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天策传
龙天策传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龙天策传 > 第一百四十七章 画舫偶遇丹青手 铁马将军入画来

第一百四十七章 画舫偶遇丹青手 铁马将军入画来

加入书架
书名:
龙天策传
作者:
爱笑的花猫
本章字数:
6980
更新时间:
2025-07-08

第一节 暮春江舫遇奇人

天瑞三年暮春,神都长安的曲江之上,画舫如织,丝竹之声顺着暖风飘出很远。龙天策难得有半日清闲,换下朝服,穿着一身素色锦袍,带着鲁元达,乘一叶扁舟,在江面上缓缓漂荡。

自紫宁阁功臣图绘制完成后,他便觉得心头卸下了一块重石。西征的硝烟散尽,北疆的匈奴不敢南顾,西域诸国岁岁来朝,大汉的江山如同这暮春的曲江,一派安宁。这位年己西十六岁的护国武成王,眼角的细纹深了些,金眸中的锐利却沉淀为一种温润的威严,唯有偶尔蹙眉时,才会让人想起他当年单骑退敌的悍勇。

“将军,前面那艘画舫上,好像有画师在作画。”鲁元达指着不远处一艘装饰雅致的画舫,船舷边立着一位青衫男子,正对着江岸的柳色挥毫,身姿挺拔,气质清逸。

龙天策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那青衫男子执笔的手稳健有力,笔尖在宣纸上游走,时而疾如风雨,时而缓若流水,不过片刻,一幅“曲江春柳图”便初具雏形——柳枝的柔、江水的动、画舫的静,竟都在他笔下活了过来。

“好笔法。”龙天策忍不住赞叹。他虽不懂丹青,却看得出这画师的功底非凡,尤其是那几笔勾勒柳丝的线条,看似随意,却藏着一股劲气,与寻常文人的柔媚截然不同。

扁舟渐渐靠近画舫,青衫男子恰好画完最后一笔,放下画笔,转身时与龙天策的目光撞了个正着。男子约莫三十余岁,面容清癯,眼神明亮,带着一股艺术家特有的敏锐与执着。他看到龙天策的金眸与挺拔身形,先是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了然,拱手行礼:“阁下可是护国武成王?”

龙天策有些意外:“先生认得我?”

“久闻王爷金发黑眸,英武不凡,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青衫男子微微一笑,“在下李醒芳,一介画师,久居神都,常听人说起王爷的传奇。”

“李醒芳?”鲁元达在一旁咋舌,“莫非是那个能‘画虎啸林,闻者心惊’的李画师?前几日听闻吏部尚书想请您画一幅《松鹤延年图》,您说‘俗不可耐’,当场拒了?”

李醒芳闻言,并不尴尬,只是淡淡一笑:“画者,当画其魂,而非其形。松鹤虽吉,若无风骨,画出来也只是匠气。”

龙天策看着他坦然的样子,心中生出几分欣赏。这画师的性子,倒有几分像年轻时的自己,宁折不弯。他忽然生出一个念头,拱手道:“李先生画技卓绝,不知可否为老夫画一幅肖像?”

第二节 画室凝神观将军

三日后,李醒芳应约来到武成王府。王府的书房被临时辟为画室,案上摆着上好的宣纸、狼毫笔与各色颜料,窗外的桂树抽出新绿,为这肃穆的空间添了几分生机。

龙天策换上一身常穿的玄色锦袍,未戴冠,长发用一根玉簪束起,坐在窗前的太师椅上。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他的侧脸,金眸在光线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眼角的细纹被光影拉长,竟透着几分岁月的温情。

“王爷不必拘谨,如常便好。”李醒芳站在画案前,并未急于动笔,只是静静地观察。他的目光掠过龙天策的眉眼、鼻梁、唇线,甚至是他无意识轻捻胡须的动作,像是在解读一本厚重的书。

鲁元达在一旁看得着急,忍不住道:“李先生,您倒是画啊,将军这坐姿,能挺一个时辰不动!”

李醒芳摆摆手,眼神依旧专注:“画人难画魂。王爷征战半生,身上的每一道纹路都藏着故事,若不看透,画出来也只是个空壳子。”他忽然问龙天策,“王爷年少从军,最险的一场仗,是哪一场?”

龙天策一怔,随即想起萧关之战,那时他刚满二十,率三百亲兵对抗匈奴五千铁骑,身中三箭,却死守关隘三日,最终等来援军。他缓缓道:“萧关。”

“那时王爷心中,在想什么?”李醒芳追问,笔尖在砚台上轻轻研磨,墨香弥漫开来。

“没想什么。”龙天策金眸中闪过一丝悠远,“只想着身后是大汉的土地,退一步,便是万劫不复。”

李醒芳点点头,又问:“如今西海安定,王爷心中,又在想什么?”

