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叶青青两口子该走的时候,还是走了。
孙知青他们将人送到村口,依依不舍道别完,继续投身繁忙的劳作中。
李钧睿的伤略微好转了一些,受伤的腿脚虽然还是有点不利索,但好歹可以自己料理自己的卫生情况。
与此同时,陈向东告诉他,大队长给的粮食,己经见底了,让他心里有数,早做打算。
早做打算?
做什么打算?
李钧睿摸出一根“拐杖”,他猜测是好心肠的陈向东兄弟找来,特地放在门口的。
躺的这几天,他想了很多很多。
现在,该是时候,面对现实了。
........
李钧睿离开了知青院,听说是申请去了林场当护林员。
说是护林员,其实就是干脏活的,吃的最差,干的最累的活,好歹有口饭吃。
周正亲自驾车送对方去的,叮嘱对方好好干,别灰心,日子会好起来的。
也不知道李钧睿听进去没有,总之,知青院恢复了安静。
转眼间,陈向东入赘周铁牛家的大喜日子就来临了。
与此同时,陈向北也迎来了他迎娶新娘的美好时刻。
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整个村庄都洋溢着喜庆的氛围。
人们纷纷赞叹周铁牛真是好福气啊!
他挑选的这两个女婿不仅力气大,而且还是亲兄弟,以后周家肯定不会断了香火。
陈向东入赘周家,而陈向北则迎娶新媳妇,这样的安排让所有人都对周家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苏桃作为周家的亲朋好友,自然也不会错过这个重要的场合。
她精心准备了两份贺礼,分别送给陈向东和陈向北,以表达她对这两兄弟的祝福。
当苏桃将礼物送到周家时,一大家子人都对她感激不己,纷纷夸赞她的细心和善良。
周铁牛为了庆祝这个特殊的日子,特意邀请了与他关系要好的几家邻居。
大队长和高会计自然也在受邀之列,毕竟他们在村里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发过喜糖,吃过酒席之后,陈向东和陈向北两兄弟就算是彻底在老周村扎下根来了。
周芳芳和陈向东的感情可谓是两情相悦,他们是自由恋爱后走到一起的。
而周玲玲和陈向北则相对比较懵懂,两人之间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基础,但彼此也并不排斥对方。
在家人的撮合下,他们顺理成章地走到了一起。
然而,对于这两对新婚夫妇来说,未来的日子还很长,他们需要一起去摸索、去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惯和性格........
大哥小弟都结婚搬出知青院,小苦瓜元野又落单了,然后的然后被孙知青还有刘知青两个大苦瓜邀请,都是兄弟,以后一起烧饭搭伙过日子。
当然了,陈向东他们不会抛下元野的,偶尔岳父岳母也会多做一份饭菜,接济他们的兄弟。
陈向北搬走后,苏桃的小菜地,还有三小只的遛哒工作,他还是接管着。
一方面有正经事干,另外一方面,他做习惯了。
在他的影响下,周玲玲慢慢地开始愿意走出房门,不再像以前那样总是把自己封闭起来。
有时候,她会陪着他一起带着那三只可爱的小家伙,去田野里漫步,或者到山林脚下享受那清新的空气和宁静的氛围。
当有人欺负陈向北时,周玲玲会毫不犹豫地站出来,毫不畏惧地对那些人凶巴巴地吼叫,坚决地维护陈向北。
尽管有人说她是六指,不吉利,但陈向北却坚定地反驳说不是这样的。
从小到大,一首都是哥哥在保护他,帮他赶走那些欺负他的人。
现在,有他在,他会挺身而出,保护玲玲。
当然,那些心怀恶意的人毕竟只是少数。
虽然他们可能嘴巴很厉害,但真要动起手来,力气可不一定比得过陈向北。
而且,陈向北还有两个哥哥呢,那可是一看就不好惹的角色!
就这样,在周围村民们并不看好的情况下,陈向北和周玲玲的关系却越来越亲密,相处得也越来越融洽。
他们彼此相互理解、支持,仿佛是对方生命中的一道光,照亮了彼此前行的道路。
而这一切,周铁牛都默默地看在眼里。
当他听到这些事情后,常常会背着人偷偷地抹眼泪。谁能真正理解他这个老父亲的苦心呢?
他为了女儿们的幸福,可谓是操碎了心啊!
现在女儿们的归宿都找到了,他跟婆娘终于可以卸下担子。
以后,女儿女婿的孩子,他都视如己出,好好对待!
以后,谁敢在背后笑话他家无人!
........
镇上,卫生所——
国药厂不愧是国企,枇杷膏投入生产后,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卫生所就进着货了。
不知情的赵医生他们,还以为是国药厂新研发出的药膏。
还别说,价格低廉,也没药的苦味,反而甜滋滋的,有枇杷的香味。
这让一些感冒发热的小孩,接受良好。
大人还好,小孩子这种天气,容易热感冒,反反复复,打针哭的跟杀猪一样。
这个枇杷膏清热解毒,配合退烧药,一时间,挺紧俏的。
“哎,听说没,国药厂在大批量收购板蓝根,好像是又研发出新药了。”
“板蓝根啊,这味中草药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是不错的药材。”
“我也听说了,我准备中午回家就跟家里人说,我老家那片山沟子里,有好多野生的板蓝根。”
“那挺好的,记住了,这玩意要连着根茎挖,别给挖断了。”
“哎,多谢赵医生提醒。”
几个转正的医生助理在跟赵医生他们唠嗑,苏桃也听了一耳朵。
板蓝根吗?
后山也有不少啊。
“你们知道这个板蓝根,多少钱一斤收吗?”
她没时间去挖,不过陈向东他们几个有啊。
最近天太热,地里没什么活,他们几个都没事干。
要是收购价还行,她给让大宝它们带路,帮陈向东他们赚点外快。
“知道知道,三毛钱一斤,如果是炮制好的,八毛钱一斤。”
“谢谢,我知道了,我下乡的村子,后山也有这个板蓝根,我回去也说一说。”
“不客气,反正国药厂的采购科要的量很大,多多益善,都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