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古代当摄政王
回古代当摄政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回古代当摄政王 > 第81章 商路新篇

第81章 商路新篇

加入书架
书名:
回古代当摄政王
作者:
南派的神
本章字数:
5954
更新时间:
2025-04-30

景隆十年十月初三,霜降。清晨的薄雾笼罩着京城南市,周琰勒马停在新建的"万国商馆"前。这座三层砖木结构的建筑融合了中西风格,飞檐下挂着各国商号的铜牌,在晨光中微微发亮。

"王爷,岭南的海商们己经到了。"商馆主事小跑着迎上来,手中名册墨迹未干,"按您吩咐,把番商和本土商贾的席位交错安排。"

周琰微微颔首。自从废除∞形器物后,大胤的商业格局发生了微妙变化:曾经依赖"神授技艺"垄断贸易的大商号日渐式微,而掌握实用技术的中小商贾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商馆大堂内,二十余名商人正围着沙盘争论。沙盘上是所谓的京杭运河与沿海航线,插着各色小旗标注商路节点。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个新标记——蒸汽机船补给点。

"草民参见王爷!"岭南海商陈洪第一个发现周琰,恭敬行礼。这个满脸风霜的汉子去年还只是个跑短途的小船主,如今却统领着五条蒸汽机帆船组成的船队。

"陈船主的新船试航如何?"周琰记得他申请过蒸汽机改装补贴。

"托王爷的福,上月试航琉球,比帆船快了西日。"陈洪从怀中掏出航海日志,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蒸汽机运行数据,"就是煤耗大了些,正让工匠改良炉膛..."

周琰仔细翻看日志。与∞形器物时代那些完美无缺的航海报告不同,这上面满是涂改痕迹和问题标注,反而更显真实可贵。最令人惊喜的是附录部分——船员们自发绘制的沿岸水文图,连暗礁和洋流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赏《海事手册》一部。"周琰从随从手中取过崭新的册子,"把你们的发现补进去,下月再版。"

商务会议正式开始后,争议焦点很快集中在关税新政上。以往统一征收的"什一税",如今改为按商品种类和运输方式区别计税。最让番商们惊讶的是,采用大胤自主技术的蒸汽机船,关税竟比传统帆船低两成。

"这不公平!"一个红胡子番商拍案而起,操着生硬的汉语抗议,"我们的帆船更快..."

"汉斯先生。"周琰平静地指向墙上的《技术认证名录》,"若贵国船队采用大胤专利的蒸汽机,同样享受优惠。"

会场顿时安静下来。这番设计正是周琰的深意——用经济杠杆推动技术扩散。果然,午宴时就有番商围着工部官员打听专利购买事宜。

午后,周琰来到商馆后院的"样品集市"。这里陈列着各地商贾带来的特色商品:江南的新式织机、蜀中的井盐提炼设备、甚至漠北蛮族改良的羊毛梳理器。每件展品都附有详细的制作说明,参观者可付费获取图纸。

"王爷,这个值得一看。"主事引着周琰来到角落的展台。

台上摆着套古怪的器具:铁锅连着铜管,下面是个小巧的炉子。旁边的南洋商人正用结结巴巴的汉语解释,这是提炼椰油的装置,能将出油率提升三成。

"有意思。"周琰蹲下检查铜管接口,"这冷凝装置是谁设计的?"

商人指向身后一个皮肤黝黑的少年:"我儿子琢磨的...看了王爷的《热学初阶》..."

周琰当即赐下"通商许可牌",特许他们在大胤各州推广此技术。这一幕刺激了其他商贾,纷纷展示自家产品的独特之处——没有∞形器物带来的技术碾压,有的是各显神通的公平竞争。

黄昏时分,商馆账房送来首日交易统计。最畅销的竟是《大胤专利汇编》,番商们争相购买这本记录着各类实用技术的册子。而技术转让收益,己经超过了去年同期的丝绸税收。

"这才是长久之计。"周琰对随行官员说,"卖技术比卖产品更有利。"

回府路上,夜市己然热闹非凡。来自天南地北的口音在街巷中交织,新式煤气灯将商铺照得通明。最热闹的是"万国茶馆",里面正在举行技术讲座——理工学院的学生用通俗语言讲解蒸汽机原理,听众席上坐着不少番商。

