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河两岸的麦田在晨光中泛着金浪,沉甸甸的麦穗压弯了秸秆。周琰蹲在田埂上,手指捻开一粒麦子,露出的胚乳。身旁的老农赵西紧张地搓着手:"王爷,这新麦种确实比老品种多收了三成,就是秸秆太脆,怕经不起风雨..."
"明年会改进。"周琰在竹简上记下这个缺陷,抬头望向远处正在修建的水渠,"灌溉系统用得如何?"
"神了!"赵西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那闸门一拉,水自己就顺着陶管流到田里,再不用半夜排队等水。就是..."他欲言又止。
"但说无妨。"
"村里老人说这'铁龙骨水车'抽干了河伯的血脉,要遭报应..."
周琰目光扫过田间劳作的农人,注意到几个老者确实对着新式水车指指点点。这种由齿轮组驱动的链式水车,效率是传统旱车的五倍,但对保守的农民而言太过"妖异"。
"报应来了。"周琰突然指向东边天空。众人顺着望去,只见乌云正滚滚而来。赵西脸色大变:"要糟!麦子还没收完..."
"传令。"周琰站起身,"启动应急方案。"
随着旗语挥动,田野间突然响起急促的铜锣声。数百名原本在修水渠的壮丁迅速集结,从库房推出二十架形似蜈蚣的怪异农具——这是格物院最新研制的"联合收割机",由六人操作,通过脚踏板驱动锯齿刀片,一天能收割三十亩麦田。
"这...这能行吗?"赵西看着这钢铁怪物碾入麦田,刀光闪动间麦穗成排倒下,惊得合不拢嘴。
周琰没回答,他的注意力被田垄另一端的骚动吸引。十几个衣衫褴褛的农民正与衙役推搡,其中有个跛脚汉子声音特别大:"我们的地凭什么要种洋芋?祖祖辈辈都是种麦的!"
"去看看。"周琰大步走去。那跛脚汉子见到王爷仪仗,立刻跪地喊冤:"青天大老爷!县太爷强逼我们改种西域来的毒果,说是王爷的令..."
洛州县丞慌忙解释:"王爷明鉴,下官是按农政司新规,凡低产田必须改种高产作物。这些是南美...呃,是西域传来的马铃薯,亩产可达千斤。"
"但你可知他们为何抗拒?"周琰盯着县丞,"此田地势低洼,雨季易涝。马铃薯虽耐旱却不耐涝,种下去必然烂根。"他转向跛脚汉子,"你腿伤是去年抢收麦子时落的?"
汉子震惊抬头:"王爷怎知道?"
"麦芒上的血渍。"周琰指向他裤脚的暗红痕迹,"明年这片改种高粱,耐涝又能酿酒。至于马铃薯..."他指向远处坡地,"种在那里。"
暴雨来临前,三千亩麦田奇迹般抢收完毕。当雨帘笼罩田野时,农民们挤在粮仓里,看着堆积如山的麦粒,有人突然跪下向周琰磕头。很快,满仓百姓都跪成一片,把王爷当成了活神仙。
"都起来。"周琰皱眉,"这是格物院的功劳,要谢就谢那些工匠。"他指向仓库角落正在检修收割机的匠人们,"是他们打造了这些农具。"
回城路上,宁月公主派来的信使拦住了车队。密信中说,南陵王正在其封地推行"反周农政",宣称新作物会破坏地力,新农具耗费民财。更棘手的是,他们不知从哪找来几个老农,声称用了新式犁后耕牛暴毙,土地三年不长庄稼。
"去农政司。"周琰调转马头。
农政司大堂里,十二名主事正在核对秋粮预算。见摄政王突然驾到,众人慌忙跪迎。周琰径首走向沙盘——这是按比例制作的洛州地形模型,不同作物区用染色米粒标注。
"南陵三县的抵制情况如何?"
农政使擦着汗:"回王爷,约有六成农户拒绝领取新式农具,三成退回了马铃薯种薯。最麻烦的是..."他压低声音,"有谣言说王爷在种薯里下了绝嗣药,要让南陵断子绝孙。"
周琰冷笑。这种下作手段,倒像是南陵王世子姬桓的手笔。他走到沙盘前,将几面小黑旗插在南陵王封地周围:"调拨给南陵的新农具,全部转给这几个县的军屯。另外..."他取出一卷图纸,"立即打造这种手推式播种机。"
图纸上画着个精巧的木铁结构装置,带有种子箱、导种管和开沟器,一人推动即可完成开沟、播种、覆土三道工序。与需要耕牛牵引的旧式耧车相比,更适合小农经济。
"王爷妙计!"农政使眼睛一亮,"南陵王禁得了耕牛农具,禁不了手推车。可这播种深度..."
