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的手机屏幕在黑暗中泛着微弱的光,他盯着那段刚刚录下的灯光闪烁视频,心跳微微加快。
“你看到没?”他低声说,手指放大画面,“这次节奏不一样了。”
黎苏苏凑近看屏幕,眉头皱起:“像是……一组坐标?”
顾泽也靠了过来,接过手机仔细分析:“如果是坐标,那应该指向某个具体地点。操场这盏灯到底想让我们去哪?”
三人站在空旷的操场上,风从耳边掠过,带着夜的凉意。路灯依旧规律地闪烁着,仿佛在等待他们的回应。
第二天一早,他们便将这段信号输入系统进行解析。随着数据模型逐渐成型,一个模糊的位置信息浮出水面——市中心老城区的一处废弃变电站。
“那里早就没人用了。”顾泽翻查资料,“十年前因为电路老化被关停。”
“但它出现在我们的信号图谱里。”沈逸语气坚定,“这不是巧合。”
黎苏苏没有说话,而是打开电脑,调出了过去所有记录到的异常信号点。她惊讶地发现,那些信号源竟然都围绕着这个变电站呈放射状分布。
“我们得去看看。”她说。
但眼下,他们还有更重要的事要处理。
公司注册流程己经完成,新办公室位于科技园区一栋现代感十足的大楼内。搬进去那天,团队成员们兴奋地布置工位、安装设备,墙上挂着一块写着“城市异象数据分析平台”的木质牌匾,是黎苏苏亲手刻的。
“有种梦想成真的感觉。”她站在窗边,看着楼下熙攘的街道。
沈逸走过来,轻轻揽住她的肩:“这只是开始。”
项目研发进入快车道,团队开始搭建核心算法,并尝试将路灯信号与城市基础设施数据进行交叉比对。最初几周,技术难题层出不穷,有人提出放弃某些模块,认为投入产出不成正比。
“我们不是来做‘看起来合理’的事。”沈逸在会议上斩钉截铁地说,“我们要做的是找出真相。”
最终,他们开发出一套可视化系统,能够实时追踪并分析城市中的非自然信号波动。第一次测试时,屏幕上跳出的数据流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它动了。”顾泽盯着屏幕,“这些信号……它们是有响应的。”
成果发布后,一家科技媒体主动联系他们,希望能做一个专题报道。起初只是小范围传播,没想到几天后,一篇题为《用科学解读都市传说:三个年轻人的另类创业》的文章在网络上引发热议。
“原来真有人在研究这种东西!”评论区炸开锅。
“他们是不是拍了什么纪录片?我想看!”
“这不就是我小时候经历过的怪事吗?”
随之而来的,是几家投资机构的主动接触。曾经拒绝他们的李明远也打来电话,态度变得温和许多:“听说你们最近有点动静,要不要聊聊?”
黎苏苏笑了笑,把电话转给了顾泽。
“你去聊吧,我不太会装孙子。”
正当一切看似顺利时,周澜再次出现了。
她没有提前预约,首接走进了公司前台,依旧是那身深灰色风衣,神情平静。
“你们的系统,比我想象的还要敏感。”她开门见山,“我想和你们合作,研究更深层的现象。”
“什么样的现象?”沈逸问。
“比如,为什么有些信号只会在特定人群面前出现?”她反问,“又或者,为什么你们能捕捉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空气一瞬间变得凝重。
“你到底是谁?”黎苏苏首视她的眼睛。
周澜没有回答,而是拿出一份文件放在桌上。
“这是我的提议。”她站起身,“如果你们愿意继续深入,就来找我。”
她转身离开,留下那份文件静静地躺在桌面。
当天晚上,沈逸独自留在办公室加班,调试最新的信号识别模型。他无意间抬头,发现窗外的路灯忽然亮了一下。
不对劲。
他拿起手机,悄悄对准那盏灯。
果然,它开始有节奏地闪烁起来。
这一次,频率比以往更快,像是一段加密的信息。
他立刻录下视频,传回服务器进行解析。几分钟后,系统输出了一串数字和字母组合。
“是坐标。”他喃喃自语。
正是那座废弃的变电站。
他刚准备叫上其他人,却突然发现,屏幕上的坐标下方,还有一行小字:
【你们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