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日报》的报道,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激起了滔天巨浪。而记者李卫国敏锐地意识到,这起案件的社会价值远不止于此。他并没有停止报道,而是带领着小赵,继续深挖,密切关注案件的每一个进展。
他的报道成功地引起了整个京城媒体界的关注。各大报社、电台、甚至一些内部刊物,都开始关注这起发生在南锣鼓巷的恶性伤人案。一时间,医院里也涌入了大量的记者。他们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捕捉着任何与此案相关的信息。
杨厂长和王主任并不知道,他们下午前往医院看望孙浩的举动,以及他们在病房里与护士小张的那场尴尬遭遇,己经成为了记者们镜头和笔下的焦点。
下午,当杨厂长和王主任走进病房时,走廊里其实己经有好几拨记者在蹲守,他们试图采访医护人员,或者捕捉到任何与孙浩相关的画面。当看到两位穿着体面的领导模样的人提着东西进入孙浩的病房时,记者们的眼睛都亮了。他们立刻意识到,这可能是案件的“重要人物”出面了。
虽然他们无法首接进入病房,但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试图获取里面的信息。有的记者拉住相熟的医护人员打听;有的则在病房门口徘徊,竖起耳朵捕捉里面的对话;更有的记者,凭借经验,远远地用相机拉近焦距,捕捉病房里的模糊影像。
年轻护士小张与两位领导发生争执时,虽然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病房楼层,还是引起了一些注意。特别是小张最后那声带着哭腔的怒吼,更是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听得清清楚楚。
在走廊里蹲守的记者们听到这声怒斥,立刻意识到里面有“料”!他们虽然不确定具体发生了什么,但一个年轻护士怒骂领导,这本身就充满了新闻价值。
他们迅速围拢到病房门口,试图了解情况。一些原本在医院看病或者探病的市民,也被这边的动静吸引了过来,好奇地围观。
当杨厂长和王主任灰头土脸地从病房里出来时,迎面撞上的,不是空荡荡的走廊,而是一群手持相机和采访本的记者,以及一圈带着探究和议论眼神的围观群众。
镁光灯“咔嚓咔嚓”地闪烁着,刺得杨厂长和王主任眼睛生疼。记者们如同潮水般涌上来,将两人团团围住。
杨厂长!请问您这次来医院,是代表轧钢厂来慰问伤者的吗?
王主任!您刚才在病房里跟那位护士发生了什么争执?我们听到里面好像吵起来了!
请问你们对《京城日报》今天报道的这起恶性伤人案有什么看法?
作为伤者所在单位和管理区域的负责人,你们之前为什么没有发现和处理这个矛盾?是失职吗?
听说你们刚才在病房里试图跟伤者‘和解’?是真的吗?一个记者尖锐地问道。
这个问题像一根针,狠狠地扎在了杨厂长和王主任的痛处。他们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眼神闪烁,想要回避。
杨厂长勉强挤出一个笑容,试图保持镇定:各位记者同志,我们确实是代表单位来慰问孙浩同志的。至于其他情况,请大家以公安机关的调查结果为准。
那您刚才在病房里说了什么?那位护士为什么会那么激动?另一个记者追问道。
王主任此刻己经乱了阵脚,她结结巴巴地说:没、没什么……就是一些误会……那个护士她……
她的话还没说完,人群外围的围观市民中,响起了一个中年妇女的声音,带着明显的讥讽:误会?我们可都听见了!说什么‘冤家宜解宜结’,说什么‘赔点钱算了’!还想让人家不住那个院子了!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人家被打成那样,差点死了,用钱就能解决吗?心肠怎么这么黑!
另一个大爷也忍不住说道:“就是!我就在旁边病房探亲,听得清清楚楚!那个护士小姑娘说得对!这些领导就是怕事儿闹大,影响自己的前程!根本不管伤者的死活和公不公平!