" adjustable。"周琰脱口而出个英文词,随即改口,"可调节。通过这个螺杆控制开沟器高度。"他忽然想到什么,"近期可有西域商人贩卖棉花种子?"
"有!就在昨日,一队大食商人带来种子,说是能织'天上的云彩'..."
"全部买下。"周琰目光灼灼,"在洛州南岸划出五千亩试验田,明年开春种棉花。"
夜幕降临,周琰在书房审阅各地农情奏报。最令他担忧的是青州报告——该地连续两年推广新稻种失败,农民开始大规模逃亡。门帘轻响,夜枭无声无息地出现:"王爷,查清了。青州官吏克扣农贷,强迫农民高价购买劣质种籽。"
周琰拍案而起,墨汁溅满奏章。正要下令拿人,忽听窗外传来异响。夜枭闪电般拔剑,挑开窗纸——一支弩箭钉在案几上,箭上缠着布条。
布条上是歪歪扭扭的字迹:"农政司仓吏张禄,南陵王府眼线,三日前调换青州种籽。"
周琰凝视布条良久,忽然轻笑:"公主的手笔。"他转向夜枭,"去查这个张禄,但要留活口。"
三日后,青州案水落石出。在确凿证据前,张禄供出南陵王府指使他调包种子、散布谣言的种种行径。周琰将供词抄送三省的同时,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邀请南陵王世子姬桓参观洛州农政试验场。
试验场里,各种新式农具让人目不暇接:带分秧器的插秧机、能同时除三行杂草的中耕器、甚至还有利用水力的自动舂米装置。姬桓表面不屑一顾,眼神却死死盯着那台谷物烘干机——这个装满铁片的大家伙,用余热就能在雨天烘干粮食。
"世子觉得如何?"周琰故意问。
"奇技淫巧。"姬桓冷哼,"我南陵男儿宁可用双手劳作,也不要这些妖器。"
"说得好。"周琰突然击掌,"那请世子看看这个。"
工匠掀开苫布,露出台造型古朴的青铜器具。姬桓凑近细看,发现竟是《周礼》中记载的"耒耜",但经过改良,加装了铁制刃口。
"这是..."
"按《考工记》复原的圣王农具。"周琰正色道,"本藩读《诗经》'畟畟良耜,俶载南亩',心慕先王之道,故命工匠依古法改制。"他话锋一转,"难道世子认为先王之法也是奇技淫巧?"
姬桓顿时语塞。若否定这些"古法农具",就是否定儒家经典;若承认其价值,则南陵抵制新政的立场不攻自破。
参观结束前,周琰"不经意"透露,将在下月祭祀神农氏时,将这些"复原圣器"进献幼帝。姬桓脸色铁青地告辞,当夜就派快马向南陵王报信。
秋分这天,洛州城外的先农坛旌旗招展。幼帝亲自主祭,文武百官依次献上五谷。当轮到周琰时,他令人抬上十件"复原圣器",当场演示如何用《周礼》记载的"耦耕法"提高效率三倍。
"爱卿博古通今,实乃大胤之福。"幼帝欣喜异常,"朕决定在各地设立'先农学堂',推广这些圣王之法!"
南陵王系的官员面如土色——这等于用儒家经典为农政改革背书,再抵制就是违抗圣意。祭典后,周琰注意到姬桓匆匆离席,与几个西域商人密谈。他微微一笑,唤来夜枭:"盯紧那些商人,尤其是他们带的货物。"
十日后,农政司收到南陵王奏章,表示"痛悟前非",请求派遣农政指导。与此同时,洛州港查获一艘走私船,载满西域棉花种籽——正是之前那几个商人所购。经格物院检验,这些种籽全部被热水烫过,己无发芽能力。
"王爷神机妙算。"李墨佩服地说,"早料到他们会破坏棉种,提前储备了足够种籽。"
周琰站在试验田边,看着农妇们采摘雪白的棉桃。这些棉花将纺织成布匹,未来可能比丝绸更改变大胤的贸易格局。远处传来夯歌声,那是农民在修建越冬的温室——用透明云母片做顶,冬天也能种植蔬菜。
"报!"信使飞奔而来,"青州急报!首批改种高粱的屯田区大丰收,流民开始返乡!"
周琰点点头,目光投向更远的山峦。在那里,新开辟的梯田像阶梯般盘旋而上,种满了从美洲引进的玉米。这种耐旱作物,将让大胤的山区从此告别饥荒。
暮色中,一队牛车缓缓驶过田埂,车上满载金黄的麦粒。不知哪个农人起了头,粗犷的田歌在暮色中传得很远:
"铁牛耕地深哟,金谷堆满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