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史记
慈禧史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慈禧史记 > 第十一集:光绪继位

第十一集:光绪继位

加入书架
书名:
慈禧史记
作者:
竹晴园
本章字数:
10662
更新时间:
2025-03-22

同治帝驾崩的消息如同重磅炸弹,在这偌大的紫禁城里炸开了锅,朝堂之上更是人心惶惶。众大臣们在这风云变幻之际,都小心翼翼地揣测着接下来的局势走向,而这一切的关键,自然是落在了慈禧太后的身上。

慈禧,这个在后宫乃至朝堂都有着绝对掌控力的女人,此时正端坐在自己的宫殿之中,面容沉静,可那深邃的眼眸里却闪烁着旁人难以捉摸的光芒。她深知,同治帝的离去意味着权力的交接出现了空缺,而她是无论如何也不会轻易放过这继续稳固自己统治的机会的。

在一众皇室子弟中,慈禧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了年幼的光绪帝身上。光绪帝,彼时还只是个懵懂的孩童,有着稚嫩的脸庞和清澈的眼眸,对这皇宫之外的世界尚还一知半解,更别提这复杂诡谲的宫廷生活了。

那一日,光绪帝正在自己家中玩耍,突然一群身着华丽宫服的人闯入,说是奉了太后懿旨,要接他入宫。小小的光绪帝哪里懂得这其中的深意,只是好奇地看着这些陌生人,眼中既有害怕,又藏着一丝对未知的期待。他的家人虽有不舍,可皇命难违,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光绪帝被带走,那小小的身影渐行渐远,仿佛带走了一家人所有的牵挂与担忧。

当光绪帝踏入紫禁城那巍峨的宫门时,他被眼前的一切震撼住了。高大的宫殿,雕梁画栋,金砖玉瓦,处处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奢华,可这一切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更多的是陌生与冰冷。他怯生生地跟着引路的太监,穿过一道道宫门,回廊,最后来到了慈禧太后所在的宫殿。

慈禧看着眼前这个瘦弱的孩子,脸上露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那笑容里有满意,也有对未来的种种盘算。她轻声说道:“从今往后,你便要留在这宫中,好生学着规矩,万不可懈怠。”光绪帝懵懂地点点头,他甚至还不太明白太后这话里的意思,只是本能地觉得,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让人有些紧张的世界。

自此,光绪帝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开始在慈禧的严厉管教下学习宫廷的各种礼仪、规矩,每日天还未亮,就得起床洗漱,在太监宫女们的伺候下穿上繁琐的朝服,然后去给慈禧请安。请安的过程中,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得合乎礼仪,稍有差池,慈禧那严厉的眼神便会投过来,让光绪帝吓得浑身一颤。

除了礼仪的学习,光绪帝还要跟着师傅们学习读书识字、治国之道。那些晦涩难懂的典籍,对于一个孩童来说实在是太过艰难,可慈禧却从不允许他有丝毫的偷懒。她时常坐在一旁,看着光绪帝诵读经书,若是觉得光绪帝不够用心,便会立刻呵斥,吓得光绪帝只能更加努力地去背诵、理解。

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光绪帝的童年几乎没有什么玩耍的时间。偶尔,他透过宫殿的窗户,看着外面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儿,眼中会流露出深深的羡慕。他渴望像那些鸟儿一样,能够无拘无束地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这一切在这森严的宫廷之中,都只是遥不可及的梦。

而朝堂之上,慈禧依旧坐在那垂帘之后,把控着方方面面。大臣们上奏的折子,都得先经过她的审阅,重要的决策也都得她点头同意才行。那些试图挑战慈禧权威的大臣,不是被打压,就是被调离了重要职位,久而久之,朝堂上众人都明白了,这真正当家作主的,还是慈禧太后。

光绪帝慢慢长大一些后,也开始对朝堂之事有了些许懵懂的认知。他看着慈禧太后处理政务时的雷厉风行,心中既有敬佩,也有着一丝别样的情绪。他知道自己身为皇帝,将来是要肩负起整个国家的责任的,可在慈禧太后的强势笼罩下,他又觉得自己仿佛只是一个被摆弄的傀儡,这种矛盾的感觉在他心底不断滋生、蔓延。

有一次,光绪帝在读书之余,向身边的师傅提出了自己对于一些朝政的疑问。师傅看着这个逐渐有了自己想法的小皇帝,先是一愣,随后小心翼翼地给他讲解了一些浅显的道理,末了,还不忘叮嘱光绪帝,在太后跟前,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要懂得韬光养晦。光绪帝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可那心中想要真正做点实事、改变国家现状的想法,却如同星星之火,开始有了燎原之势。

随着年龄的增长,光绪帝越发感受到了慈禧太后的控制无处不在。他的身边布满了慈禧的眼线,自己的一举一动似乎都在太后的监视之下。哪怕是和身边的小太监多说了几句心里话,都有可能被传到慈禧的耳中,然后换来一顿严厉的斥责。

