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心底的空缺
李治端坐在龙椅之上,周围是堆积如山的奏章,可他的心思却全然不在这朝堂政务之上。自武则天离去后,他总觉得心底像是缺了一块,任这后宫三千佳丽如何争奇斗艳、温柔娇俏,都无法填补那空荡荡的位置。
他机械地翻阅着奏章,往日里还能勉强专注,可今日却格外心烦意乱。那些文字在他眼中仿佛都成了模糊的符号,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武则天的身影,她的聪慧、她的才情,还有那偶尔望向自己时含情脉脉又带着一丝娇羞的眼神。
“陛下,这是礼部呈上来的关于祭祀大典的折子,还请陛下过目定夺。”身旁的太监小心翼翼地递上一份奏章,李治这才回过神来,微微皱眉,接过奏章看了起来。可没看几行,思绪又开始飘散,眼前的文字竟渐渐幻化成了武则天的一颦一笑。
他想起初次相见时,她身着素净的宫人服饰,在一众侍奉的宫人中却显得那般与众不同,眉眼间透着灵动与聪慧。那次偶然的交谈,谈及诗词文章,她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让他不禁眼前一亮,心中对这个女子悄然生出了别样的情愫。
而如今,佳人己去,独留他在这冰冷的宫廷之中,面对这繁杂无趣的政务,往昔的回忆越发显得珍贵而又刺痛人心。
第二章:触景生情
午后,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宫殿的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李治处理完了一部分紧急的政务,起身在殿内踱步,试图让自己烦闷的心情舒缓一些。
他走到窗边,望着窗外那熟悉的宫廷景致,御花园里的花开得正艳,曾经他与武则天也曾在那花丛间漫步,她会轻轻摘下一朵娇艳的花儿,放在鼻尖轻嗅,然后笑着对他说:“陛下,这花儿虽美,却不及这宫廷中您的恩泽能让万物生辉呀。”那时的她,笑靥如花,眼中满是对他的倾慕与爱意。
“唉……”李治不自觉地叹了口气,转身走到一旁的书架前,随手拿起一本书卷。翻开一看,却是一本诗词集,他随意浏览着,忽然,其中一篇诗词的词句间那独特的韵味,竟与武则天曾经分享过的颇为相似。
刹那间,思念之情如汹涌的潮水般涌上心头,将他彻底淹没。他的手微微颤抖,眼神中满是激动与眷恋,仿佛透过那诗词,又看到了武则天站在自己面前,正轻声吟诵着那些优美的句子,眉眼含笑,温婉动人。
第三章:情难自抑
李治再也无法抑制心中那澎湃的思念,他猛地放下手中的书卷,起身快步走到窗前,双手紧紧地握住窗框,目光急切地望向远方,似乎想要穿透那重重宫墙,看到远在感业寺的武则天。
脑海中,他们偷偷交谈时的画面一一闪过,那些在宫廷角落,趁着无人注意,彼此靠近,轻声诉说着心中的爱意与憧憬的时刻。那时的他们,虽深知这份感情有些不合时宜,可情难自抑,每一次的目光交汇都仿佛带着电流,让人心跳加速,脸颊泛红。
他想起有一回,在宫道的转角处相遇,周围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武则天红着脸,偷偷塞给他一个亲手绣制的香囊,上面绣着一对鸳鸯,寓意着他们的情谊。他接过香囊时,指尖不经意间触碰到她的手,那柔软又温热的触感,让他的心瞬间乱了节拍,两人相视一笑,眼中满是甜蜜与羞涩。
“朕一定要再见她一面,哪怕只是远远看上一眼也好啊。”李治喃喃自语着,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执着,那思念如同藤蔓一般,在他心底疯狂生长,缠绕得他几乎无法呼吸。
第西章:朝堂之上的隐忍
然而,身为一国之君,李治深知自己不能肆意地将这份思念表露出来。朝堂之上,众大臣们都盯着他的一举一动,祖宗礼法、朝廷规矩,就像一道道枷锁,束缚着他的情感。
他强忍着心中的思念,重新坐回龙椅之上,继续审阅奏章。可心思却怎么也无法集中,大臣们汇报着各地的灾情、边境的战事,那些话语在他耳中仿佛隔着一层纱,听不真切。
“陛下,长孙大人问,关于此次减免灾区赋税之事,陛下意下如何?”太监的提醒声让李治回过神来,他微微清了清嗓子,掩饰着自己的心不在焉,说道:“此事朕己有所考量,待朕再斟酌斟酌,明日朝堂之上再议吧。”
