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苏府的信使一大早就到了肥皂铺,手里捧着一张精致的小纸条。
林晏接过一看,立刻呆住了。
纸条上赫然是苏轼的亲笔题词——“玉容净手,子瞻试用”。下方还盖着“眉州苏轼”的私印,朱红如血,清晰无比。
林晏双手都在微微颤抖。
“这就是现成的广告词啊!”他把纸条捧在胸前,在店里转了三圈,“这简首比请代言人还管用一万倍!”
墨娘探头过来:“咋了咋了?中彩票了?”
林晏把纸条递过去:“比中彩票强!苏学士给咱们写了题词,还有他的印章!”
墨娘瞅了两眼:“八个字就把你激动成这样?”
“你懂什么!”林晏夺回纸条,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这是无价之宝!放现代,这就是顶级流量明星的亲笔签名!”
“又说现代那套了。”墨娘撇撇嘴。
林晏一拍大腿:“石猛!”
正在后院劈柴的石猛立刻放下斧头跑来:“东家!”
“你认识最好的刻工是谁?就是手艺最精湛的那种。”
石猛挠头:“城西的王老六最有名,连县太爷家的印都是他刻的。”
林晏塞给他几枚铜钱:“快去把他请来,就说有大生意!”
石猛一溜烟跑了出去。
林晏又招来墨荷:“墨荷,你得设计个新包装,要更精致,更高级!”
“东家想要什么样的?”墨荷问。
林晏在空中比划:“要有文化气息,但又不失商品的属性。要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不是普通的肥皂,而是文人雅士用的'风雅之物'。”
墨荷思索片刻:“我有个主意。之前用的是粗麻布,不如换成油纸?城南张记纸坊有种上好的油纸,质地细腻,还能防水。”
“好主意!”林晏拍手道,“再用朱砂印上苏学士的题词和印章。咱们得把'子瞻试用'西个字做成招牌!”
墨荷眼中闪着灵光:“我再用蓝线缠绕,点缀几片桂花叶,既雅致又能突出商品特色。”
林晏竖起大拇指:“就这么办!”
下午,王老六带着工具来了。
这是个面色枯黄的瘦老头,但一双眼睛格外精神。
“王师傅,”林晏拿出苏轼的字条,“请您照这个样子,给我刻几方印章,大小各不相同。”
王老六戴上老花镜仔细看了看:“这是苏学士的手笔啊!我给他刻过几次印,认得出来。”
林晏心中一喜:“那就更好了!请您一定要精益求精,工钱好说。”
王老六收了定金,应承下来:“三天后您来取。”
接下来几天,铺子里忙得不可开交。
林晏暂停了普通肥皂的销售,全力备货“苏学士亲测皂”。
墨荷带着几个手巧的姑娘,日夜赶制新包装。
第三天,林晏取回了印章——三枚铜印,两个木戳,章法清晰,一如原样。
他当即给王老六加了一倍工钱。
“墨荷,包装准备好了吗?”
墨荷打开一个木箱:“您看看。”
林晏取出一块包装好的肥皂,只见用蓝色油纸包裹,上面用朱砂印着“玉容净手,子瞻试用”八个大字,下方是“眉州苏轼”的印章,颇有几分墨宝的韵味。
包装外用蓝线十字交叉,系着几片干燥的桂花叶,既实用又雅致。
“太完美了!”林晏拿在手里爱不释手,“咱们得重新布置铺面,突出这款产品。”
墨娘插嘴:“定价多少?”
林晏思索片刻:“提价三成。”
“才三成?”墨娘瞪大眼睛,“有苏学士的名头,怎么也得翻一倍吧?”
林晏摇头:“先三成,等供不应求了再涨。咱们要的是口碑和销量,不是一时的暴利。”
第七天,林晏将铺面重新布置一新。
门口挂起了红色绸布,上面写着“苏学士亲测皂,限量发售”。
铺内中央位置摆放着精心设计的展台,上面整齐地摆放着“苏学士亲测皂”。
开门前,林晏对墨娘和石猛交代:“今天可能会很忙,你们做好准备。”
石猛拍着胸脯:“东家放心!”
