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流涌动
自上一场宫廷争斗暂告一段落后,京城看似恢复了平静,但实则暗流涌动。朱棣在北平依旧厉兵秣马,他的野心从未熄灭。而朱允炆在南京,在黄子澄、齐泰等大臣的辅佐下,开始逐渐熟悉朝政。
这一日,朱棣正在王府中与姚广孝商议下一步的计划。姚广孝眯着眼睛,手中转动着佛珠,缓缓说道:“王爷,如今朱允炆虽己被立为皇太孙,但朝中仍有不少大臣对您心怀期待。我们需抓住时机,扩大我们的势力。”朱棣微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本王知道,但现在还不是时候,需等待一个绝佳的机会。”
与此同时,南京城中,朱允炆正在御书房中批阅奏章。他虽然年轻,但却十分勤勉,对每一个奏折都认真查看。黄子澄在一旁说道:“皇太孙,如今朝中局势复杂,燕王在北平势力庞大,我们不可掉以轻心。”朱允炆皱起眉头:“黄大人,燕王乃是朕的皇叔,朕相信他不会有谋反之心。”齐泰却摇摇头:“皇太孙,人心难测,燕王的野心昭然若揭,我们必须早做准备。”
就在这时,一名太监匆匆来报,说北方边境传来消息,蒙古部落又有异动。朱允炆顿时陷入了沉思,他知道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更大的危机。
朱允炆放下手中的奏章,眉头紧锁,看向黄子澄与齐泰:“二位爱卿,这蒙古部落屡屡犯我边境,之前刚与他们达成了短暂的和平约定,如今却又生事端,当如何是好啊?”
黄子澄上前一步,拱手道:“皇太孙,依臣之见,此次不可再姑息迁就了。蒙古部落这般反复无常,无非是欺我大明新立皇太孙,以为我们软弱可欺。应当即刻派遣得力将领,率领大军前往边境,给他们一个狠狠的教训,也好让周边的外族知晓我大明的威严不容侵犯。”
齐泰却微微摇头,思忖片刻后说道:“黄大人,此举虽能扬我大明之威,可当下朝廷内部局势不稳,燕王在北平虎视眈眈,若此时将大量兵力调往边境,万一燕王趁机在后方生事,那可就首尾难顾了呀。倒不如先派能言善辩之士前往蒙古部落,问清缘由,晓之以理,若能不动干戈化解此事,方为上策啊。”
朱允炆听着两位大臣的话,心中权衡利弊,一时难以决断。他深知北方边境的安稳关乎大明的国土安全,可正如齐泰所言,燕王朱棣的存在就像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让他不敢轻易将兵力调离京城附近。
而在北平的燕王府内,朱棣听闻了北方边境蒙古部落异动的消息后,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他看向姚广孝,说道:“大师,此乃天赐良机啊,朝廷此刻怕是要为这边境之事头疼不己了。”
姚广孝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号:“王爷英明,这确实是个机会。朝廷不管是出兵还是议和,都会陷入两难之境。若出兵,王爷可借机向朝廷请命,愿率麾下将士前往边境抗击蒙古,届时既可在军中树立威望,又能调离京城众人的视线,暗中壮大我们的力量;若朝廷选择议和,那定会被蒙古部落拿捏,尽显软弱,王爷便可在民间和朝中散布对朝廷不利的言论,收拢人心呐。”
朱棣微微点头,眼神中透着算计:“嗯,大师所言极是。不过,朝廷那些大臣也不是吃素的,想必不会轻易让本王如愿。我们先按兵不动,看看朝廷如何应对,再做打算。”
南京这边,朱允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还是决定先派出使者前去探听蒙古部落的意图。他招来礼部一位能说会道、熟知外族习性的官员,叮嘱道:“爱卿此去,务必小心谨慎,摸清楚蒙古部落此番异动的缘由,若能以和平之法化解争端,那自是再好不过,若是他们蓄意挑衅,你也莫要害怕,速速回来报信,朝廷定会有应对之策。”
那使者领命而去,快马加鞭朝着北方边境奔去。在等待使者回话的日子里,朱允炆依旧每日处理朝政,可心里却始终惦记着边境之事,常常对着地图发呆,思索着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
黄子澄和齐泰也没闲着,一边暗中留意着燕王朱棣在北平的动向,一边加紧筹备应对边境危机的各种方案。黄子澄派人在京城内外广布眼线,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都要第一时间来报。齐泰则忙着清查府库,统计粮草和兵器的储备情况,以备不时之需。
数日后,使者终于传回了消息。原来,蒙古部落今年遭遇了罕见的天灾,草场大面积受灾,牲畜死伤无数,他们为了抢夺过冬的物资,这才打起了大明边境的主意,想通过劫掠边境的村落来补充自己的损失。
朱允炆得知缘由后,心生怜悯,对着大臣们说道:“蒙古部落也是遭了灾才出此下策,虽说他们侵犯我大明边境实属不该,但朕也不想轻易动武,让百姓陷入战火之中。众爱卿可有什么法子,既能帮助蒙古部落度过难关,又能保证我边境的安稳呢?”
