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娘站在京城外的高坡上,望着远处连绵起伏的田地和错落有致的庄园,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满足。她身披素色锦袍,鬓边插着一支简单的银簪,却掩不住眉眼间透出的从容与自信。
身后是西个儿子,如今都己长大,个个仪表堂堂、举止得体。长子林承志被安排在家族产业中协助管理账目,次子林承义则负责监督各地铺面,三子林承礼正随同镇南侯学习兵法韬略,最小的儿子林承安也进了国子监读书。他们不再是当年那个被人欺凌的弃妇带大的孩子,而是真正可以独当一面的男子汉。
“娘亲,今年收成比往年好,粮仓己经装不下,是否要再建几座?”林承义走到她身边,低声询问。
林婉娘点头:“建,当然要建。我们林家如今不仅是种田起家的农户,更是京中有名的商贾之家。粮食储备充足,才能应对不时之需。”
林承义应声而去,她转头望向远方的山峦,思绪却不自觉飘到了皇宫深处。自从那日太子召见之后,皇帝对她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兴趣,甚至亲自赐下一座庄园作为赏赐,并有意将她的长女纳入宫中为伴读。这无疑是天大的荣耀,可她心里清楚,这份荣耀背后,也藏着无数双窥视的眼睛。
果然,没过多久,便有人开始暗中动作。
先是几家原本合作的粮商突然中断了往来,接着地方官府对林家的税赋审查频繁起来,更有甚者,在民间散播谣言,说林婉娘靠邪术发家,家中藏有妖物,甚至连孩子们都被下了蛊毒。
这些流言传到京城后,引起了不小骚动。不少百姓信以为真,甚至有胆小之人不敢再买林家的米粮。而朝中一些旧臣,也开始借机弹劾林家僭越,意图谋反。
林婉娘没有慌乱,反而冷静地召集几个心腹家人,布置下一步行动。
“流言止于智者。”她在书房中说道,“我们要做的,不是去堵住别人的嘴,而是让他们亲眼看到真相。”
她首先请来太子萧璟,请求他派遣钦差大臣彻查林家账目,以证清白。同时,她让周景行安排人手,调查那些散播谣言的源头,并暗中控制其背后的势力。
另一边,她亲自前往城郊一处新设的学堂,邀请当地士绅及乡老前来参观。那是林家出资修建的一所义学,专为贫困子弟提供读书机会。她带着几位年幼的孩子亲自讲解,展示林家如何重视教育、回馈乡里。
这一举动迅速扭转了舆论风向。不少曾经怀疑的人,在亲眼见到林家子弟温文尔雅、谈吐不凡后,纷纷改口,称林家乃真正的积善之家。
而在幕后,她利用系统解锁了一种名为“雪莲露”的珍贵药材,将其制成药丸,赠送给京中贫苦百姓。这种药不仅能治百病,还能强身健体,很快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林家新的招牌产品。
一时间,林家名声大噪,不仅赢得了百姓的信任,也让朝廷更加倚重。
然而,就在局势看似稳定之时,一封来自边关的密信打破了平静。
林婉娘坐在书房内,手中握着那封信,眉头紧锁。信是林承礼从边关送来的,内容简短却意味深长——
“李文远出现在边军之中,似有勾结敌军之举。”
她心头一震。
李文远,那个曾害她沉塘的负心人,竟然还活着?更令人震惊的是,他竟混入边军,甚至可能与敌军有所勾结?
她将信纸折好,放入袖中,起身走向门外。夜色渐浓,庭院里灯火通明,仆人们正在忙碌地搬运新进的货物,几个孩子围坐在廊下,低声交谈着什么。
她没有惊扰他们,只是默默站在门边,看着这一切。
这个家,是她一手撑起来的。她不能让任何人毁掉它。
第二日清晨,她便派人将信送往东宫,并亲自拜访了周景行。
“我要去一趟边关。”她开门见山地说。
周景行微微一怔:“现在?”
“是。”她目光坚定,“我必须亲自确认此事。若李文远真的与敌军勾结,那他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报复我,而是另有更大的图谋。”
周景行沉默片刻,终是点头:“我会安排人护送你过去。”
“不必。”她淡淡一笑,“我自己能应付。”
临行前夜,她独自一人走进祠堂,跪在祖先牌位前,轻轻叩首。
“爹娘,女儿终于把家撑起来了。”她低声道,“但这条路还没走完,我还要走得更远。”
烛火摇曳,映照着她眼角泛起的泪光。
翌日清晨,林婉娘骑马离开京城,朝着边关方向疾驰而去。
她不知道前方等待她的会是什么,但她知道,只要她还在,林家就永远不会倒下。
风吹过她的衣襟,卷起一片尘土,仿佛命运悄然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