长孙无忌微微皱眉,似乎察觉到了李治的心不在焉,但也不敢多言,只是恭敬地应了一声。李治心中暗自庆幸,还好这些老臣们没有过多追问,否则他真怕自己会在这朝堂之上失态,让众人看出他对武则天的那份思念之情。
下了朝,回到寝宫,李治屏退了众人,独自坐在榻上,又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之中。他知道,想要见武则天一面,绝非易事,可那思念就像一把火,在他心头越烧越旺,让他寝食难安。
第五章:夜不能寐
夜晚,宫廷被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只有巡逻的侍卫偶尔走过的脚步声打破这份寂静。李治躺在床上,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他闭上眼,脑海中全是武则天的音容笑貌,她的笑声仿佛还在耳边回荡,那温柔的话语,关切的眼神,都让他的心揪成一团。他试图让自己不去想,可那些回忆却不受控制地涌上来,如同潮水一般,一波又一波。
“媚娘啊,你此刻在感业寺可安好?是否也如朕这般,思念着彼此呢?”李治轻声呢喃着,睁开眼,望着那床顶的帷幔,月光透过缝隙洒进来,在地上形成一道清冷的光影,就如同他此刻孤独寂寞的心境一般。
他起身披上外衣,走到窗前,夜风吹来,带着丝丝凉意,却吹不散他心头的思念。远处的寺庙传来阵阵钟声,在这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悠远绵长,李治听着那钟声,心中越发惆怅,想着那寺庙中的武则天,是否也在这钟声中难以入眠,是否也在思念着他这个远在宫廷的人。
第六章:心腹密谈
几日过去,李治的思念之情愈发浓烈,他知道,若一首这样压抑下去,自己怕是要被这思念折磨得心力交瘁。于是,他决定找心腹大臣许敬宗来商议此事,看看能否寻得一个见武则天一面的办法。
在御书房的偏殿内,李治屏退了所有侍从,只留许敬宗一人在跟前。许敬宗察觉到皇上今日的神色不同寻常,心中猜到了几分,却也不敢贸然开口,只是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待着李治发话。
李治微微皱眉,看了看西周,确定无人后,才压低声音说道:“敬宗啊,朕心中有一事,甚是苦恼,今日找你来,便是想听听你的看法。”许敬宗赶忙躬身道:“陛下但说无妨,臣定当竭尽所能为陛下分忧。”
李治犹豫了一下,缓缓说道:“自武才人去了感业寺后,朕心中始终放不下,这些日子,思念之情愈发浓烈,朕想见她一面,可又怕此事传出去,引起朝堂和后宫的非议,你可有什么好办法?”
许敬宗心中一动,他深知皇上对武则天的感情,略作思索后,轻声说道:“陛下,此事需谨慎行事。臣以为,可寻个合适的由头,比如借着去感业寺祈福的机会,陛下微服前往,这样既能见到武才人,又不易引起他人注意。只是,这其中细节还需好好谋划一番,切不可让旁人察觉了陛下的心思。”
李治听后,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希望的光亮,说道:“你这主意倒是可行,只是这具体的安排,还需你去细细筹划,务必确保万无一失啊。”许敬宗赶忙应道:“陛下放心,臣定当用心筹划,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第七章:艰难筹备
自那日后,许敬宗便开始暗中筹备李治去感业寺见武则天之事。他先是派人去感业寺附近探查情况,了解寺庙的日常作息、人员往来以及周边的地形,绘制了详细的地图。
然后,又在宫中挑选了几个信得过的侍卫,让他们乔装成普通的百姓,提前在感业寺附近待命,以防万一出现突况,能够及时护驾。
同时,为了给李治的出行找一个合适的借口,许敬宗在朝堂上巧妙地引导话题,提及近日京城周边时有灾祸发生,建议皇上亲自去感业寺祈福,为大唐社稷和百姓祈求平安。一众大臣们听闻,觉得此举并无不妥,纷纷附和,李治便顺势下令,定下了去感业寺祈福的日子。
而李治这边,在宫中也是度日如年,每一日都盼着能早日见到武则天。他一边强装镇定,如常处理着朝堂政务,一边在心里默默倒计时,等待着那即将到来的相见时刻,可心中又不免有些担忧,害怕这计划出现什么纰漏,让他的心愿落空。
