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里的积雪还未消尽,京城东市的茶楼己经热闹非凡。商贾们围着几张《大胤商报》议论纷纷,头版刊登的"漕运改制"方案像块热铁扔进凉水,激起阵阵白烟。
"漕船改走海运?这不是要断咱们的财路吗!"一个绸缎商拍案而起,腰间玉佩叮当作响。
角落里,微服出巡的周琰抿了口雨前龙井。他身旁的李墨低声道:"王爷,要不要..."
"不急。"周琰放下茶盏,"听听他们怎么说。"
争论持续到午时。当茶博士换第三壶热水时,终于有个年轻商人站出来:"诸位前辈,晚生倒觉得海运更快。去年我走海路贩南洋香料,比漕运省了二十天!"
"海上风浪险恶!"老商人吹胡子瞪眼。
"朝廷不是说了吗,"年轻人展开报纸,"要造二十艘新式海船,设十二处灯塔,还投保'海险银'..."
周琰嘴角微扬。这套海运保险制度是他亲手拟定的,商人缴货值一成作保费,若遇风浪沉船,朝廷赔偿七成损失。
离开茶楼时,李墨忧心忡忡:"王爷,这海险银要是赔起来..."
"去年漕运沉船损失多少?"周琰反问。
"约八十万两。"
"其中贪墨多少?"
李墨顿时语塞。漕运沉船向来是贪官污吏的摇钱树,虚报损失、以次充好的勾当屡禁不止。
"海运虽险,但干净。"周琰登上马车,"传令福州船厂,新船必须加装水密隔舱。"
二月初二,第一支官督商办的海运船队从津门启航。二十艘改良福船挂着红绸,满载丝绸瓷器驶向琉球。令周琰意外的是,船队里竟有六艘私商海船自愿跟随——领头的正是茶楼那个年轻人。
"小人赵海川,祖上三代跑船。"年轻人跪在码头,"愿为朝廷试新航路!"
周琰亲自扶起他:"船上装了什么?"
"苏绣百匹,景德镇瓷器五十箱。"赵海川眼中闪着精光,"还有...这个。"他取出一卷画轴,展开是幅精细的海图,标注着南洋诸岛的航线和特产。
"好!"周琰击掌赞叹,"若此次航行顺利,本藩许你专营南洋航线三年。"
春分这天,海运船队首航归来的消息震动京城。不仅货物完好无损,赵海川还带回了琉球国王的国书和南洋商人的订单。更妙的是,船队运回的南洋稻种亩产比本地高出两成,而采购价仅为漕运香料的三分之一!
"王爷神算!"户部尚书钱敏中捧着账本老泪纵横,"单这一趟就省下运费五万两,还多了关税收入..."
周琰却盯着海图上的某个小岛:"这里标注的'黑石'是什么?"
"回王爷,是种能燃烧的石头。"赵海川恭敬道,"琉球人用它炼铜,但烟毒极大,工匠多短寿。"
周琰心头一震。这分明是煤矿!而且从描述看,是含硫量极高的劣质煤。他当即拍板:"设'海事衙',赵海川任副提举,专司勘探海外矿藏。"
这个任命引发朝野哗然。六科给事中联名上奏,称"商贾贱业,岂可授官"。周琰不慌不忙在午门外摆开阵势——左侧是漕运十年账册,右侧是海运首航清单。
"诸位大人自己看。"周琰指着堆积如山的账本,"漕运每年耗银百万,沉船三成;海运首航便盈利五万,零损耗。"他转向年轻官员,"再说说,谁是贱业?"
小皇帝趁机下旨:凡年纳税万两以上的商户,子弟可参加特设的"经济科"考试,中试者授从九品职。
暮春三月,变革的春风吹向金融领域。周琰奏请设立的"大胤银号"正式挂牌,首批发行银票十万两。这些印着龙纹的纸币以官仓存银为保证金,可在各州通兑。
"王爷,老百姓不认这纸片子啊。"首任银号督办苦着脸报告。开业三日,仅兑出银票八百两。
周琰早有准备。次日早朝,他请旨将官员俸禄改发七成银票,又宣布田赋可凭银票缴纳。更绝的是命人在银号门口支起粥棚——凡持银票购粮者,每两多给半升!
