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适思索一阵后,又对段秀实说道。
『除了这些,朕还有一件大事要和卿商议。』
段秀实忙问道。
『陛下还有何事?』
『朕要建立军屯制!』
『军屯制度?微臣愚钝,还请陛下明示。』
『军屯制,简单的说,就是在非战时期,将军队三七分,三分守城,七分耕种。当然还有很多细则。首先,把凤翔全体将士列为军户,详细登记造册,不许改籍,军户子孙世代为兵,不需交纳任何赋税。其次,每军户分田五十亩,并发钱五十贯,用于购买种子、器具等,土地禁止买卖,如若发现,一概处死。再者,军户所种土地的所有产出,西六作分,西分上交作为军粮,六分留作自己的口粮。最后,在边境地带修建堡垒,每堡派兵五千驻守,战时御敌,闲时耕作,两不相误。』
段秀实听后,连声叫好,叹道。
『陛下真乃神人也。微臣佩服的五体投地。陛下此举,不但可以解决军粮问题,还可以解决边患问题,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李适淡淡一笑,心想我算什么神人,无非是把明朝的军屯卫所抄袭了一遍,这都是古人的智慧,与我无关啊。
『段爱卿,你来把朕刚才说的复述一下。』
『……』
『卿这么快就忘记了?』
『没有没有,微臣再想一想。』
好记忆力不如烂笔头。
『算了,卿年纪稍大,记忆力可能不好。这世间之事,就是没有那么完美的。人小时候,记忆力很好,但理解力不行。人到中年,理解力可以,但记忆力不行了。来,朕说你写。』
说罢,李适把刚才说的又重新复述了一遍,段秀实则在纸上详细记下。
等段秀实记录完毕,李适又语重心长道。
『段爱卿,凤翔就交给你了。时间紧,任务重,要有什么问题,及时给朕来信。朕一定会支持你。』
段秀实眼中含泪,激动着说道。
『陛下如此看重微臣,微臣一定不负圣恩,就算是死,微臣也值得了。』
李适拍了拍段秀实肩膀,道。
『爱卿不必如此,要劳逸结合,身体是本钱,没有身体,还怎么做事。说到这里,朕也觉得困乏了,连日行军,都没怎么休息,现在朕要好好睡上一觉。明天一早,朕这就动身回京了。』
此时,早己是夜色昏昏,灯火通明。
段秀实连忙让人整理房间,又安排人侍候李适左右。
李适简单用餐后,便去睡了,一夜无话。
【凤翔城外】
次日清晨,段秀实领一众官员来到凤翔城外,置备酒席,为李适送别。
李适与众人一一告别,随后举起酒杯,道。
『有劳诸位前来相送,朕实在此谢过诸位。以后凤翔就仰赖大家了,大家要多多协助段大人工作,共同治理好凤翔。来,干了此杯。』
话音刚落,众人举杯一饮而尽。
饮酒罢,李愿从远处带着一队人马赶来。
李愿来到李适面前,施礼道。
『陛下,末将己经按照陛下的意思,己经从凤翔军中挑选出精壮士卒。本来昨夜要去禀告,见陛下己经休息,不敢打扰。』
李适笑道。
『昨夜朕困了,就早些休息了。怎么样,有五千人吗?』
李愿回答道。
『有……有八千余人。』
李适惊讶道。
『怎么这么多人?』
李愿一脸无奈,道。
『回陛下,末将本打算挑选五千,奈何他们都知道跟着陛下的待遇好,于是有很多人非要加入禁军,末将也没办法,只好……』
李适听后笑了笑,安抚李愿道。
『罢了,罢了,既然他们想为朕效力,岂有拒之门外的道理。把他们全部纳入勇武军,回到京城,让兵部侍郎萧复登记入册。』
李愿道。
『末将领命!』
说罢,李适让李愿集结军队,准备出发。
不一会儿功夫,李愿己经集结完毕,足足有一万两千余人。
李适看着方阵齐整,旌旗招展,心中甚是欣慰,又想到禁军在不断壮大,平定藩镇指日可待,更是喜悦难当。
李适一声令下,大军浩浩汤汤向长安进发,中间还掺杂着数十车金银珠宝。
这一路上,军队没有战斗任务,行进速度并没有太快。李适则趁此机会,也欣赏一下大好河山,顺便体察一下民情。
每过一地,李适都会深入乡镇,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一下百姓们的生活状况。从凤翔地界,一首来到京畿地界。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