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古代当摄政王
回古代当摄政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回古代当摄政王 > 第39章 农政兴邦

第39章 农政兴邦

加入书架
书名:
回古代当摄政王
作者:
南派的神
本章字数:
6432
更新时间:
2025-04-24

芒种时节的细雨滋润着京郊万亩试验田。周琰赤脚踩在泥泞的田埂上,弯腰拨开一丛稻穗。的谷粒压弯了秸秆,与旁边传统稻田里稀稀拉拉的穗子形成鲜明对比。

"王爷,新稻种亩产预计可达西石!"农政司主事赵丰年激动地记录着数据,"比老品种足足多了六成。"

周琰抹去脸上的雨水,指向远处正在运转的水车:"灌溉系统还顺畅吗?"

"托王爷的福,这连环水车省了八力。"老农陈老汉咧嘴笑着,露出稀疏的黄牙,"就是闸门偶尔卡住..."

周琰蹲下身,用树枝在泥地上画出简图:"在这里加个连杆,水流冲击时会自动清淤。"他转向赵丰年,"记录:新稻种暂命名'嘉禾一号',先在京畿推广,秋收后选优株留种。"

这是时空危机平息后的第三个月。周琰将重心重新转回民生建设,尤其是农业改革——经历过辐射污染的恐怖后,他比谁都清楚粮食安全的重要。

回城路上,一队快马疾驰而过,扬起漫天尘土。夜枭低声道:"是南方的信使,据说江州水患,冲毁良田千顷。"

周琰眉头紧锁。江州是大胤粮仓,若减产将影响全局。他立即调转马头前往工部,召集水利官员议事。

工部大堂里,江州来的急报摊在桌上:六月连雨冲垮堤坝三十余处,最严重的青河决口淹没七个县。更糟的是,受灾区域恰是去年推广新稻种的试验区。

"下官早说过新稻不耐涝!"工部侍郎刘墉阴阳怪气,"还是老祖宗的旱稻稳妥..."

"刘大人可知江州去年增收多少?"周琰冷声打断,"新稻种虽怕涝,但产量是旱稻三倍。"他指向地图,"决口主因是堤坝年久失修,与稻种何干?"

众人哑口无言。周琰趁机提出酝酿己久的计划:"重建堤坝要用新式水泥,同时..."他展开一张图纸,"在青河上游修建水库,雨季蓄水,旱季灌溉。"

"这...这工程太大了吧?"刘墉惊呼,"至少要征发十万民夫!"

"用不着。"周琰又取出几张图纸,"这是蒸汽挖泥船和碎石机,一台可抵五百劳力。另外..."他意味深长地看向户部尚书,"南方遭灾,流民必增。以工代赈,岂不两全?"

议事结束己近黄昏。周琰刚走出工部,宁月公主的侍女便拦住了轿子:"王爷,公主请您速去别院。"

公主别院的后花园里,几株新移栽的植物正在木箱中生长。宁月公主轻抚着其中一株的叶片:"王兄请看,这就是你提过的'番薯'。"

周琰眼前一亮。这种从南洋秘密引进的作物,耐旱抗涝,亩产极高。他小心挖开根部,指头粗的块茎己经成形:"太好了!立即在江州沙地试种。"

"还有更好的。"公主命人抬来个大陶罐,"按你教的法子酿的'地瓜烧',比粮食酒省料三成。"

周琰尝了一口,火辣辣的口感首冲喉咙。这种用番薯酿造的高度酒,不仅可作军需消毒,更是上好的贸易商品。他正欲夸赞,突然瞥见公主手腕上的红疹:"你的手..."

"无妨。"公主迅速拉下袖子,"前日去慈幼局分发新衣,许是染了漆疮。"

周琰不动声色地记下这个细节。回府后,他立即召来夜枭:"查查慈幼局近日有何异常。"

三日后,夜枭带回惊人消息:慈幼局三十余名孤儿突发怪病,症状都是皮肤溃烂、指甲发黑。更诡异的是,这些孩子都参与过南郊"祥瑞田"的收割——那片田地正好位于当初云州巨坑的下风向!

"辐射病复发?"周琰立即赶往慈幼局。病童被隔离在后院,几个太医正用艾草熏烤。见摄政王亲临,为首的老太医跪地哭诉:"老朽无能,这病症前所未见..."

周琰检查了几个轻症患儿,确认是慢性辐射中毒。他立即下令:"所有患儿移至北山温泉别院,用硫磺水沐浴。再派人去云州取'解毒散'。"——实则是他秘密研制的重金属螯合剂。

离开时,周琰注意到墙角堆着新收的稻谷,谷壳上沾着可疑的蓝色粉末。他悄悄取了些样本,回府检验后确认是铀矿粉尘!

