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暗流涌动
天色微亮,长安城还未从沉睡中完全苏醒,李逸风便早早起身。昨日朝堂上激烈的争论仍历历在目,他深知,改革税收制度的提议想要顺利推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洗漱完毕,李逸风坐在书房,再次翻开那些记录着唐朝税收现状和他改革思路的书卷,仔细研读,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被反对派抓住的漏洞。
“大人,该用早膳了。”管家的声音从门外传来,打断了李逸风的思绪。他揉了揉有些发疼的太阳穴,起身走出书房。
早膳过后,李逸风决定去拜访几位在朝堂上保持中立的大臣,试图争取他们对改革的支持。他深知,这些大臣的态度至关重要,他们的摇摆不定可能会成为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
李逸风首先来到了礼部尚书赵大人的府邸。赵大人为人儒雅,在朝中素有清名,且处事向来谨慎,不轻易站队。李逸风递上名帖,不多时,便被请进了府中。
“李大人,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啊?”赵大人微笑着问道,眼神中却透着一丝警惕。
李逸风起身,恭敬地行了一礼,说道:“赵大人,昨日朝堂上关于税收制度改革之事,想必您也看到了。今日晚辈前来,是想向大人详细阐述一下这改革的利弊,还望大人能拨冗一听。”
赵大人微微颔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李逸风于是条理清晰地讲述起来,从百姓的疾苦到国家的长远发展,从现有税收制度的弊端到改革后的美好愿景,他言辞恳切,情真意切。
赵大人静静地听着,不时微微皱眉,若有所思。待李逸风讲完,他沉默了片刻,缓缓说道:“李大人所言,倒也有些道理。只是这改革,牵扯甚广,稍有不慎,便会引发诸多事端。老夫在朝中多年,深知其中利害,实在不敢贸然支持啊。”
李逸风心中一紧,但仍不放弃,继续劝说道:“赵大人,晚辈明白您的顾虑。但如今国家形势严峻,百姓生活困苦,若不改革,恐怕后果不堪设想。晚辈的改革方案,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应对之策。而且,还有武才人在暗中支持,相信定能将风险降到最低。”
听到武才人三个字,赵大人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异样,但很快又恢复了平静。他轻叹一声,说道:“李大人,此事容老夫再考虑考虑吧。”
李逸风见赵大人态度有所松动,心中燃起一丝希望,连忙说道:“那就有劳赵大人了。晚辈静候大人的答复。”
从赵大人府中出来,李逸风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其他几位中立大臣的府邸。然而,一天下来,他得到的回应大多都是模棱两可的。这些大臣们或是担心改革会触动自身利益,或是畏惧保守势力的压力,都不敢轻易表态支持。
李逸风心中有些沮丧,但他知道,改革之路本就充满坎坷,不能因为这点挫折就放弃。回到家中,他刚坐下,管家便匆匆走进来,神色慌张地说道:“大人,不好了!外面有传言说,您提出改革税收制度,是受了武才人指使,意图扰乱朝纲,谋取私利。”
李逸风闻言,脸色骤变。他心中明白,这肯定是保守大臣们为了打压他,故意放出的谣言。若任由这谣言传播,不仅他的改革计划会受阻,还可能会连累武曌。
“管家,你可知这谣言是从何处传出的?”李逸风冷静地问道。
管家摇了摇头,说:“小的暂时还未查明。但这谣言传得很快,如今大街小巷都在议论此事。”
李逸风沉思片刻,说道:“你即刻派人去打听,务必查出谣言的源头。我先去见武才人,商议应对之策。”
李逸风换上便服,匆匆出门,赶往武曌的住处。见到武曌后,他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详细说了一遍。武曌听后,秀眉微蹙,眼中闪过一丝怒意。
“这些人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竟敢用这种下三滥的手段来污蔑我们。”武曌气愤地说道。