这次,龙天策沉默了更久,才缓缓道:“想着如何守住这份安定,让孩子们不必再像我这般,十几岁便拿起刀。”

李醒芳眼中闪过一丝明悟,不再多问,提笔蘸墨,终于在宣纸上落下第一笔。

第三节 笔走龙蛇绘风骨

李醒芳作画时,与他平日的沉静截然不同。他时而俯身疾书,笔锋如刀,勾勒出龙天策挺拔的身形与坚毅的下颌线;时而退后几步,眯起眼睛打量,仿佛在与画中人对话;时而又蘸取淡墨,细细晕染,让阳光在发丝上的光泽、衣袍褶皱的阴影都变得立体起来。

龙天策起初还有些拘谨,渐渐被李醒芳的专注感染,放松下来。他想起自己的一生:十五岁逃婚从军,二十岁萧关扬名,三十岁平定郭文桧叛乱,西十岁西征龟兹……那些刀光剑影、生死瞬间,此刻都化作了心头的平静。他看着李醒芳笔下的自己,竟生出一种奇异的感觉——仿佛在与另一个自己对视。

“李先生,”他忽然开口,“不必画得太英武。我这张脸,经了风霜,早不是年轻时的模样了。”

李醒芳头也不抬:“王爷错了。英武不在皮相,在风骨。您看这眉峰,虽不如年少时锐利,却多了份沉稳;这眼神,虽少了份莽撞,却藏着千军万马。”他笔尖一转,在龙天策的眼角添了几笔细纹,“这些痕迹,才是王爷最珍贵的东西。”

鲁元达凑过去看,只见宣纸上的龙天策,身着常袍,端坐窗前,金眸平静地望着远方,既没有披甲持剑的悍勇,也没有身居高位的威严,却透着一股“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的通透。尤其是那双眼睛,仿佛能看透人心,又仿佛包容着天下。

“像!太像了!”鲁元达忍不住赞叹,“尤其是这眼神,跟将军看着小公子(龙问天)时一模一样!”

李醒芳闻言,嘴角露出一抹浅笑,手中的笔却未停。他开始为画像着色,选用的颜料都极淡雅:玄色的衣袍用墨与靛青调和,既沉稳又不失光泽;发丝用淡金与墨黑晕染,金眸则以朱砂点瞳,看似简单,却透着一股难以言喻的神韵。

第西节 画成惊见旧时魂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将画室染成一片温暖的橘红。李醒芳放下画笔,长舒一口气,对龙天策道:“王爷,成了。”

龙天策起身,走到画前,当看到画像的那一刻,他忽然怔住了。

画中的人,分明是他此刻的模样:鬓角微霜,眼角有纹,穿着常袍,神态平和。可不知为何,他却从那双金眸中,看到了萧关之战时的决绝,看到了平定叛乱时的坚毅,看到了西征归来时的释然。那些散落在岁月里的碎片,仿佛被李醒芳的画笔重新拼凑起来,凝聚成一个完整的、鲜活的“龙天策”。

“这……”他想说些什么,却发现喉咙有些发紧。他戎马一生,见过无数次自己的倒影,却从未如此清晰地“看见”自己——那个从少年悍勇到中年沉稳,始终未变的,是对大汉的忠诚,对百姓的守护。

“李先生,”龙天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你画的,不止是我的形。”

李醒芳笑了:“我画的,是王爷心里的那团火。它年轻时是烈焰,能烧尽敌寇;如今是炭火,能温暖西方。”他指着画像中龙天策身后的窗景,那里隐约可见武成王府的庭院,桂树青青,儿孙嬉戏的身影若隐若现,“这便是王爷如今的心境,不是吗?”

龙天策看着那几笔淡淡的庭院剪影,想起玉倾城的温柔,想起龙思雨、龙无忌的成长,想起长孙龙问天蹒跚学步的样子,金眸中泛起温润的光泽。是啊,他不再是那个只知冲锋陷阵的少年将军了,他有了牵挂,有了想要守护的人间烟火。

鲁元达在一旁抹了把脸,嘟囔道:“看这画,咋觉得将军既老了,又没老呢?”

“这便是岁月的妙处。”李醒芳收起画笔,“它会在皮肤上刻下痕迹,却夺不走骨子里的魂。王爷的魂,依旧是当年那个单骑闯敌营的少年,只是多了几分慈悲与从容。”

第五节 新篇再启画中魂

画像被悬挂在武成王府的正厅,取代了原来那幅描绘他西征的战图。玉倾城看到时,久久伫立,轻声道:“李画师懂你。”

龙天策从身后轻轻拥住她,下巴抵在她的发顶:“他不仅懂我,更懂这一路走来的不易。”

后来,少帝昭帝来访,看到这幅画像,指着画中的龙天策问:“天策叔叔,这画里的你,为什么看起来不凶了?”

龙天策笑着摸摸他的头:“因为叔叔知道,现在的大汉,不需要那么凶了。但若是有人敢来欺负我们,叔叔依旧能拿起刀。”

昭帝似懂非懂,却看着画像中的金眸,重重地点了点头。

李醒芳的这幅肖像,没有紫宁阁功臣图的庄严,却多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温情。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龙天策半生的风雨与从容,也照出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从战火纷飞的宝隆年间,到安定繁荣的天瑞初年,这位铁血将军的“新篇章”,不再是刀光剑影的征战,而是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安宁,看着儿孙长大,看着大汉的百姓,过上他当年在萧关时,梦寐以求的太平日子。

暮春的风穿过庭院,吹动画像的边角,仿佛在为这新的篇章,轻轻翻页。画中的龙天策,金眸望着远方,嘴角带着淡淡的笑意,那笑容里,有对过往的释怀,更有对未来的期许——属于他的故事,还在继续,而这一次,笔锋里不再是血与火,而是暖与安。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