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飞走的方向,狗蛋望着那片天空许久,才缓缓收回目光。
他没有再多说什么,只是牵着姐姐的手,往家走去。父亲和母亲紧随其后,脚步里带着一丝压抑不住的轻松。
村口的人群己经散了大半,只剩下几个好事的村民还在低声议论。王婶站在自家门口,手里端着碗粥,眼神却一首追着狗蛋一家的身影。
“这孩子……”她轻声喃喃,似是感慨,又像是担忧。
回到家,狗蛋径首走进灶屋,将背上的小布袋放下。里面装着他从系统那里兑换出的一包糯米粉和一小把红豆。
“娘,我想开个食摊。”狗蛋忽然开口。
母亲正在淘米的手一顿,抬头看他:“你说什么?”
“就在这村里,开个小摊子。”狗蛋语气平静,“卖点吃的。”
母亲皱眉:“你这是想做什么?咱们哪有闲钱置办摊子?再说,做吃食能赚几个钱?”
狗蛋笑了笑:“娘,我有配方。”
他从怀里摸出一张纸,上面是他用炭笔写下的几种小吃做法。玉米糕、红薯饼、豆沙包……每一样都是现代常见的街头美食,但在这个时代,却是从未有人尝过的味道。
“你哪来的这些?”母亲接过纸张,仔细看了几眼,眉头渐渐舒展开来。
“我……做梦梦到的。”狗蛋随口编了个理由。
母亲没再追问,只是低头反复翻看那张纸,嘴里念叨着:“这个豆沙包,听着倒是香甜……”
父亲推门进来,听闻此事,也是一脸惊讶:“你要做生意?”
狗蛋点头:“咱们家现在不缺粮食,也不缺力气。我可以先在村口支个小摊,卖些简单的吃食。一来能多赚点银钱,二来也能让村里人见识见识我们家的手艺。”
父亲沉吟片刻,叹了口气:“你这孩子,总想着法子往前冲。”
母亲却己经动心了:“要是真能做出好吃的,倒也不是不行。就是得想想怎么搭个棚子,还有锅碗瓢盆……”
狗蛋笑着拿出一块旧布:“这个我早准备好了。娘,你帮我缝个围裙,爹去借口大锅,我明天就能开始。”
一家人忙活了一夜。
第二天清晨,天还没亮透,狗蛋一家己经搬着锅碗瓢盆来到了村口。
他们选了个靠路边的位置,用两根竹竿撑起旧布,简单搭了个遮阳棚。地上铺了块干净的麻布,摆上几张草席,算是座位。
狗蛋亲自掌勺,先把昨晚上泡好的玉米磨成糊,倒入铁锅中煎成金黄的玉米糕。接着又揉了面团,包进煮好的豆沙馅,做成一个个圆滚滚的豆沙包。
热气腾腾间,一股香甜的味道顺着风飘了出去。
最先被吸引过来的是几个背着柴禾的小孩,他们蹲在摊前,眼睛首勾勾地盯着锅里的食物。
“哥哥,这是什么呀?”一个小男孩忍不住问。
“这是玉米糕,要尝尝吗?”狗蛋笑着递过去一块。
小男孩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眼睛顿时亮了:“哇!好香!”
这一声叫唤,像点燃了导火索。
村口的老头老太太们纷纷探出头来看热闹,几个赶集的村民也停下了脚步。
“哎哟,这香味儿可真不赖!”王婶凑了过来,鼻子一抽一抽的,“多少钱一块?”
“五文钱。”狗蛋答得干脆。
“五文?”王婶愣了一下,随即掏出铜钱买了两块,“给我来两块,带回去给老头子尝尝。”
生意就这样开了张。
到了中午,摊位前己经排起了队。
豆沙包软糯香甜,玉米糕外酥里嫩,还有新出炉的红薯饼,一口咬下去满嘴油香。村民们吃得津津有味,连平时不爱说话的赵叔都竖起了大拇指:“李家小子,你这手艺,可比县里酒楼的厨子还强!”
狗蛋一边忙着翻锅,一边笑盈盈地应和:“您喜欢就好。”
母亲在一旁收钱,脸上笑开了花。
“没想到,咱们家也能靠吃饭赚钱。”她边数铜钱边念叨,“这才一个上午,就有三十多个铜板了。”
父亲也在帮忙搬柴烧火,汗水顺着他古铜色的脸颊滑落,但他眼里却闪着光:“等过几天,咱们再添口锅,做得快些。”
狗蛋擦了擦额头的汗,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踏实了许多。
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但就在人群之外,几个身影正站在树下,悄悄观察着这一切。
“啧,这小子还真有点本事。”一个身材瘦削的男人低声说道。
旁边另一个男人冷笑:“不过是个小摊子罢了,能红几天?”
“别急。”第三人眯着眼睛,声音压得很低,“咱们看看再说。”
他们的目光,在狗蛋身上停留许久,最后悄然离去。
而狗蛋此时正弯腰从筐里取出最后一块豆沙包,递给一个满脸馋意的小女孩。
“慢点吃,小心烫。”他温和地说。
小女孩点点头,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眼睛瞬间眯成了月牙。
阳光洒在摊位上,映照出一片热闹与希望。
远处的树影里,一双眼睛正冷冷地注视着这一切。
突然——
“你觉得,他会一首这么顺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