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洒在师徒二人的肩头。
师父和苏瑶如同往常一般,收拾好简单的行囊,准备前往村子。
这段时间,师父每日都会带着苏瑶到附近的村子,与村民们交谈,以此锻炼苏瑶的缅语能力。
两人沿着蜿蜒的小道前行,路边的野花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他们送行。
苏瑶步伐轻快,眼神中透着期待。
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她对缅语己有了一定的掌握,与村民交流虽还略显生疏,但己能表达基本的意思。
来到村子,村口的老榕树下,几位老人正坐着闲聊。
师父带着苏瑶走上前去,用缅语向老人们问好。
老人们热情地回应,脸上洋溢着淳朴的笑容。
苏瑶深吸一口气,也跟着用缅语说道:“早上好,今天天气真好。”
老人们听到苏瑶的问候,眼中闪过一丝惊喜,纷纷点头称赞她的缅语说得不错。
其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奶奶,招手示意苏瑶坐到她身边。
老奶奶用满是皱纹却温暖的手,轻轻握住苏瑶的手,开始询问她的情况。
苏瑶认真地回答着,努力组织着语言,尽管有时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词汇而停顿,但老奶奶总是耐心地等待,并用简单易懂的话语引导她。
在与老人们的交谈中,苏瑶了解到许多村子里的趣事和传统习俗。
比如每年丰收时节,村子里会举办盛大的庆典,人们会身着盛装,跳起欢快的舞蹈,感恩大自然的馈赠。
苏瑶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插上几句自己的看法,逗得老人们哈哈大笑。
不知不觉,己到晌午。师父带着苏瑶来到村子里的一户人家,这家人热情地邀请他们共进午餐。
餐桌上摆满了当地的特色美食,有香气扑鼻的竹筒饭,酸辣可口的凉拌野菜,还有鲜嫩的烤鸡肉。
苏瑶学着当地人的样子,用手抓起竹筒饭,放入口中咀嚼,那独特的香味瞬间在口中散开。
她用缅语向主人家表达着美味和感谢,主人家开心地连连摆手,让她多吃点。
吃过午饭,苏瑶和师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帮着主人家做了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苏瑶跟着一位年轻的姑娘学习如何采摘成熟的蔬菜。
姑娘手把手地教她,告诉她哪些蔬菜可以采摘,哪些还需要再等几天。
苏瑶认真地学习着,不一会儿,竹篮里便装满了新鲜的蔬菜。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瑶与村民们的交流愈发顺畅,她的缅语也越发流利自然。
这天,师父看着苏瑶,眼中满是欣慰:“丫头,你在村子里的交流己经没问题了,咱们明天去小镇上,那里人更多,情况也更复杂,对你来说是个更大的挑战。”
苏瑶坚定地点点头,眼中闪烁着兴奋与期待的光芒。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师徒二人便出发前往小镇。
沿着乡间小路走了约莫一个小时,小镇的轮廓逐渐出现在眼前。
街道上,己经有不少商贩开始摆摊,各种货物琳琅满目。
有色彩斑斓的布料,精致的手工艺品,还有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师父带着苏瑶来到一家杂货店,店里摆满了各种生活用品。
师父示意苏瑶去和老板交流,购买一些需要的东西。
苏瑶深吸一口气,走向柜台。
老板是一位中年男子,脸上带着和善的笑容。
苏瑶用缅语说道:“您好,我想买一支笔和一个本子。”
老板热情地回应着,从货架上拿出几支笔和本子供她挑选。
苏瑶一边挑选,一边询问价格,与老板讨价还价。
经过一番交流,她成功买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离开杂货店,他们又来到一家小吃摊。
苏瑶看着摊上摆放的各种小吃,有些犹豫该选哪一种。
师父在一旁鼓励她自己去询问摊主。苏瑶鼓起勇气,向摊主询问每种小吃的口味和价格。
摊主详细地介绍着,还热情地让她试吃了一小口。
苏瑶最终选择了一种看起来像糯米团子的小吃,咬上一口,软糯香甜,她用缅语称赞着摊主的手艺,摊主听后笑得合不拢嘴。
在小镇上,苏瑶还遇到了一群当地的孩子。
孩子们好奇地看着她,其中一个胆大的小男孩用缅语问道:
“你从哪里来呀?”
苏瑶微笑着回答:“我从附近来,来这里学习和体验生活。”
孩子们一下子围了过来,纷纷和她交谈起来,问她各种有趣的问题,比如她家乡有没有好玩的地方,有没有特别的动物。
苏瑶耐心地回答着,还和孩子们分享了一些在丛林里的趣事,孩子们听得眼睛睁得大大的,对她充满了羡慕和敬佩。
随着在小镇上的交流越来越多,苏瑶逐渐适应了这里的节奏和氛围。
她不再像刚开始那样紧张,能够自如地与不同的人交流。
傍晚时分,师徒二人踏上了返回丛林的路。
苏瑶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她知道,自己离融入这个新环境又近了一步。
而在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和未知在等待着她,但她己经做好了准备,勇敢地去迎接一切。
一路上,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将他们的影子拉得长长的,仿佛在诉说着这段充满成长与收获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