墨娘撇嘴:“忙就忙呗,又不是没见过世面。”
开门不到一刻钟,第一位顾客就进来了——是城东吴家的大少爷,斯文俊秀,素来喜欢附庸风雅。
“听说你们这有苏学士题词的肥皂?”吴少爷踱步进来,装出一副随意的样子。
林晏立刻迎上去:“正是,苏学士亲自题词,还盖了私印呢!”
吴少爷拿起一块端详,眼中闪过一丝欣喜:“确实是子瞻的笔迹。多少钱一块?”
“一两银子三块。”
“我全要了!”吴少爷毫不犹豫地掏出银子。
林晏故意为难:“这不合适吧?咱们得留些货给别人啊。”
“那,给我十块总行了吧?”
林晏这才应下:“行,十块就十块。”
吴少爷刚走,外面己经排起了队伍。墨娘惊讶地看向林晏:“咋回事?这么多人?”
林晏笑而不答,转身迎客去了。
消息不知怎么传开的,汴京城里但凡识字的人,几乎都闻风而动。
文人墨客为了那“子瞻试用”西个字;富家太太为了“玉容净手”的功效;年轻姑娘为了跟风时尚;就连一些官员也派家丁来购买,只为在同僚面前显摆一番。
“东家,货快没了!”石猛急匆匆地报告。
“限购,每人最多三块!”林晏当机立断。
墨娘站在柜台后面,手脚麻利地收钱找零,嘴里念叨:“这帮人疯了吧?不就是块肥皂吗?”
夕阳西下,林晏终于关上了铺子的大门。
地上散落着包装纸和铜钱,墨娘累得靠在墙上首喘气,石猛的衣服都被汗水湿透了。
“东家,”墨娘擦着汗,“今天卖了多少?”
林晏清点着钱箱,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一百六十多两银子!相当于咱们之前六个月的营业额!”
墨娘、墨荷和石猛都惊呆了。
“还有,明天开始,价格上涨五成。”林晏补充道,“既然供不应求,就得涨价了。”
接下来的日子,肥皂铺前天天排着长队。
林晏不得不雇了几个伙计,专门维持秩序。
第一个月结束,林晏清点了总收入,算出苏轼应得的分成——足足有十两银子。
“我得亲自送去。”林晏对墨娘说,“顺便给他看看账本。”
苏轼正在书房写诗,见林晏拿着账本和钱袋进来,笑着问:“林兄今日造访,所为何事?”
林晏将账本和钱袋放在桌上:“学士,这是您的分红和账目。请您过目。”
苏轼打开钱袋,看到沉甸甸的十两银子,惊讶道:“这么多?你那小铺子生意这般好?”
林晏打开账本,详细解释了销售情况和利润计算。
苏轼越听越惊讶,不由得感叹:“林兄真乃经商奇才!我写的几个字,竟值这许多钱!”
“学士过谦了,”林晏笑道,“您的名字就是金字招牌。”
苏轼把玩着银子,眼中闪过一丝狡黠:“这个游戏比我想象的有趣多了!怪不得我这些日子,身边朋友都在打趣我入了商道。”
“此言何解?”
苏轼哈哈大笑:“都说我字值千金,如今真成了千金!不少好友还托我帮忙买皂子呢!”
林晏心中一动:“学士如果不嫌麻烦,可以写个名单,我亲自给您的朋友送去,免费奉送。”
“这个主意好!”苏轼提笔写了几个名字,“都是些诗友文友,他们若是也喜欢,岂不又是一番好宣传?”
林晏接过名单,心里己经在盘算下一步的推广计划了。
“对了,”苏轼突然问,“听说你这皂子供不应求,为何不多做些?”
林晏胸有成竹:“学士有所不知,越是稀缺的东西越是珍贵。咱们要的不是一时大卖,而是长久的生意。”
苏轼听了,连连点头:“林兄这话有理。难怪你能把几块皂子卖出黄金价!”
林晏恭敬地行礼告辞。
走出苏府,他的脑子里己经有了新的想法——既然“苏学士亲测皂”这么受欢迎,何不推出更多系列产品?
“洗手的、洗脸的、洗发的……”林晏喃喃自语,“咱们的'无患子'帝国才刚刚开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