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初春,军事博物馆前的玉兰花开得正盛。李云龙站在新开放的抗战文物展区前,望着玻璃展柜里那把铜钥匙,钥匙柄上的闪电纹路在灯光下若隐若现。他的手指无意识地着胸前的钥匙形疤痕——自从三个月前从北大荒回来,这疤痕就再没疼过。
"李顾问,请签收新到的文物。"年轻的女研究员林晓晨捧着登记簿走来,马尾辫上的红头绳随着步伐轻轻晃动。李云龙接过钢笔时,注意到她左手无名指上的弹壳戒指——和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那个"林满"戴的一模一样。
签字时,登记簿上的日期让他笔尖一顿:1979年12月18日。这正是二十年前那个牛皮纸袋里《人民日报》的日期!李云龙猛地抬头,发现林晓晨正凝视着展柜,后颈发际线处隐约露出条形码纹身的一角。
"小林同志,你..."
"李老,"林晓晨突然压低声音,"地下室有个保险柜需要您亲自开启。"她递来的钥匙上刻着"HL-1943"的编号——和2015年阅兵式上那辆坦克的编号完全相同!
地下室里,保险柜中静静躺着一本泛黄的《亮剑》小说和半块压缩饼干。李云龙翻开书页,扉页上的铅笔字迹己经模糊,但依然能辨认出是自己当年在野外生存训练时写的备注。书页间夹着张照片:1997年香港回归仪式上,一个戴船形帽的女兵正对着镜头微笑,她身后站着穿65式军装的年轻李云龙!
"这是..."
"时空锚点的证明。"林晓晨的声音忽然变成熟悉的腔调,李云龙震惊地发现她左眼下方多了颗泪痣——和东京湾那个凯瑟琳一模一样!她从口袋里掏出微型铜钥匙:"最后一步,需要您亲手把钥匙放进展柜。"
当铜钥匙归位的瞬间,整个展区突然断电。应急灯亮起时,李云龙看见玻璃展柜前站着个穿和服的女人,手中的红伞滴着鲜血。女人缓缓抬头,露出柳小满的面容:"所有闭环都己连接,历史终于回到正轨。"
灯光恢复时,和服女人己消失无踪。李云龙转身想问林晓晨,却发现她后颈的条形码纹身正在逐渐淡去。
"您看今天的报纸了吗?"林晓晨指着墙上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史学界重新肯定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作用》。配图中,东京博物馆的终战诏书原件上,日期赫然恢复成了1945年8月15日!
当晚,李云龙在办公室整理回忆录手稿。窗外忽然传来布谷鸟叫声,他推开窗户,看见穿65式军装的年轻子子站在月光下,郑重地敬了个军礼。恍惚间,那个身影又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兵,胸前挂满勋章。
"该放下了。"李云龙轻声说,将手稿塞进展柜底座的暗格。合上暗门的刹那,铜钥匙展柜突然传来清脆的"咔嗒"声,仿佛有把无形的锁被打开了。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进来,李云龙在办公桌上醒来,发现面前摆着本崭新的《亮剑》小说。翻开扉页,上面写着:"赠战友李云龙——你所有的牺牲都值得。赵刚,1979年冬。"
博物馆开馆的铃声响起,李云龙整了整衣领走向展区。路过铜钥匙展柜时,他注意到玻璃反射中,自己花白的鬓角不知何时又变得乌黑发亮。远处,系着红头绳的小女孩正踮脚观看展品,她转身时,后颈上的伞兵刀胎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