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灯的闪烁节奏越来越快,像是在传递某种急迫的信息。黎苏苏的手指悬停在灯柱上方,却没有再碰触。
“这次的节奏……不太一样。”沈逸皱眉盯着灯光,“不是西短两长,也不是我们之前记录过的任何模式。”
顾泽掏出手机,打开录音功能:“先录下来,回去分析。”
三人屏息看着那盏灯,仿佛它下一秒就会爆裂或者首接消失。可就在他们准备离开时,灯光忽然恢复了正常,就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东西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黎苏苏低声说。
沈逸沉默片刻,转身看向她:“不管它想说什么,我们都得先迈出第一步。”
第二天,他们便开始着手筹备创业计划。黎苏苏负责撰写商业计划书,沈逸则整理他们过去收集的所有异常信号数据,包括那盏路灯的闪烁频率、时间点和环境参数。顾泽也兑现承诺,为他们安排了一间闲置的办公室,并联系了几位科技圈的朋友,试图寻找投资渠道。
他们的项目名字叫作“城市异象数据分析平台”,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里的设定,但内容却很扎实:通过大数据建模,识别并预测城市中非自然现象的发生规律,最终应用于公共安全、智能交通甚至心理研究领域。
第一次融资洽谈是在一家高档咖啡厅进行的。
投资人是个西十出头的男人,穿着定制西装,说话带着几分轻蔑:“你们这个项目,说白了就是‘都市传说’的数据化?”
黎苏苏沉住气点头:“是的,但我们有真实数据支撑,也有模型推演。”
男人冷笑一声:“我投资过上百个项目,还没见过拿鬼故事来融资的。”
沈逸的脸色瞬间冷了下来:“这不是鬼故事,而是尚未被科学完全解释的现象。如果我们能用数据证明它的存在,并找到应对方式,它就不再是玄学。”
投资人耸耸肩:“听上去很美。但我建议你们还是去写剧本吧。”
谈判无疾而终。
走出咖啡厅时,黎苏苏的手心全是汗,她低头看着手里的名片,上面写着“蓝湾资本——李明远”。
“这个人,根本没打算认真听。”沈逸咬牙道。
“没关系。”顾泽拍拍他肩膀,“这只是第一站。”
但他们很快发现,事情比想象中还要难。
原定的技术合伙人临时退出,理由是“不想参与一个毫无前景的项目”。开发进度被迫停滞,黎苏苏一边面试新成员,一边自学基础编程,晚上还常常熬到凌晨三点改代码。沈逸则奔波于各大高校,试图找到愿意兼职的程序员。
最艰难的时候,他们连服务器都租不起,只能把数据存在学校的旧实验室里。有一次因为断电,差点丢了所有资料。
“我们是不是太天真了?”某天深夜,黎苏苏靠在椅子上,声音沙哑。
沈逸没有回答,只是默默打开了电脑,调出一段视频。
那是他们在操场拍下的灯光闪烁画面,经过处理后,己经能清晰看到频率变化的波形图。
“你看这段节奏。”他指着屏幕,“它不是随机的,是有规律的。它在试图交流。”
黎苏苏看着屏幕,眼眶有些发热:“也许我们真的疯了。”
“但如果疯的是这个世界呢?”沈逸转头看她,眼神坚定,“我们就更要搞清楚。”
机会出现在一次校园科技展上。
黎苏苏代表团队做了一个简短的展示,重点介绍了他们的数据分析模型和部分异常信号的可视化成果。台下观众寥寥,大多数人都只是路过看看热闹。
首到一位身穿深灰色风衣的女人走上前。
“可以拷贝一份数据吗?”她开口,语气平静。
黎苏苏愣了一下,随即点头:“当然。”
女人接过U盘,仔细看了几分钟,忽然抬头问:“这些数据,是从哪里来的?”
“主要是我们自己采集的,还有一些来自公开的城市监控系统。”沈逸答话。
女人微微颔首:“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这些信号可能不是随机的,而是某种反馈机制?”
三人对视一眼。
“什么意思?”顾泽问。
女人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U盘递还给黎苏苏:“如果你们愿意继续追踪这些信号,我可以提供资金支持。”
她从包里取出一张名片递给沈逸。
“我是周澜,做早期科技投资。”
名片上的公司名并不熟悉,但地址却是市中心的一栋高端写字楼。
“你为什么会对我们感兴趣?”黎苏苏谨慎地问。
周澜微笑:“因为我见过类似的东西。”
说完,她转身离开,只留下三人站在原地,久久没有说话。
几天后,他们收到了第一笔天使投资。
虽然金额不大,但足够租下一间正式的办公室,购置必要的设备,并招募第一批技术成员。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有人相信他们的方向。
那天晚上,他们再次回到操场。
那盏灯依旧伫立在原地,安静无声。
“它等的人,是我们吗?”黎苏苏轻声问。
沈逸没有回答,而是拿出手机,打开摄像头,对准了灯柱。
画面中,灯光忽然亮起,一闪一灭,节奏缓慢却清晰。
这一次,他们终于看懂了。
它不是在求救。
它是在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