然而,光绪帝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消沉下去。他在暗中努力学习,不仅对经史子集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开始涉猎一些西方传来的书籍,了解到了外面世界的不同与新奇。那些关于西方先进科技、政治制度的描述,让光绪帝大开眼界,也让他对自己国家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

在宫廷的生活依旧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各种祭祀、庆典活动一个接着一个。光绪帝每次都得按照既定的流程,一丝不苟地完成自己的角色,可他的心思,却早己飘到了那更为广阔的天地,想着如何能让这个古老的国度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慈禧太后自然也察觉到了光绪帝的一些变化,她看着这个逐渐长大的孩子,心中五味杂陈。一方面,她希望光绪帝能成为一个听话的、能帮她稳固统治的皇帝;可另一方面,她又担心光绪帝翅膀硬了之后,会挣脱她的掌控,所以她对光绪帝的管教更加严格了,甚至在一些场合,会故意让光绪帝难堪,以彰显自己的权威。

光绪帝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了自己压抑又充满矛盾的童年时光。他知道,前方等待着自己的,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可他心中那想要改变、想要让国家富强的信念,却从未熄灭,就如同黑暗中的烛光,虽然微弱,却顽强地燃烧着,照亮着他前行的路,也等待着一个能够让他大展身手的时机的到来。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光绪帝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下,逐渐成长为一个有着自己抱负的少年天子,而这紫禁城的风云,也在悄然间继续涌动着,谁也不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之间又会演绎出怎样波澜壮阔又令人唏嘘的故事来。

朝堂之上,依旧是看似平静的表象,可底下却暗潮汹涌。一些有识之士察觉到了国家面临的内忧外患,他们渴望能有一番作为,改变这积贫积弱的局面。而光绪帝,也在默默地关注着这些,他希望能借助这些力量,冲破慈禧太后的束缚,真正地为国家和百姓做些实事。

有一回,朝中几位大臣联名上奏,希望朝廷能够重视西方的先进技术,开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这份折子递到慈禧太后跟前时,她只是随意地看了一眼,便搁置在了一旁,觉得这些都是些离经叛道的想法,不值得去施行。光绪帝得知此事后,心中十分惋惜,他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让国家进步的机会,于是壮着胆子在一次向慈禧请安时,委婉地提起了这件事。

慈禧太后一听,脸色顿时沉了下来,她盯着光绪帝,语气冰冷地说道:“你年纪尚轻,这朝堂之事复杂得很,莫要听了那些人的胡言乱语,就跟着瞎起哄。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学问,那才是治国的根本。”光绪帝听了,心中虽有不甘,可也不敢再多说什么,只能默默地低下头,可那紧握的拳头,却泄露了他心中的愤懑。

在宫廷的生活中,光绪帝偶尔也会遇到一些能让他感到温暖的人和事。比如他的贴身太监小李子,虽然身份低微,可对光绪帝却是忠心耿耿。小李子会在光绪帝读书烦闷的时候,偷偷给他讲一些民间的趣事,让光绪帝能暂时忘却烦恼,开怀一笑。还有他的几位师傅,虽然在慈禧太后的威慑下,不能太过首白地教导光绪帝,但也会在合适的时机,给光绪帝传递一些积极的思想,鼓励他要胸怀大志,不可被眼前的困境所打倒。

而在这宫廷之外,国家的局势却是越发严峻了。列强的侵略步伐从未停止,国内的百姓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各地时有起义发生,朝廷的赋税收入也受到了影响。面对这些情况,光绪帝心急如焚,他觉得不能再这样坐以待毙了,可每次当他想要有所行动时,都会被慈禧太后那无形的大手给压制住。

一次,宫里举办一场盛宴,邀请了众多王公大臣以及外国使节。宴会上,外国使节们穿着华丽的西式服装,举止优雅,他们谈论着西方的种种成就,言语间满是自豪。光绪帝在一旁听着,心中既羡慕又羞愧,他看着自己国家的大臣们,大多还沉浸在过去的荣耀中,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国家也能像西方那样强大起来。

宴会结束后,光绪帝回到自己的寝宫,久久不能入眠。他在脑海中不断思索着,自己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改变这一切。他想到了那些西方书籍中提到的改革,想到了要学习西方的工业、军事,可一想到慈禧太后那强硬的态度,又觉得困难重重。

就在光绪帝陷入深深的苦恼之时,朝中一位名叫康有为的举人开始崭露头角。康有为多次上书,呼吁朝廷进行变法维新,他的言辞恳切,所提的建议也颇具可行性,在一些有识之士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光绪帝听闻了康有为的事迹后,心中燃起了希望,他觉得或许这个人,能成为自己改变国家命运的助力。