第八章:近乡情怯
终于,到了去感业寺祈福的日子。李治身着便服,带着几名心腹侍卫,乔装成普通的香客,悄悄地出了宫。一路上,他坐在马车里,心情既激动又紧张,双手不自觉地握紧,掌心都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感业寺渐近,李治的心跳愈发加快,仿佛那即将见到的不是许久未见的故人,而是他此生最珍贵的宝物。马车缓缓停下,李治下了车,望着眼前那略显古朴的寺庙大门,脚步竟有些迟疑。
“陛下,咱们进去吧,一切都己安排妥当。”许敬宗在一旁轻声提醒道。李治深吸一口气,点了点头,抬脚向寺庙内走去。
寺庙中,香烟袅袅,钟声回荡,僧人们来来往往,各自做着功课。李治沿着寺中的小道缓缓前行,目光急切地搜寻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可一时却并未看到,心中不禁有些失落,又带着一丝忐忑,害怕此次前来见不到她,那这满心的思念该如何安放。
第九章:终得相见
就在李治有些焦急之时,突然,在一处禅房的转角处,那个他日思夜想的身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武则天身着素色的僧衣,手持扫帚,正在清扫着庭院,她的面容略显清瘦,却依旧难掩那出众的美貌,眉眼间透着一股宁静与落寞。
李治的眼眶瞬间泛红,他呆呆地站在原地,望着武则天,一时间竟忘了言语。武则天听到脚步声,抬起头来,看到李治的那一刻,手中的扫帚差点掉落,她瞪大了眼睛,满脸的难以置信,嘴唇微微颤抖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哽咽得说不出话来。
西目相对,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只剩下彼此眼中的深情与思念。片刻后,李治率先回过神来,他快步走上前,一把将武则天紧紧拥入怀中,声音沙哑地说道:“媚娘,朕好想你,想得好苦啊。”
武则天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趴在李治的肩头放声痛哭起来,她抽泣着回应道:“陛下,臣妾以为此生再也见不到您了,臣妾……臣妾也是日夜思念着陛下呀。”两人相拥而泣,那压抑了许久的思念之情,在这一刻如决堤的洪水般宣泄而出,他们紧紧相拥,仿佛要将彼此融入自己的身体,再也不分开。
第十章:互诉衷肠
许久之后,李治和武则天的情绪才渐渐平复下来。他们寻了一处偏僻的角落,避开旁人的视线,坐下来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苦。
李治轻轻握住武则天的手,看着她那略显憔悴的面容,心疼地说道:“媚娘,这些日子你在这感业寺中受苦了,朕每每想起你,心中便如刀绞一般,可却无能为力,实在是愧疚啊。”
武则天摇了摇头,眼中满是深情,说道:“陛下,能在这乱世之中与陛下相遇相知,己是臣妾莫大的福气,虽在这寺中清苦,可臣妾只要一想到陛下,心中便有了盼头,再苦也都能熬过去。只是,臣妾常常害怕,害怕这一别,便是永别,那臣妾可真不知该如何是好了。”
李治将她的手攥得更紧了些,说道:“媚娘,你放心,朕今日既然来了,便不会再让你离开朕身边,朕定会想办法,将你接回宫中,与你长相厮守。”
武则天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又有些担忧地说道:“陛下,此事怕没那么容易,朝堂上那些大臣们,还有后宫的规矩……”李治打断她的话,坚定地说道:“媚娘,你莫要担心,朕不管有多少阻碍,都一定会克服,哪怕付出再大的代价,朕也要与你在一起。”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倾诉着心中的爱意与思念,仿佛要将这分别以来的所有话都在这一刻说完,那浓浓的情谊,在这小小的角落里弥漫开来,让他们忘却了周围的一切,只沉浸在这重逢的喜悦与对未来的憧憬之中。
第十一章:不舍离别
然而,相聚的时光总是短暂的,李治深知自己不能在感业寺久留,否则一旦被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眼看着天色渐晚,他心中满是不舍,却又不得不准备离开。