这些围观群众的话,无疑是火上浇油。他们虽然没有进入病房,但听到了小张的怒斥和两位领导的辩解,结合报纸上的报道,立刻就猜到了事情的大概。他们对孙浩的同情和对凶手的愤慨,让他们此刻毫不犹豫地站在了小张一边,对试图“和解”的领导发出了谴责。
记者们立刻捕捉到了这些“群众的声音”,他们举着相机对着杨厂长和王主任,快门声不断。那些私下“劝和”的话语,以及他们被护士和群众指责的狼狈模样,都被镜头无情地记录了下来。
杨厂长和王主任被记者和群众围堵在中间,进退两难。他们想赶紧离开这个是非之地,但被围得严严实实,根本挤不出去。而且,越是回避,越显得心虚。
请大家相信,我们一定会严肃处理此事!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杨厂长提高了嗓门,试图冲破包围。
配合调查?我看你们是想配合凶手掩盖真相吧!一个年轻记者毫不客气地反驳道,伤者被打成这样,你们不想着如何严惩凶手,却想着用钱摆平?这是对法律的亵渎!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王主任听到这些话,感觉天旋地转。她知道,自己和杨厂长刚才的言行,加上现在被记者和群众围堵的场面,都会被写进报道里,甚至被拍成照片刊登出来。她“捂盖子”不成,反而把自己和杨厂长,以及他们试图维护的“面子”,彻底暴露在了公众面前。
医院的保安闻讯赶来,试图维持秩序,但面对愤怒的记者和情绪激动的围观群众,场面一时难以控制。杨厂长和王主任在保安的护送下,才勉强从人群中挤了出来。
他们几乎是逃离了医院。坐在车里,两人都沉默不语。车厢里的气氛压抑得令人窒息。杨厂长铁青着脸,双手紧紧握着方向盘。王主任则捂着脸,低声啜泣。
这次医院之行,不仅没能达到劝和的目的,反而让他们遭遇了当众羞辱。他们的“劝和”丑态,被记者们看了个清清楚楚,被群众听了个明明白白。那些“大事化小”、“花钱赔偿”、“私下安排”的话语,以及他们面对护士和群众指责时的狼狈模样,很快就会出现在明天的报纸上,成为新的爆炸点。
他们知道,这次,他们彻底栽了。原本想通过“和解”来平息风波、减轻自身责任,结果却把自己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让自己的形象一落千丈。
回到单位,杨厂长立刻召集厂里领导开会,脸色难看到了极点。他将医院的遭遇简单说了一下,重点强调了舆论的压力和群众的愤慨。他知道,厂里必须尽快拿出更强硬的态度,与涉案人员划清界限,并积极配合公安机关的调查,才能挽回一点声誉。至于劝和?他再也不敢有这种念头了。
王主任回到街道办,也是立刻向区里领导汇报了医院的情况,她添油加醋地说了护士如何不配合,群众如何围堵,但关于她和杨厂长“劝和”的话语,她则尽量轻描淡写,试图撇清责任。然而,她心里清楚,那些记者和群众都听到了,真相是瞒不住的。她己经预感到,明天的报纸,将带来新一轮的灾难。
果然,第二天,《京城日报》以及其他几家报纸,都刊登了关于杨厂长和王主任医院之行的报道。文字辛辣,配上几张杨厂长和王主任在医院被围堵、神情尴尬的照片,以及护士小张据称怒斥领导的描述,瞬间再次引爆了舆论。
医院里的劝和闹剧:领导试图用钱平息血案,遭护士和群众怒斥!
南锣鼓巷案:相关单位负责人现形记,敷衍塞责遭围堵!
良心何在?面对濒死孤儿,他们竟然只想着‘大事化小’!
这些报道和照片,像一把把尖刀,刺破了那些虚伪的面具,将杨厂长和王主任的真实目的暴露在了阳光下。公众的怒火,再次被点燃,这次,他们不仅声讨凶手,更将矛头指向了那些试图掩盖真相、推卸责任的领导。
轧钢厂和街道办的电话再次被打爆,这次不仅仅是质问案件本身,更多的是对杨厂长和王主任个人行为的谴责和嘲讽。
南锣鼓巷95号院,院里的居民们看着报纸上的报道和照片,心情复杂。他们看到了孙浩的惨状,看到了领导的丑态,也感受到了舆论的力量。这场风暴,己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控制,正在以一种他们无法想象的方式,改变着一切。
而杨厂长和王主任,这两个原本在各自领域里还算体面的人物,此刻却因为一场失败的“劝和”闹剧,成为了全城的笑柄和谴责对象。他们知道,这场风暴,才刚刚开始,而他们自己,己经在风暴中站立不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