊。”族老抚须笑道,“有你在,咱们村的日子是有盼头了。”
谈话结束,众人各自散去,林婉娘正准备起身,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
她回头,见是村里最年长的张婆婆拄着拐杖慢悠悠走来。
“林丫头。”老人声音沙哑,“我听说你打算教孩子们识字?”
林婉娘点头,“是的,我想让他们以后能识文断字,不再像我一样吃没文化的亏。”
张婆婆轻轻叹了口气,“你是个有心人。当年你刚嫁进来时,我也曾怀疑过你……如今想想,倒是我们太容易被人蒙蔽。”
林婉娘连忙扶住老人,“过去的事不提也罢,重要的是现在和将来。”
张婆婆点点头,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布袋,递到她手里,“这是我孙子写的一封信,他说想跟你学写字。”
林婉娘接过布袋,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张歪歪扭扭写着“谢谢”二字的纸条。
她眼眶微微发热,郑重地点了点头。
夜色渐深,林婉娘坐在灯下翻看账本,耳边是孩子们熟睡的呼吸声。
门外忽然响起一阵轻微的脚步声。
她警觉地抬起头,手指轻轻按在案角的铜尺上。
门开了,一道瘦削的身影闪了进来。
是林志远。
“姐。”他压低声音,“我在镇上打听到一件事。”
林婉娘示意他坐下。
“李文远被押走后,他在县衙的一个亲戚连夜离开了县城,去了京城方向。”
林婉娘眼神微凝,“京城?”
“是。而且……”林志远顿了顿,“有人说,那天在祠堂门口看到的那个黑影,像是个戴斗笠的书生。”
林婉娘眉头微蹙,脑海中浮现出一张熟悉的脸——
李文远的表兄,李怀安。
此人曾在京城做过几年官,后来因贪污被贬,一首不得志。这次李文远能攀上权贵,据说就是他的引荐。
如果他真的来了……
林婉娘思绪未定,忽听窗外传来一声极轻的异响。
像是有人踩碎了瓦片。
她猛地站起身,朝窗边走去。
然而推开门时,只有一阵夜风拂过院中的竹叶。
空无一人。
林婉娘站在门口,望着漆黑的夜色,良久未动。
祠堂后的山坡上,一只猫头鹰悄然飞过,翅膀划破寂静的夜空。
远处的山林深处,似乎有什么东西在蠕动。
林婉娘眯起眼睛,隐约听见了一声——
咔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