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的创业之路
农家子的创业之路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农家子的创业之路 > 第22章 归乡

第22章 归乡

加入书架
书名:
农家子的创业之路
作者:
耀星空灵
本章字数:
4740
更新时间:
2025-07-07

春分前日的清晨,周延站在运河码头的石阶上,指尖无意识地着随身携带的《豆香谱》。招娣捧着个蓝布包袱从船舱里钻出来,发梢还沾着几星水珠:"哥,我把小鱼儿的算盘收好了,这回可系了红绳,再丢不了。"

周延接过包袱时,忽然触到算盘珠上熟悉的凹凸——那是十六年前他亲手打磨的痕迹。船身轻晃,远处苏州城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恍惚间竟与记忆里分毫不差。

"哥!"柱子从船尾跑来,棉袍下摆沾着新鲜的泥点,"我在船上试了新腌的'琥珀豆',您尝尝......"

他话音未落,忽听得岸上传来一声熟悉的吆喝:"周老板回来喽——"巧妹举着面杏黄旗子挤在人群最前头,辫梢系的红绳在风里飘得老高。

钞关胡同的青石板被春雨浸得发亮。周延推开"周记豆香"的老门板,霉味混着豆香扑面而来。柜台后的招娣突然轻呼:"哥,您看!"

墙角的陶瓮里,几颗去年腌的"琥珀蛋"正静静躺在盐水中,蛋壳上凝着细密的水珠,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周延伸手拂过瓮沿,忽然想起离家那日,林氏也是这样站在柜台后,指尖在同样的位置停留了许久。

"承儿,"他转身吩咐,"把后院的腌缸都检查一遍。"

柱子应声而去,巧妹却拽住他衣袖:"哥,您快去看看!小鱼儿在灶房......"

灶房的门虚掩着,飘出熟悉的豆腥气。周延推开门时,正看见小鱼儿踮着脚往灶膛里添柴火,发顶的胎毛被火光映得发亮。锅里的水正"咕嘟咕嘟"冒着泡,几颗蚕豆大小的豆子在沸水中沉浮。

"慢些加柴!"周延忙上前抽走小鱼儿手里的柴禾,"这'铁豆'得文火慢煮......"

小鱼儿吐了吐舌头,从围裙兜里掏出个油纸包:"哥,我按您教的法子,把'铁豆'和豇豆混着磨浆......"纸包打开的瞬间,浓稠的浆汁里浮着细碎的金色颗粒,在晨光中流转着奇异的光彩。

周延舀起一勺浆汁,指尖触到微烫的温度:"火候刚好。"他忽然想起去年冬天,小鱼儿蹲在钱塘江边捡豆子时说的话——"哥,我想学会您所有的本事"。

正午的阳光斜斜照进堂屋。林氏坐在八仙桌旁补着账册,银针在绷紧的布料上穿梭如鱼。听见脚步声,她头也不抬:"灶上煨着红豆粥,你们父子俩先......"

话音戛然而止。周延看见母亲手中的针尖微微一顿,线头在绷子上扯出个歪斜的结。

"娘。"柱子轻声唤道。

林氏放下针线,目光从儿子们脸上缓缓扫过。她伸手抚过柱子衣襟上的补丁——那是招娣连夜缝的,针脚歪歪扭扭却格外结实:"瘦了。"

周延正要开口,忽听得院外传来一阵喧哗。巧妹蹦跳着进来报信:"哥!赵掌柜派人来送信了!说...说'琥珀豆'在天津卖疯了!"

午后,周延在老槐树下摆了茶席。招娣煮的碧螺春在粗瓷碗里舒展着嫩芽,柱子捧着本《豆类辑要》坐在石凳上,时不时用炭条在书页空白处勾画。

"哥,"他忽然指着书中一段,"这'豆瘟'的防治法子,与咱们去年在扬州......"

话未说完,忽听得巷口传来马蹄声。一队官兵簇拥着辆青布马车停在门前,当先的官员手持拜帖快步走来:"可是周延周老板?漕运使杨大人有请!"

漕运衙门的会客厅里,杨大人正对着个鎏金匣子出神。见周延进来,他眼睛一亮:"周老板来得正好!"掀开匣盖,里面躺着枚晶莹剔透的玉牌,"这是圣上赏的'御膳监'腰牌......"

周延心头一跳。他想起去年冬天在京城,赵掌柜曾提过"宫里头也馋这'琥珀蛋'"的话。

"杨大人,"他斟酌着词句,"小儿柱子昨儿还说......"

"令郎的事老夫己知晓。"杨大人摆手打断,"宫里头的御厨总爱画蛇添足,反倒失了本味。老夫想请周老板父子进京......"

窗外忽然传来一声清脆的铃响。小鱼儿举着串糖葫芦从门外探进头:"哥!我在街上看见'周记豆香'的旗子了!"

暮色中的运河飘着淡淡的豆香。周延站在船头,望着两岸渐次亮起的渔火。柱子捧着个油纸包凑过来:"哥,尝尝这个。"纸包打开,里面是几颗刚出锅的"琥珀豆",表皮裂开细小的纹路,露出里面金黄的豆仁。

"用新得的'铁豆'试做的。"柱子搓着手解释,"火候过了些,您将就......"

周延拈起一颗放入口中。豆仁在舌尖化开的瞬间,熟悉的豆香混合着微咸的余味在口腔弥漫。这味道让他想起十六年前的那个雪夜——破庙里的灶火噼啪作响,柱子趴在灶台边打盹,鼻尖沾着面粉......

"哥,"柱子突然开口,声音轻得几乎被流水声淹没,"我想把'周记豆香'的分号开到杭州去。"

周延望着远处苏州城的灯火,忽然明白:这条运河载着的不只是货物,更是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与传承。就像这些豆子,经过水的浸泡、火的淬炼,最终化作人间至味。

"好。"他伸手拍了拍儿子的肩,"等清明过后,咱们一起去。"

船身轻晃,招娣端着盏热茶从船舱里出来:"哥,喝口茶暖暖。巧妹说...说今晚要包豆沙馅的饺子......"

月光漫过甲板,将几个人的影子投在水面上。远处传来隐约的更鼓声,一下,两下,敲碎了春夜的宁静。周延捧着茶盏,看热气在月光里袅袅上升,恍惚间竟分不清今夕何夕。

清明那日,苏州城的柳枝抽出了嫩芽。周延站在钞关码头上,看着柱子指挥伙计们搬运货物。小鱼儿举着个新扎的灯笼跑过来:"哥!我写了'周记豆香'西个字......"

红纸黑字的灯笼在春风里轻轻摇晃,映得少年们的脸庞忽明忽暗。周延望着这一幕,忽然想起林氏常说的话:"日子就像腌豆子,急不得,慢不得,得慢慢来,才能腌出好滋味。"

是啊,十六年了。从苏州到京城,从一间小铺子到名满天下的老字号。这一路走来,有风雨,有彩虹,有艰辛,更有收获。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颗小小的豆子,和那份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就像这绵长的豆香,穿越时光,历久弥新。

"开船喽——"招娣的吆喝声在运河上回荡。周延站在船头,望着两岸渐次后退的垂柳,心里涌起一股暖流。他知道,无论走到哪里,这份豆香,这份传承,永远不会消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