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珠还未散去,苏若含己在药庄后院忙碌起来。她正在炮制一批新到的当归,手法娴熟地将药材分拣、切片。
"苏姑娘!"一个稚嫩的声音从门外传来。苏若含抬头,看见一个约莫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怯生生地站在门口,手里捧着一把新鲜的草药。
小姑娘穿着打满补丁的粗布衣裳,脸蛋被太阳晒得黝黑,唯独一双眼睛亮得惊人。
"你是..."苏若含擦了擦手,走近问道。
"我叫小草,是村西头李家的丫头。"小姑娘声音虽小却很坚定,"我...我想跟您学医!"
苏若含愣了一下。自从药庄开张以来,还从未有人主动要拜师学艺。
"为什么想学医?"她温和地问。
小草低下头:"我娘病了三年,家里请不起郎中...去年冬天,她...她走了..."小姑娘声音哽咽,"那天我就发誓,一定要学医,不能再看着别人像我娘那样..."
苏若含心头一颤。前世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她曾眼睁睁看着娘亲病逝却无能为力,那种绝望与眼前的小姑娘何其相似!
"你认得这些药吗?"苏若含指着她手中的草药。
小草立刻来了精神:"这是车前草,能治咳嗽;这是白茅根,可以止血;这是..."
她如数家珍般报出一串药名和功效,竟无一错漏。苏若含越听越惊讶,这些知识绝非一个乡下丫头能轻易掌握的。
"你跟谁学的这些?"
小草脸红了:"我...我经常躲在药庄窗下听您讲课...还捡过您扔掉的药渣研究..."
苏若含心中一动。这不正是当年的自己吗?前世她为了学医,也曾偷偷潜入李家的药房偷师...
"小草,学医很苦的。"苏若含正色道,"天不亮就要起来认药,深夜还要背方歌,你能坚持吗?"
"我能!"小草扑通跪下,"求苏姑娘收我为徒!我愿做牛做马报答您!"
苏若含扶起她:"做牛做马不必。但我要你立个誓——学成之后,要为穷苦百姓治病,不可贪图钱财。"
小草激动得泪流满面:"我发誓!"
就这样,苏若含收了第一个徒弟。消息传开,村里顿时炸开了锅。
"女子学医?成何体统!"
"小草那丫头疯了吧?好好的针线活不学..."
"苏姑娘也是,收个丫头片子当徒弟..."
面对流言蜚语,苏若含只当没听见。她为小草准备了专门的学徒服,每天清晨亲自教她认药、诊脉。
起初,小草连最简单的"西气五味"都记不住。但半个月后,她己能准确分辨三十多种药材;一个月后,可以独立熬制简单的汤药了。
这天,村里王婶抱着发高热的小孙子慌慌张张跑来药庄。恰逢苏若含去县城送货,只有小草一人在看店。
"苏姑娘呢?快救救我孙子!"王婶急得首跺脚。
小草看了看孩子的症状,壮着胆子说:"王婶,师父不在...要不,我试试?"
王婶将信将疑,但见孩子烧得通红的小脸,只得点头。
小草回忆着师父教的方子,迅速配了一剂"银翘散"。没想到孩子服下后,不到两个时辰就退了烧!
苏若含回来后听说此事,欣慰地摸了摸小草的头:"做得很好。从今天起,你可以开始学针灸了。"
小草欣喜若狂,学习更加刻苦。她白天跟着师父看诊,晚上就着油灯背诵《汤头歌诀》,常常熬到三更天。
转眼到了端午,药庄来了个特殊的病人——县衙的陈师爷,患了种怪病:浑身奇痒难忍,看了几个郎中都无效。
苏若含诊脉后,一时也拿不准。夜深人静时,她还在翻医书苦思,突然听见门外有窸窣声。
开门一看,竟是小草抱着一摞笔记站在外面。
"师父,我...我有个想法。"小草怯生生地说,"陈师爷的症状,很像您上次讲的'湿热毒'..."
苏若含眼前一亮。对啊!她只顾着往疑难杂症上想,却忽略了最基础的病因!
次日,她按湿热毒治疗,果然药到病除。陈师爷感激不尽,特意送来一块"妙手仁心"的匾额。
"小草,这次多亏了你。"苏若含将匾额挂在了药庄最显眼的位置,"从今天起,这块匾也有你一份功劳。"
小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从此,她更加用心学习,进步神速。
半年后,村里突发痢疾,数十人上吐下泻。苏若含和小草日夜不休地熬药、看诊,终于控制住了疫情。
最让人惊喜的是,小草竟独立研制出一种"止泻散",效果比传统方子更好!
"师父,我想把方子献给村里。"小草认真地说,"您说过,医者仁心..."
苏若含欣慰地点头。这一刻,她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只是这一次,她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
消息传开后,又有三个姑娘来拜师。苏若含来者不拒,在药庄后院专门辟出一间"女医堂",教授她们医术。
"娘子这是要开宗立派啊。"白玉堂打趣道。
苏若含望着正在认真辨认药材的女弟子们,眼中满是希冀:"我希望有朝一日,女子行医不再是什么稀奇事。"
微风拂过,药香弥漫。在这个曾经只有男子才能涉足的领域,苏若含和她的弟子们,正悄然改写着一代女子的命运。
"若含,想什么呢?"白玉堂从身后走来,顺着她的目光看去,立刻明白了她的心思,"是该盖新房了。"
苏若含点点头:"娘年纪大了,这屋子冬天漏风,夏天漏雨,实在住不得了。"
"我认识几个手艺好的工匠。"白玉堂揽住她的肩,"正好趁着秋闲,把这事办了。"
当晚,一家人围坐在油灯下商量盖房的事。苏若明刚从县学回来,听说要盖新房,兴奋地首搓手:"姐,我要一间书房!"
"好好好,给你留间最大的做书房。"苏若含笑着应道,转头看向娘亲,"娘,您有什么想法?"
娘亲着粗糙的桌面,轻声道:"娘就想要个亮堂的厨房,再有个小院子种点草药..."
苏若雪也凑过来:"若含,我想在后院辟个绣房,这样姐妹们来做活也方便。"
苏若含一一记下。她取出纸笔,按照家人的心愿画起了草图——正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后院带药圃和绣房,前院还要有个小凉亭。
"这...这得花多少钱啊..."娘亲看着图纸,既期待又担忧。
"娘,您别操心这个。"苏若含安慰道,"药庄和德济堂的生意都很好,盖房子的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