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太子反杀:这史书我说了算
贞观太子反杀:这史书我说了算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贞观太子反杀:这史书我说了算 > 第41章 商业改革

第41章 商业改革

加入书架
书名:
贞观太子反杀:这史书我说了算
作者:
胡说六道
本章字数:
4822
更新时间:
2025-05-31

东市的坊门还未完全敞开,李承乾己带着马周、房玄龄等人,乔装成商贾模样,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空气中弥漫着香料、丝绸与铜钱混杂的气息,却掩盖不住市井间的窃窃私语——自从皇家狩猎场的风波后,关于太子意图改革商业的传闻,早己如野火般在长安城里蔓延。

"太子殿下,您看。"马周指着街角一家气派的绸缎庄,压低声音道,"这家'云锦斋'表面上是长安富商王有德的产业,实则背后是崔氏士族控股,垄断了江南丝绸的半数货源。去年益州商队运来的蜀锦,刚到城门就被他们以'不合规制'为由扣押,最后贱价收走。"

李承乾眯起眼睛,看着伙计将一匹匹精美绸缎抬进马车,车辕上赫然刻着崔氏的族徽,忽然开口:"房相,你说为何士族总爱用'规制'二字堵人?"

房玄龄抚须轻笑:"殿下,这'规制'便是他们的枷锁。不合规制的,要么纳为己用,要么彻底碾碎。就像三十年前,关中米商想联合定价,第二日领头者的商铺便莫名走水。"

就在这时,一阵争吵声吸引了众人的注意。只见一名衣着朴素的布商被几个壮汉从店铺里推搡出来,怀中的账本散落一地。"崔家说了,这条街的布匹生意归他们管,你个外来的也敢抢生意?"壮汉们叫嚣着,布商满脸绝望,只能蹲在地上捡拾散落的纸张。

李承乾上前扶起布商,温声问道:"何事?"布商见他气度不凡,犹豫片刻后说道:"小人从益州运来些棉布,本想在此售卖,可崔家的人说这是他们的地盘,要我交五成利润。小人不肯,他们便......"

"五成?"李承乾转头看向马周,"我记得朝廷商税不过十税一?"

马周冷笑:"殿下,崔氏的规矩是'明税一,暗税五'。若遇到硬骨头,便勾结官府以'偷税漏税'为由查封店铺。三年前有名扬州盐商不信邪,最后被安上私通海盗的罪名,满门......"

李承乾掏出一锭银子递给布商:"明日去东宫找马周,我会给你个公道。"布商震惊地看着他,扑通一声跪下:"贵人!小人听闻太子殿下要改商税,可那崔氏在朝中......"

"崔氏再大,大得过这天下?"李承乾目光扫过云锦斋的匾额,"回去告诉同行,三日后东市有新令颁布。"

回到东宫,李承乾立即召集杜如晦、魏征等重臣商议。"太子殿下,改革商业税制,触动士族根基,恐怕会引起轩然大波。"魏征眉头紧皱,手中的谏言奏折微微颤抖,"昔年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尚且用了十余年缓和矛盾。"

李承乾却将一份厚厚的调查报告拍在案上:"魏公请看,这些士族垄断盐铁、丝绸、粮食,哄抬物价。长安米价三月连涨七次,百姓易子而食时,他们的粮仓却堆满发霉的粟米!若不改革,大唐的根基才会真正动摇!"

杜如晦翻看报告,神色凝重:"殿下,崔氏在六部安插三十余人,大理寺卿更是崔氏女婿。贸然行动,恐朝中半数官员都会反对。"

李承乾冷笑一声:"那就先从他们的软肋下手。明日早朝,我要提案设立'市舶司',专门管理海外贸易。房相,你说士族为何对海运避之不及?"

房玄龄眼中闪过精光:"回殿下,海运看似利润惊人,实则风险巨大。远洋船队需精通星象、熟悉洋流,更要应对海盗。士族习惯坐收渔利,不愿承担风险,这才放任波斯、大食商人把控海贸。"

"好!"李承乾猛地起身,"明日我便以'扬大唐国威,通万里商路'为由,提议开放市舶司。魏公,届时还需您出面驳斥'重农抑商'之说。"

魏征捋须长叹:"老臣愿助殿下,但望改革之时,能保农商平衡。"

次日清晨,太极殿内气氛凝重。当李承乾提出设立市舶司的提案时,崔氏的党羽立刻跳出来反对。"陛下,自古以来,重农抑商乃是治国之本,太子此举分明是本末倒置!"一名老臣颤巍巍地奏道。

李承乾不慌不忙地看向李世民:"父皇,儿臣以为,商路畅通,方能富国强兵。昔年张骞通西域,带回汗血宝马、苜蓿种子;如今若能掌控海运,不仅能增加国库收入,更能让大唐的丝绸、瓷器远销海外,扬我大唐国威。"他转头对那名老臣,"敢问大人,百姓连盐都吃不起的时候,重农抑商又有何用?"

李世民沉思良久,终于开口:"太子所言有理,此事可先试行。"

李承乾心中一喜,却见李泰的党羽又站了出来:"陛下,就算设立市舶司,也该由朝廷重臣监管,岂能交给太子胡闹?"

"胡闹?"李承乾突然大笑,"好!既然如此,我提议由魏徵魏公、房玄龄房相、杜如晦杜相共同监管市舶司。魏公刚正不阿,最恨贪墨;房相足智多谋,善理财政;杜相处事果决,可断疑难。三位大人一同坐镇,诸位可还有异议?"

此言一出,朝堂一片哗然。李泰脸色铁青,崔氏党羽张了张嘴,终究不敢反驳三位重臣的威望。

市舶司设立后,李承乾在东市搭起高台,亲自接见长安的中小商人。"诸位!"他展开一卷海图,"凡愿出海者,朝廷可借三成船资,三年后归还。若带回稀缺货物,税赋再减两成!"

台下一名年轻商人鼓起勇气问道:"殿下,若遇海盗......"

"李靖将军己在沿海布下十二座灯塔,组建护航舰队!"李承乾目光如炬,"我大唐商船所至之处,便是王土!"

然而,士族们岂会善罢甘休。崔氏联合其他士族,暗中抬高物价,囤积货物,企图让市场陷入混乱,以此证明李承乾的改革是错误的。长安城的米价一日三涨,百姓怨声载道。

"殿下,崔氏将粮食藏在终南山的庄子里。"马周呈上密报,"但庄子设有暗卫,强行搜查恐落人口实。"

李承乾把玩着手中的玉珏,忽然问:"杜相,若有人故意纵火,趁乱救人,算不算大功?"

杜如晦心领神会:"自然算。若能在救火时'意外'发现囤积的粮食......"

三日后,终南山一处庄子突然起火。当李承乾带着士兵"及时"赶到时,映入眼帘的是堆积如山的粮袋。"崔氏囤积居奇,扰乱市场,按律当斩!"李承乾在朝堂上掷地有声。

李世民看着堆积如山的证据,脸色阴沉:"崔氏,你还有何话说?"

崔氏家主瘫倒在地,不停地磕头求饶:"陛下恕罪!老臣猪油蒙了心......"

最终,崔氏被抄家,其产业充公,用来扶持中小商人。市舶司成立后的第一个月,国库收入就增加了三成,长安的商业一片繁荣。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