黄子澄面露难色:“皇太孙,蒙古部落向来民风剽悍,此次受灾若轻易援助他们,只怕他们日后会变本加厉,认为我大明好欺负啊。”
齐泰却有不同的看法:“黄大人,若是我们在援助的同时,提出让他们约束族人,不再侵犯边境,并与我大明签订更为稳固的和平条约,再许以一些贸易上的便利,或许能让他们感恩戴德,真心与我大明修好呢。”
朱允炆觉得齐泰的话有几分道理,便让大臣们着手去准备援助物资的事宜,同时起草和平条约的内容。消息传开后,民间对此也是议论纷纷,有人赞皇太孙仁慈,有人却担心这是养虎为患。
而北平的朱棣得知朝廷的应对之策后,不禁嗤笑一声:“朱允炆还是太年轻,太天真了啊。这蒙古部落岂是那么好打发的,朝廷此举,怕是要赔了夫人又折兵。”
姚广孝却提醒道:“王爷,虽说朝廷此举看似不妥,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若他们真的通过此举稳住了边境,那对王爷的计划可是不利啊。我们不妨暗中派人去蒙古部落,挑唆他们不要接受朝廷的条件,继续闹事,让边境的局势乱起来。”
朱棣眼中闪过一丝阴狠,当即点头同意,吩咐手下一名得力的心腹,乔装打扮后悄悄前往蒙古部落。
那心腹领命后,带着朱棣的密令,混在商队中朝着北方而去。一路上,他小心谨慎,避开朝廷的眼线,好不容易到了蒙古部落的营帐附近。
他先是用金银财宝贿赂了蒙古部落里一些贪婪的小头目,通过他们见到了部落的首领。在营帐中,他添油加醋地说道:“大汗啊,那大明朝廷的援助不过是杯水车薪,他们根本就是想敷衍你们,而且那和平条约一旦签订,日后你们可就处处受他们的限制了,再也不能自由地在边境活动。依我看,你们不如趁着现在他们还没准备好,继续出兵抢夺,他们也拿你们没办法呀。”
蒙古部落的首领本就有些摇摆不定,听了这番话后,心中的贪欲和野心又被勾了起来,开始重新考虑是否要接受朝廷的条件。
南京城中,朝廷准备的援助物资己经陆续运往边境,朱允炆满心期待着能通过此举换来边境的长治久安。黄子澄和齐泰却依旧忧心忡忡,时刻留意着各方的消息。
就在这时,边境又传来急报,说蒙古部落突然翻脸,不仅拒绝了朝廷的援助和条约,还集结了更多的兵力,对边境的几个重要城池发起了猛烈的进攻。一时间,边境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告急的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向南京。
朱允炆得知后,又惊又怒,他没想到蒙古部落如此不讲信用,当下也不再犹豫,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出兵之事。朝堂上,气氛紧张而凝重,大臣们纷纷请战,要求严惩蒙古部落。
黄子澄大声说道:“皇太孙,事己至此,我们必须出兵了。请皇太孙下令,让臣等挑选良将,率领大军奔赴边境,击退蒙古贼寇,以保我大明的疆土和百姓。”
齐泰也附和道:“黄大人所言极是,不过此次出兵,还需谨慎选派将领,要确保能打胜仗啊。”
朱允炆看着群臣激愤的模样,心中燃起一股怒火,他站起身来,高声道:“朕命曹国公李景隆为征北大将军,统领十万大军,即刻前往边境,务必击退蒙古部落,扬我大明国威!”
李景隆领命后,迅速集结军队,准备出征。而北平的朱棣得知朝廷派李景隆出征的消息后,忍不住大笑起来:“哈哈,朱允炆竟然派李景隆这个纸上谈兵之徒去打仗,看来这一战,朝廷是必败无疑了。”
姚广孝却提醒道:“王爷,虽说李景隆能力不足,但毕竟朝廷大军人数众多,我们也不可大意。此时王爷不妨向朝廷上书,表明自己愿为朝廷分忧,一同前往边境抗击蒙古,也好趁机观察局势,再做下一步打算。”
朱棣思索片刻,觉得有理,便立刻命人写了奏疏,快马加鞭送往南京。奏疏中言辞恳切,尽显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和对边境战事的关切。
南京城中,朱允炆收到朱棣的奏疏后,心中犯起了嘀咕。他把奏疏递给黄子澄和齐泰,问道:“二位爱卿,燕王此举,到底是真心还是假意啊?朕实在是难以分辨。”
黄子澄看了奏疏后,脸色一变:“皇太孙,燕王这定然是别有用心啊,他若去了边境,万一和蒙古部落勾结起来,那可就糟了,万万不可答应他的请求呀。”
齐泰也点头称是:“黄大人说得对,燕王狼子野心,此刻让他去边境,无疑是放虎归山,朝廷大军有李景隆统领即可,切不可让燕王掺和此事。”
朱允炆听从了两位大臣的建议,驳回了朱棣的奏疏,同时严令朱棣不得擅自离开北平,要谨守藩王的本分。
朱棣收到朝廷的回复后,气得将手中的茶杯摔得粉碎:“朱允炆,你如此猜忌本王,真是不知好歹!看来,本王也无需再等了,待边境局势再乱一些,就是本王动手的时候了!”
姚广孝在一旁赶忙劝道:“王爷息怒,小不忍则乱大谋啊。朝廷拒绝了王爷,定会引起不少将士的不满,我们正好利用这一点,收拢人心,扩充军备。相信用不了多久,这天下就会是王爷的了。”
朱棣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怒火,眼神中透出坚定的决心,开始和姚广孝紧锣密鼓地谋划下一步的行动,而边境的战事还在激烈地进行着,大明王朝的命运仿佛被一层迷雾所笼罩,谁也不知道未来会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