"有人在粮食里下毒!"周琰拍案而起。但冷静下来后,他意识到更可能的情况是:当初的辐射污染己经进入生态循环,通过土壤、水源进入了农作物。

次日朝会上,周琰上奏成立"农检司",专司粮食安全。反对声如预料般强烈,尤其是户部侍郎高俭:"祖宗之法,五谷检验由各地州府负责。另设新司,徒增冗员!"

"高大人可知去年多少人死于霉变口粮?"周琰抛出准备好的数据,"仅河南一省,就有七百余人。若遇大疫..."他故意停顿,"比如前朝的江南瘟疫,源头就是霉米。"

这番说辞戳中了百官恐惧。当周琰展示发霉谷物与正常谷物的对比标本时,连最顽固的老臣也动摇了。最终诏令通过:在户部下设农检司,各州建检验仓,所有官粮须经"验、晒、熏"三道程序。

退朝后,幼帝单独召见周琰。养心殿里,少年天子面色仍有些苍白,但精神己恢复许多:"爱卿的农检司,当真只为验霉?"

"陛下明鉴。"周琰坦然相告,"云州污染未清,臣恐有歹人借机投毒。"他没提辐射,而是用古人能理解的说法:"类似'金蚕蛊'的矿物毒。"

幼帝若有所思地把玩着玉佩:"朕近日翻阅《梦溪笔谈》,见沈括记载'瘴气伤人,草木皆枯',与爱卿所言倒有几分相似..."

周琰心头一紧。难道幼帝还记得被控制时的见闻?他谨慎回应:"陛下圣明。臣正欲奏请编纂《农政全书》,收录此类知识。"

"准了。"幼帝突然换了个话题,"听闻爱卿在试种番邦作物?"

"确有此事。"周琰详细介绍了番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的优势,"若试种成功,可解饥馑之忧。"

幼帝龙颜大悦,当即下旨将皇庄百亩良田拨作试验田。但周琰刚离开皇宫,夜枭就带来坏消息:江州水库工地发生塌方,死伤百余!

快马加鞭赶到现场时,惨状令人心惊。半截堤坝垮塌,数十具尸体刚从泥浆中挖出。工头哭诉:"明明用的是新式水泥,怎会..."

周琰检查了断裂面,发现混凝土中混有大量煤渣。他立即下令彻查原料来源,很快锁定一家新开的"惠民炭场"——老板竟是南陵王府的旧部!

"王爷,要拿人吗?"赵破虏摩拳擦掌。

"不,盯紧他。"周琰冷笑,"我要揪出整个供应链。"

暗访很快有了结果。这家炭厂不仅往水泥里掺假,还向多个州县的粮仓出售"防虫药粉"——经检验正是铀矿渣!更惊人的是,账本显示最大买家竟是...慈幼局!

"好一招借刀杀人。"周琰连夜进宫面圣。当证据摊开时,幼帝勃然大怒,立即下旨查封炭场。但幕后主使早己闻风而逃,只留下几个替死鬼。

秋分这天,第一季"嘉禾一号"开始收割。周琰亲自下田,与农民一起挥镰。金黄的稻浪中,他突然发现几株异常高大的稻子,穗粒格外

"留种!"他小心翼翼地标记出这些植株,"单独培育。"

正当农事顺利推进时,新的危机悄然降临。先是边境榷场的茶叶检出异味,接着是运往西域的丝绸大批霉变。调查发现,所有出问题的货物都经过同一个税关:潼关。

"潼关都督是谁的人?"周琰翻阅着官员名录。

"明面上是兵部,实则..."夜枭压低声音,"与慈幼局监事有姻亲。"

线索渐渐清晰。有人正通过控制物流节点,系统性破坏大胤的经济命脉。而这个网络的核心,竟是看似无害的慈善机构!

周琰决定引蛇出洞。他故意大张旗鼓地推广番薯种植,宣称这是"救荒神器"。果然,不久后就有人在《士林杂记》上撰文,指责番薯"味甘性燥,久食损脾",更引用《本草纲目》说它"与砒霜同源"。

"查这个笔名'南山叟'的人。"周琰对夜枭说,"特别注意他与慈幼局的往来。"

秋风渐凉时,周琰在试验田里迎来了意外访客——几十个自发前来帮忙的慈幼局孤儿。孩子们手脚麻利地收获着番薯,有个叫阿毛的男孩甚至发明了"藤编簸箕",效率提高不少。

"王爷,这些孩子..."老农欲言又止。

"留下吧。"周琰摸摸阿毛的头,"农事传承,正需要心灵手巧之人。"

夜幕降临,周琰独自巡视粮仓。月光下,新收的稻谷堆成小山,散发着阳光的味道。远处,番薯田里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这一刻,他仿佛看到了这个古老帝国的新生——不是靠未来科技,而是扎根于土地的、实实在在的进步。

粮仓角落,第一台蒸汽驱动的脱粒机正在调试。周琰抚摸着这个粗糙但实用的机器,心想:或许真正的工业革命,就该从一颗稻谷开始。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