李逸风安慰道:“武才人息怒。如今当务之急,是想办法澄清谣言,不然这改革恐怕真的要夭折了。”
武曌点了点头,说:“你说得对。我看,我们不如先发制人,揭露他们的阴谋。你回去写一篇文章,详细说明改革税收制度的初衷和意义,再将那些保守大臣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故意造谣生事的行径也一并揭露出来。我会想办法让人将这篇文章在长安城内广为传播。”
李逸风觉得这个办法不错,于是回到家中,连夜奋笔疾书。他将自己对改革的坚定信念,对国家和百姓的一片赤诚之心都融入到了文章之中。文章写好后,他又仔细检查了几遍,确保没有任何漏洞。
第二天一大早,李逸风便将文章交给了武曌安排的人。很快,这篇文章便在长安城内传开了。百姓们纷纷传阅,对李逸风的改革计划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那些保守大臣的行径感到愤慨。
然而,保守大臣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见谣言被李逸风成功化解,便又想出了新的招数。他们联合起来,在朝堂上再次对李逸风发难。
“陛下,臣有要事启奏!”宰相王大人站出来,神色严肃地说道。
皇帝微微皱眉,说道:“王爱卿,有何事但说无妨。”
王大人看了一眼李逸风,说道:“陛下,近日来,李逸风大人西处宣扬他的改革税收制度计划,蛊惑人心。臣认为,他这是居心叵测,其真正目的并非为了国家和百姓,而是想借此机会树立自己的威望,培植党羽。”
其他保守大臣也纷纷附和:“陛下,王大人所言极是。李逸风初入朝堂,便如此嚣张跋扈,妄图更改祖宗之法,实在是罪不可恕!”
李逸风心中怒火中烧,但他还是强压着情绪,上前一步说道:“陛下,诸位大人莫要血口喷人!臣提出改革税收制度,完全是为了国家的长远发展,为了百姓能够安居乐业。至于说臣居心叵测,培植党羽,这简首是无稽之谈!”
皇帝看着李逸风,眼中闪过一丝犹豫。他也深知税收制度改革的重要性,但保守大臣们的势力也不容小觑。他不想轻易得罪任何一方,一时间,有些左右为难。
“陛下,此事关乎国家社稷,还望陛下明察!”李逸风跪地,恳切地说道。
武曌坐在一旁,看着这一切,心中焦急万分。她知道,关键时刻,自己必须要站出来为李逸风说话了。
“陛下,臣妾以为,李大人的改革计划并无不妥。他一心为了国家和百姓,这一点,臣妾是看在眼里的。那些谣言,不过是别有用心之人故意编造出来的。陛下若轻易听信,恐怕会寒了忠臣良将的心。”武曌轻声说道,但语气却十分坚定。
皇帝听了武曌的话,心中一动。他深知武曌聪慧过人,见识不凡,而且她与李逸风并无利益纠葛,所言应该属实。
“此事朕会慎重考虑。退朝之后,李大人与王大人留下,朕要详细听听你们的看法。”皇帝说道。
退朝后,李逸风与王大人跟随皇帝来到了御书房。在御书房内,两人再次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李逸风据理力争,将改革税收制度的好处一一列举出来,而王大人则百般阻挠,言辞间充满了对李逸风的诋毁。
皇帝静静地听着,不时提出一些问题。他的眼神在两人之间来回游走,心中也在权衡着利弊。这场争论持续了很久,首到天色渐暗,皇帝才终于做出了决定。
“朕决定,给李大人一个机会,让他先在长安城内进行税收制度改革的试点。若试点成功,再推广到全国。王爱卿,你可有异议?”皇帝看着王大人说道。
王大人心中虽然不满,但也不敢公然违抗皇帝的旨意,只好说道:“陛下圣明,臣遵旨。”
李逸风心中大喜,连忙跪地谢恩:“陛下英明!臣定当竭尽全力,确保试点成功。”
从御书房出来,李逸风的心情格外舒畅。虽然前路依旧充满挑战,但他终于迈出了改革的第一步。他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还有更多的困难等着他。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有武曌的支持,有对国家和百姓的责任,更有坚定的信念。
回到家中,李逸风顾不上休息,便开始着手准备改革试点的相关事宜。他知道,这一战,只许胜,不许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