"这是亏本买卖..."李墨拨着算盘发愁。
周琰笑而不语。果然半月后,当百姓发现银票比碎银更方便,且能在官办作坊享受九五折优惠时,兑银潮顿时逆转。到西月底,十万两银票被抢购一空,银号不得不紧急加印。
五月初五端阳节,第一艘专运南洋稻种的官船返回泉州。随船而来的还有十几名黝黑的琉球工匠,他们掌握的青铜冶炼技术竟比大胤更精良!
"王爷,这些人..."泉州知府有些犹豫。
"聘为格物院客卿,月俸二十两。"周琰亲自查验琉球工匠打造的铜器,"再设'番学馆',凡外邦匠人愿授技者,按技授衔。"
这个决定引来不少"以夏变夷"的批评。首到琉球工匠改进的船用青铜轴承使海船航速提高两成,反对声才渐渐平息。
盛夏六月,海上贸易迎来爆发。以赵海川为首的十二家海商组建"靖海商帮",专营南洋航线。他们带回的不仅是货物,更有价值连城的航海日志——详细记录了季风规律、暗礁位置,甚至还有南洋诸国的军力部署!
"王爷,这是意外之喜。"夜枭统领兴奋地摊开海图,"吕宋岛正在内乱,咱们若此时..."
"做生意,不打仗。"周琰打断道,"传令水师派舰护航商队,但严禁介入他国内政。"他在香料群岛位置画了个圈,"这里,可以设个贸易站。"
中秋前夕,大胤银号迎来里程碑时刻——流通银票突破百万两。更令人惊喜的是,由于银票便于携带,各地商队规模扩大了三成,带动税收入增加了西成!
"王爷,有桩奇事。"银号督办呈上账本,"江南丝商集体存银五十万两,却只兑走十万两银票..."
周琰大笑:"因为他们发现,存着银子吃利息,比提出来更划算!"
这套现代银行理念逐渐改变着商业格局。到九月重阳时,己经有大商户开始借款扩大经营,而银号通过存贷利差,竟然盈利五万两!
秋风吹落梧桐叶时,周琰在津门港主持"万国商馆"奠基仪式。这座融合中外建筑风格的庞大市场,将专供外商交易。观礼人群中,几个高鼻深目的波斯商人格外醒目。
"王爷,那些胡商想贩天马..."通译低声道,"但要求用火药配方交换。"
周琰脸色一沉:"告诉他们,天马可买,以金银计价。大胤火器只卖成品,不传技艺。"
波斯商人悻悻离去后,周琰召来水师统领:"加强沿海巡逻,凡私下贩卖军械技术者,立斩不赦。"
随着海运兴盛,运河沿岸的漕工开始骚动。十月初,三千漕工聚集徐州府衙,要求朝廷给活路。周琰早有准备,当场宣布三项政策:漕工可优先录用为海船水手;愿转行者授垦荒田;老弱病残者编入河道维护队,月钱照发。
"王爷仁义!"老漕工跪地叩首,"可咱们祖辈都在运河上..."
"运河不会废。"周琰扶起老人,"改为客运和短途货运,另设'游河画舫',需要熟悉水性的向导。"
腊月祭灶前,年度商税统计出炉:海运关税首次超过漕运,占全年税入的两成;银号盈利十二万两;番货专卖权拍卖所得三十万两...最令人意外的是,民间商队自发组建了"路桥会",集资修建了七条商道。
小皇帝在年终大朝会上龙颜大悦,宣布将每年正月十六定为"开市节",皇帝亲临东市与民同乐。更轰动的是,他当场赐赵海川六品顶戴——这是大胤首个商人出身的朝廷命官!
风雪归途,周琰的马车经过东市时,一幅奇景映入眼帘:波斯地毯与苏绣同铺一柜,南洋香料与蜀椒并列而陈,高鼻深目的胡商正用蹩脚的汉话讨价还价...
车帘垂下,周琰着袖中的琉球海图。在那片蔚蓝的尽头,还有更多未知的商路等待开拓。而这条以银票为血脉、以海船为肢体的商业网络,终将成为帝国强健的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