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西年仲春,长安城的残雪尚未褪尽,朱雀大街两侧己挤满了翘首以盼的百姓。自从李傕、郭汜之乱后,这座承载着大汉西百年荣耀的都城便陷入死寂,如今却因齐军的到来重焕生机。未央宫前,刘承身着玄色冕服,腰间传国玉玺隐在十二章纹锦缎之下,望着工匠们将烧焦的梁柱逐一拆除,耳畔传来卢植的叮嘱:"殿下,修复宗庙乃重中之重,此乃汉室正统之根基。"
"传令下去,暂停所有战事。"刘承转身对荀彧说道,"命各州郡征调能工巧匠,三日内齐聚长安。"他的目光扫过未央宫废墟,三年前在洛阳废墟中捡到传国玉玺的场景突然浮现眼前——那时的他不过是讨董联军中一个不起眼的宗室子弟,如今却站在了中兴汉室的关键节点。
修复工程启动当日,马超率西凉铁骑在城外护持。这位银甲白袍的少年将军望着热火朝天的工地,对身旁的赵云笑道:"早闻齐军纪律严明,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赵云擦拭着长枪,目光坚定:"殿下志在中兴,此城若复,天下归心。"
与此同时,陈宫与戏志才正在规划长安城的新格局。"将市集迁至城西,既可远离宫禁,又便于漕运。"陈宫指着沙盘,"而这未央宫......"他顿了顿,"需在原有基础上增设祭天台,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戏志才抚掌笑道:"正合我意,三日后便是黄道吉日,正适合迁灵入庙。"
迁灵那日,长安城万人空巷。刘承亲自执纛,率领百官从临时搭建的灵堂出发。队伍最前方,许褚、徐晃抬着汉灵帝的衣冠冢,神情庄严肃穆;后方董承、韩暹捧着献帝遗诏,泪水在眼眶中打转。当队伍行至宗庙遗址时,卢植高声诵读祭文,声震云霄:"维建安西年,臣刘承,敢昭告于皇天后土、列祖列宗:自董卓之乱,宗庙蒙尘,幸赖天命眷顾,今克复长安......"
祭文读罢,刘承取出传国玉玺,郑重地放置在宗庙牌位前。刹那间,原本阴沉的天空突然裂开一道金光,照在玉玺螭虎纽上,折射出七彩光芒。围观百姓纷纷跪地叩首,高呼"天佑大汉"。躲在人群中的王越,手按太阿剑,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他终于看到了当年刺董未竟的心愿,有了实现的可能。
修复工程持续月余,长安城焕然一新。新筑的城墙通体洁白,城门楼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朱雀大街拓宽至二十丈,两侧商铺鳞次栉比。更令人称奇的是,戏志才设计的"龙首渠"引水工程竣工,清澈的渭水通过暗渠流入城中,解决了饮水难题。
"此城虽复,然人心未稳。"一日议事,郭嘉捧着一卷竹简说道,"臣建议开设粥棚三月,赈济灾民;同时免除关中三年赋税。"荀彧点头补充:"可令卢尚书在太学旧址重开讲席,广纳贤才。"刘承一一应允,目光落在地图上曹操占据的兖州、袁绍盘踞的冀州:"传令臧霸,加强边境斥候巡查,密切关注曹、袁动向。"
马超因父命在身,即将返回西凉。临行前,刘承在未央宫设宴送行。酒过三巡,马超起身抱拳:"若殿下有令,超愿率西凉铁骑,随时候命!"刘承亲自斟酒:"孟起兄此次相助,承铭记于心。待天下平定,定与兄共饮庆功酒!"
长安重建期间,一件意外之事震动全城。某日,管辂夜观天象,发现紫微星旁出现客星。他连夜求见刘承:"此乃大吉之兆,预示将有大贤来投。"果然,三日后,一位背负古琴的青年叩开了齐王府大门——竟是颍川徐庶。
"久闻齐王志在中兴,庶虽不才,愿效犬马之劳。"徐庶的声音清朗如钟。刘承大喜过望,当即拜为军师祭酒。消息传出,各地贤才纷纷来投,长安城的太学内,每日都有学子辩论治国之道,盛况更胜往昔。
随着长安城的复兴,齐军的威名传遍天下。刘备在广陵听闻此事,望着北方长叹:"玄德何日才能如齐王般,匡扶汉室?"而江东的孙策,正厉兵秣马,准备向荆州进发;曹操则在兖州加紧屯田练兵,暗中派人刺探长安虚实。
这日清晨,刘承登上新建的长乐宫阙,望着炊烟袅袅的长安城,心中百感交集。从临淄起兵,到克复长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迈出了中兴汉室的关键一步。"殿下,戏军师请您去看新制的连弩。"亲卫的声音打断思绪。刘承转身,目光坚定:"走!乱世未平,吾辈岂敢懈怠!"
夕阳西下,长安城的轮廓在余晖中愈发清晰。未央宫的飞檐上,新铸的铜凤昂首欲飞;朱雀大街上,百姓们安居乐业,孩童的嬉笑打闹声回荡在街头巷尾。这座饱经沧桑的都城,在齐王刘承的手中,终于迎来了新生。而属于他的传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