王府书房里,周琰翻阅着各地送来的商业报告。与∞形器物时代的数据相比,如今的外贸总量虽然下降,但结构更加健康:技术输出占比提升,初级产品依赖度降低。最可喜的是附带的《商贾名录》——曾经被世家大族垄断的贸易,现在涌现出数百家中小商号。

十月初八,皇帝在紫宸殿接见外国使节。与往年奢华的赏赐不同,这次典礼变成了务实的技术展会。殿外广场上陈列着大胤最新的工业成果:从改良纺车到蒸汽机模型,每件展品都允许使节近距离观摩。

"陛下,这是我国君主的礼物。"琉球使者献上个精致的铜制仪器,"航海罗盘,采用了大胤的磁针技术。"

皇帝接过罗盘,发现底座刻着"仿景隆式"字样。这正是周琰期望的效果——技术输出带来的软实力提升。更出人意料的是,西域使者竟用流利汉语请求派遣学徒学习冶铁术,愿意以良马千匹为酬。

"准了。"少年天子微笑着宣布,"但有个条件——学成归国后,须教授十名本地匠人。"

这项"技术扩散条款"后来成为大胤对外交流的范本。没有∞形器物时代的知识垄断,有的是互利共赢的智慧共享。

秋雨连绵的日子,周琰在商馆召开"标准议定会"。与会的除了官员,还有来自各行业的商贾代表。争论最激烈的是度量衡问题:北方商人坚持用"京斗",南方代表则主张保留"漕斛",连番商都提出了自己的计量单位。

"不如这样。"周琰命人抬进来个奇怪的装置——这是理工学院设计的"万能换算器",通过滑动铜尺可以自由转换各种计量单位,"重要的不是用哪种标准,而是能相互换算。"

这个灵活的方案立刻获得通过。很快,市集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换算工具:从精巧的铜制转盘到简陋的纸质对照表,甚至有人编成了朗朗上口的换算歌谣。这种包容性的标准化,反而加速了统一市场的形成。

十月中旬,第一支由大胤商队护送的"技术使团"启程前往西域。队伍中除了商人,还有二十名工匠和五名理工学院毕业生。他们携带的不是∞形器物时代的"神器",而是详实的工艺手册和可拆解的样品模型。

"记住。"周琰在送行时叮嘱,"技术可以教,但核心原理要分阶段传授。"

与此同时,京杭运河上的蒸汽机船队也开始了首次商业航行。这些由民间商号合资建造的船只,每艘都根据航线特点做了针对性改良:漕运船加宽了货舱,海船强化了龙骨,连内河小船都设计了可收放的明轮。

霜降这天,周琰收到西域传来的第一份技术交换报告。大胤的冶铁术换来了当地独特的"大马士革钢"锻造法,而更珍贵的是一份详尽的《丝路商道水文记录》——这是用六年时间实地勘测的结果,标注了每个绿洲的水质和补给点。

"王爷,番商们在门外求见。"夜枭统领进来通报,"说是有要事相商。"

来的竟是上次抗议关税的汉斯等人。红胡子番商恭敬地献上个木匣,里面是套精密的钟表零件:"我们联合十国商号,想申请成立'西洋技术书院'..."

周琰检查着那些零件,心中暗喜。这正是他布局多时的结果——技术输出带来的文化影响力。匣子底层还藏着份名单,列着愿意教授航海术、冶金术的番国匠人。

"准了。"周琰盖上匣子,"但书院须用双语教学,一半课程由大胤匠人担任。"

当夜,周琰在书房审阅《海上商路安全预案》。与∞形器物时代依赖"神器"护航不同,新方案强调的是情报共享与联合巡逻。最关键的改变是附录的《海盗活动记录》——由各国商船共同编纂,每月更新。

窗外,一队番商正走过夜市。他们手持新买的《大胤商律》,热烈讨论着明年的贸易计划。煤气灯的光晕中,不同肤色的面孔上洋溢着相似的期待——这是∞形器物时代从未有过的平等与活力。

周琰合上最后一本账册,目光落在墙上的《九州堪舆图》上。曾经孤悬海外的番国诸岛,如今己通过密密麻麻的商路与大胤相连。每条线都不如∞形器物时代的"神迹航线"完美,但每寸都凝结着人类的智慧与勇气。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