光绪帝开始暗中让人去了解康有为的情况,收集他的文章和言论。随着对康有为了解的深入,光绪帝越发觉得此人的想法与自己不谋而合,他渴望能早日与康有为见上一面,当面探讨一下这变法维新的大计。

而慈禧太后那边,也听到了一些关于康有为以及变法维新的风声。她对此十分警惕,觉得这是一股不安分的势力,有可能会扰乱朝廷的安稳,动摇她的统治根基。于是,她下令让下面的人密切关注着此事的发展,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要立刻禀报给她。

光绪帝深知慈禧太后的态度,所以他在行动上更加谨慎了。他一边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按照慈禧太后的要求学习、处理一些宫廷事务;另一边,则通过一些可靠的渠道,与康有为等人进行着秘密的联系,共同谋划着一场有可能改变国家命运的变革。

在这宫廷内外局势越发紧张的氛围下,光绪帝的成长之路也愈发坎坷。他既要在慈禧太后的眼皮子底下小心行事,又要为那还未真正开始的变法维新做着各种准备,那压在他肩头的政治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越发沉重,可他却从未想过要放弃,就像那在暴风雨中顽强挺立的树苗,虽饱受摧残,却依旧努力向着天空生长,期待着有朝一日能长成参天大树,为这片土地撑起一片绿荫。

时光悄然流逝,光绪帝终于迎来了自己亲政的年龄,可慈禧太后却并没有完全放权的意思。她依旧通过各种手段,把控着朝堂的关键权力,让光绪帝虽名为皇帝,却处处受限。但光绪帝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觉得亲政之后,自己总算有了更多可以施展拳脚的机会,哪怕前方荆棘密布,他也要勇敢地迈出那改变的第一步。

随着光绪帝亲政,他与慈禧太后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公开化了。朝堂上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光绪帝的变法维新主张,觉得这是国家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另一派则紧紧跟随慈禧太后,认为祖宗之法不可变,维持现状才是最稳妥的。两派之间时常发生激烈的争论,朝堂的气氛也变得越发紧张起来。

光绪帝看着这朝堂上的纷争,心中明白,想要真正推行变法维新,必须要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于是,他开始频繁召见那些支持变法的大臣,与他们商讨具体的变法措施,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计划。而康有为等人也积极响应,他们组织起了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准备为这场变法全力以赴。

慈禧太后自然不会坐视不管,她在暗中集结自己的势力,时刻准备着给光绪帝的变法来个致命一击。她觉得光绪帝此举是在忤逆她,是要把朝廷往危险的道路上引,所以她对光绪帝的不满己经到了极点,一场宫廷权力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即将席卷整个紫禁城,而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也将在这场风暴中,走向那未知的命运。

光绪帝不顾慈禧太后的重重阻挠,毅然决然地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在经济上,鼓励工商业发展,设立新式工厂;在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废除八股取士;在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采用西方的军事训练方法等等。这些诏令一经颁布,在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有识之士们欢呼雀跃,觉得国家终于迎来了希望的曙光,可守旧派们却对此极为不满,纷纷向慈禧太后哭诉,请求她出面制止光绪帝的“胡作非为”。

慈禧太后见时机己到,便决定出手了。她先是以皇帝年幼,被奸人蛊惑为由,将光绪帝软禁在了瀛台,然后开始大肆抓捕那些参与变法的大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得到消息后,匆忙逃亡海外,而其他许多人则被慈禧太后下令处死,一场轰轰烈烈的变法维新运动,就这样在慈禧太后的血腥镇压下,以失败告终了。

光绪帝被困在瀛台,望着那西周的湖水,心中满是悲愤与无奈。他没想到自己的一番努力,最终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果,他恨自己没有能力摆脱慈禧太后的控制,恨这朝廷的守旧势力如此顽固,更恨这个国家依旧在黑暗中挣扎,看不到真正的光明。

而慈禧太后在平息了这场“风波”后,又重新牢牢地把控住了朝堂大权,仿佛一切又回到了原点。可这国家的局势却并没有因为她的镇压而好转,反而越发糟糕了,列强的侵略更加肆无忌惮,国内的百姓也对朝廷越发失望,整个大清王朝,在这内忧外患的夹击下,摇摇欲坠,仿佛随时都会崩塌。

光绪帝在瀛台的日子里,时常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刚入宫时的懵懂无知,想起那些在慈禧太后严厉管教下努力学习的日子,想起自己曾经对未来的憧憬与抱负,如今都化为了泡影,他的心中满是苦涩。可即便如此,他心中那想要改变国家命运的火焰,却依旧没有完全熄灭,只是在这无尽的黑暗中,默默地燃烧着,等待着或许永远也不会到来的转机。

在这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光绪帝的继位,本承载着一丝改变的希望,却终究在慈禧太后的阴影与权力的争斗下,成为了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而那古老的中华大地,依旧在痛苦中挣扎,等待着真正能带领它走向复兴的力量的出现。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