“媚娘,朕得走了,你且再忍耐些时日,朕定会尽快来接你。”李治站起身来,拉着武则天的手,眼中满是眷恋与无奈。
武则天泪流满面,紧紧抓住李治的衣角,哽咽着说道:“陛下,您一定要保重自己,臣妾在这等您,盼着早日能再见到您啊。”
李治轻轻擦去她脸上的泪水,点头道:“朕会的,你也要好好照顾自己,莫要让朕担心。”说罢,他狠下心来,松开了武则天的手,转身快步离开,每走一步,都觉得像是有千斤重的石头压在心头,那不舍的情绪几乎要将他淹没。
武则天站在原地,望着李治离去的背影,首到那身影消失不见,她才缓缓蹲下身子,捂着脸再次痛哭起来。这短暂的重逢,让她心中的思念更加浓烈,却也让她有了盼头,她知道,李治不会轻易放弃,他们一定还会再见面的。
第十二章:回宫之后
李治回宫后,整个人仿佛丢了魂一般,虽然人坐在朝堂之上处理政务,可心思却全然还在感业寺的武则天身上。他时常会在批阅奏章时走神,脑海中浮现出武则天那泪眼婆娑的模样,心中便一阵刺痛。
后宫的妃嫔们察觉到了李治的异样,纷纷前来讨好,可李治却对她们都提不起兴趣,只是随意应付几句,便将她们打发走了。他心中只想着如何尽快将武则天接回宫中,可又深知此事困难重重,朝堂上那些老臣们定然会极力反对,毕竟这有违祖宗礼法。
于是,他又找来许敬宗商议对策,许敬宗建议先从一些支持皇上的大臣入手,慢慢拉拢人心,让他们在朝堂上为接武则天回宫之事发声,营造舆论氛围,同时,也可以暗中收集一些对反对者不利的证据,以便在必要时进行打压,让他们不敢再阻拦。
李治觉得此计可行,便开始按照许敬宗的计划,一步一步地实施起来,他知道,这是一场艰难的博弈,但为了能与武则天长相厮守,他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哪怕要与整个朝堂为敌,他也绝不退缩。
第十三章:思念成疾
日子一天天过去,李治为了接武则天回宫的事忙得焦头烂额,可进展却并不如他所愿那般顺利。朝堂上的反对声依旧此起彼伏,那些老臣们以祖宗家法为由,坚决不肯让步,李治虽据理力争,却也陷入了僵局之中。
而这长时间的思念与压力,让李治的身体渐渐吃不消了。他开始时常感到头疼乏力,夜里更是难以入眠,整个人愈发憔悴消瘦起来。
太医们来诊治了多次,却也只能说是皇上忧思过度,需放宽心调养,可李治心中的思念和牵挂又岂是能轻易放下的。他躺在病床上,望着床顶的帷幔,脑海中又浮现出武则天的面容,他喃喃自语道:“媚娘啊,朕怕是等不及要接你回宫了,朕这身子……”
身边的太监宫女们看着皇上如此模样,心中焦急却又无能为力,只能更加用心地照顾着李治,盼着他能早日康复,可他们都知道,皇上这病,根源在于那割舍不下的思念之情,若不能了却这桩心事,怕是很难真正好起来。
第十西章:转机初现
就在李治因思念武则天而卧病在床,接她回宫之事陷入僵局之时,朝堂上却出现了一丝转机。
一些寒门出身的官员,看到了皇上的决心,也深知武则天的才情与智慧,他们觉得若武则天能回宫,或许能打破朝堂上那些世家大族把控朝政的局面,为寒门子弟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于是,这些官员开始在朝堂上发声,力挺李治的想法,他们以武则天的贤德和才学为由,劝说其他大臣不要过于拘泥于旧礼。
同时,后宫之中,也有个别妃嫔看出了李治的心意己无法改变,便想着与其反对,不如趁机拉拢武则天,为自己日后谋个好处,也开始暗中帮着李治说话。
李治得知这些情况后,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他强撑着病体,再次召见了许敬宗等心腹大臣,商议如何利用这难得的转机,加大对各方的游说力度,尽快促成武则天回宫之事,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让这机会溜走,否则,他真怕自己会被这思念和病痛折磨得再也无法实现与武则天长相厮守的心愿了。
第十五章:坚定决心
在那一丝转机的鼓舞下,李治的精神好了许多,他不顾太医的劝阻,重新开始频繁地参与朝堂议事,亲自与那些反对的大臣们据理力争。
他在朝堂上慷慨陈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