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隆十年九月初一,户部衙门里算盘声如雨打芭蕉。周琰站在堆积如山的账册前,看着三十余名书吏正在核算秋收数据。这是废除∞形器物后的第一次全国性统计,每个数字都来自实打实的丈量与称重。
"王爷,这是初步汇总。"户部侍郎程敏额头沁着汗珠,递上一本墨迹未干的册子,"江南八州平均亩产一石六斗,比去年减了两成..."
周琰眉头微蹙。这个数字比起∞形器物时代的"神赐丰收"确实相去甚远,但细看分项数据却另有玄机:减产的多是强行推广的"高产品种",而各地自主选育的土种反而稳中有升。
"把嘉兴府的数据单独列出来。"周琰指向某个不起眼的条目,"这里用了新式堆肥法。"
当嘉兴府的账册摊开时,一个令人振奋的事实浮现:虽然主粮减产,但豆类与薯类的间作产量翻倍,总体营养供给反而提升。更难得的是附带的《农事记录》——详细记载了每块试验田的轮作顺序、施肥种类,甚至包括天气变化的应对措施。
"这才是真正的农业进步。"周琰合上册子,"不追求表面数字,讲究实际效益。"
离开户部时,秋阳正好。街市上熙熙攘攘,农人们正在售卖新收的杂粮。与∞形器物时代清一色的麦粒不同,如今的市集上五谷杂陈:南方的稻米、北方的黍子、西南的山药...这种多样性虽然增加了统计难度,却让粮食系统更具韧性。
"王爷!理工学院急报!"驿卒气喘吁吁地追上来。
鲁姑娘的信笺上沾着油污,记录着一个意外发现:在测试新式打谷机时,学徒们发现不同品种的谷物需要不同的脱粒力度。这个看似简单的结论,却解释了∞形器物时代"万能农机"频频故障的原因——那些神赐机器忽视了最基本的作物差异性。
"立即修订《农器指南》。"周琰在回信上盖章,"按作物分类制定参数。"
养心殿里的皇帝正在审阅各地农情奏折。与半年前相比,少年天子案头的∞形器物己全部撤换,取而代之的是各地进献的土产样本:江南的稻穗、漠北的荞麦、甚至南海带来的奇异薯类。
"爱卿看看这个。"皇帝推过一份奏折,"胶州农民自创的'海肥法',用海藻混畜粪,盐碱地也能种麦了。"
周琰仔细阅读这封字迹歪扭的奏报。写作者是个只识百字的老农,却用最朴实的语言记录了三年来的试验过程。没有高深理论,有的是上百次失败积累的经验——这才是农业真正的根基。
"臣请将此法编入《农政全书》。"
"己经安排了。"皇帝笑着指向殿角,几位老农正在学士指导下口述经验,"朕还命画师把步骤绘成图谱,让不识字的百姓也能看懂。"
离开皇宫时,周琰特意绕道新落成的"万民粮仓"。这座采用改良通风设计的建筑里,不同种类的粮食分仓储存。最引人注目的是墙上的《储粮须知》——没有∞形器物时代的神秘咒符,只有实实在在的温湿度控制方法:何时开窗通风,怎样摆放防潮,甚至包括鼠患防治的土方子。
"王爷,这批稻谷有些泛潮。"仓监忧心忡忡地报告。
周琰抓了一把稻谷在掌心搓捻。确实,江南新运来的这批粮食含水量偏高。正要下令翻晒,忽然想起《农事记录》里提到的"碳吸湿法"。
"试试这个。"他从袖中取出笔记本,翻到某页示意图,"在粮堆里埋竹筒装木炭。"
秋日的夕阳为粮仓镀上金边。周琰望着农人们排队交粮的场景,忽然意识到一个深刻变化:∞形器物时代的农民只是被动接受"神赐丰收",而今每个人都在为粮食安全贡献智慧。那个发现稻谷泛潮的仓监,原本就是个种了西十年地的老把式。
九月初五的清晨,周琰在户部召开秋收总结会议。与会的除了官员,还有各地选派的农事能手。争论最激烈时,一个滇南来的老农突然掏出几块颜色各异的土疙瘩:"大人们争啥子嘛,尝尝这个就晓得咯!"
原来这是他用不同方法改良的土壤样本。最黑最松软的那块,用的是山林腐叶与厨余垃圾混合的堆肥法——成本最低,效果却最好。周琰当即下令将此法推广,并赐老农"农师"称号。
"王爷,漠北急报。"夜枭统领匆匆进来,带来个意外的消息,"蛮族可汗请求购买新式农具,愿意用战马交换。"
随信附送的样品令人眼前一亮:这是大胤流传过去的犁具,但蛮族工匠给它加了个可调节的铧头,使其既能深耕又能浅种。这种基于游牧智慧的改良,恰恰解决了中原农具在草原边缘地带的水土不服。
"准了。"周琰在批文上盖章,"但要他们派工匠来学习,确保会用。"
秋雨连绵的日子,周琰在王府书房审阅《各地粮价比较表》。与∞形器物时代的强行统一定价不同,如今的市场呈现出有趣的区域差异:江南米贱而布贵,北地铁器价高但皮毛便宜。这种差异催生了活跃的民间贸易,朝廷要做的只是确保粮价波动不超过两成。
"王爷,新制的度量衡到了。"亲兵抬进来个木箱。
里面是十二套崭新的标准器具,从升斗到丈尺,全部采用理工学院研发的合金铸造。最妙的是每件器具上都刻着换算口诀,比如"三京升合两南斗",方便百姓过渡。周琰特意试了试那个标准秤,砝码碰撞的声音清脆悦耳——没有∞形器物赋予的"绝对精确",但有经得起验证的公平。
重阳节前夕,皇帝在郊外举行"观稼礼"。与历代君王祭天求丰不同,这次仪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农技交流会。各地选送的高产农户当场演示绝活:江南的老农展示如何辨别稻瘟病,西北的汉子传授旱地保墒诀窍,连岭南的妇人都带来了奇特的"火耕法"。
"赏!统统有赏!"皇帝兴致高昂,"把这些经验编成《百姓农经》,免费发放!"
典礼结束后,周琰陪同皇帝巡视京郊试验田。金黄的稻浪中,几台新式收割机正在工作。与∞形器物时代的"神器"相比,这些机器笨重且缓慢,但每个零件都可在当地铁匠铺维修。更可贵的是随机配备的《故障手册》——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了二十七种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陛下,这边请。"周琰引着皇帝来到田边小屋。
屋里陈列着数十种农具改良方案,从锄头到水车,每件都标注着设计者的名字。最不起眼的角落里,摆着把小小的除草铲——这是一个八岁孩童的作品,加了个弯钩便于清理根须。
"赐金锄奖。"皇帝亲手在展签上添了朱批,"年龄不分大小,能利民即是英才。"
秋日的夕阳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回望试验田,农户们正围着收割机讨论改进方案,争论声惊起群群麻雀。没有∞形器物带来的"完美方案",有的是在碰撞中迸发的智慧火花。
周琰翻开随身携带的《农政日志》,在今日页脚记下一行小字:"稻熟千重浪,民智万点光。"远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新收的谷物正在变成千家万户的晚餐。这才是真正的丰收——不只是仓廪充实,更是民心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