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洗漱后,
便被下人领到了宁婉琳的面前,
宁婉琳没想到,此男子才二十七八岁的样子,
孙程直接跪下,给宁婉琳磕了三个头,然后说道,
“多谢贵人,
贵人之恩,草民没齿难忘……”
宁婉琳让他起来说话,
然后看着孙程,说道,
“对于从商方面,你有什么具体的打算嘛?”
孙程说到,
“草民在京城内乞讨的这些日子,发现了四条主街道的不同区别,
东西两条街道是比较繁荣的,是富人们去的比较多的地方,
而南北两条街道是平民去的比较多的,那里的东西及价格也比较接地气一些……”
宁婉琳把一杯茶水推到了孙程跟前,孙程喝了一口水,继续说道,
“所以草民想,在东西大街开的店铺就要较为上档次一些,而南北大街的店铺就要薄利多销……”
宁婉琳微微颔首,眸中闪过一丝赞赏,开口说到,
“你的这个方法是不错,但你可曾想过,如何将这店铺经营得独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孙程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抹精光,
他压低声音,神秘兮兮道,
“贵人有所不知,草民还打算在东西大街的店铺中引入奇珍异宝,草民的祖上曾有一条门路……
至于南北大街,则设‘百姓故事角’,每日讲述民间趣事,让他们前来消费的同时,亦能享受精神食粮……
如此,既能吸引富贵之人猎奇,又能让平民百姓心生归属感。”
宁婉琳闻言,见他有了自已的打算,便不再过多询问,
孙程面露犹豫,张了张嘴,却不知该如何说出来,
宁婉琳看了出来孙程的犹豫,
对着他开口说道,
“你有何事在犹豫?说吧,无碍的。”
然后宁婉琳抿了一口茶,等着他说,
孙程见宁婉琳已然是看出来了,自已便开口说道,
“贵人……其实……草民想,南北大街的店铺旁,我们要不要设置粥棚……毕竟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草民一样,能够得到贵人的帮助与认可……”
孙程看了一眼宁婉琳的神色,发现并没有不高兴的样子,于是继续说到,
“而且,还可以在粥棚上面写到,是您开办的粥棚……这样不仅能帮助到那些吃不上饭的人……还可以给贵人您博得好名声……”
宁婉琳听后,认可的点了点头,
随即又说到,
“办粥棚可以,但是粥是要用糙粮,不能用过于精细的粮食……”
孙程听到这话,不解地看向宁婉琳,他不明白,这么一个心善的人儿,见到路边的乞丐都会伸出援手,为什么要这样做……
宁婉琳自是看出了孙程的满脸疑惑,于是开口解释道,
“因为开粥棚的目的是为了让贫民能有口饭吃,而不是为了招来那些贪图小便宜的……
粮食比较粗糙,那些本身就很饥饿的贫民自然是不会计较的,但是那些有自给自足能力的人,只要是吃了一口,便会感觉到难以下咽……
真正需要救济的人,是不会因为粥里的粮食粗糙而拒食的。而只有那些想要占便宜的人,才会因为这点小事而离开……”
孙程听后,恍然大悟,明白了宁婉琳的意思……
脸颊上泛起一抹红晕,羞愧之余,更多的是对宁婉琳的钦佩。
他猛地抬头,眼中闪烁着坚定,
“贵人高见,是草民鼠目寸光了。
只是,这粥棚之事,还需劳烦贵人费心,回头等开成后,需要再多找两个人前来维持秩序……
草民愿倾尽所有,为贵人打理好店铺,以报大恩。”
言罢,他深深一揖,眼中满是诚挚与决心。
宁婉琳望着他,嘴角勾起一抹浅笑,
让霜序把银钱拿给他,并且对他说到,
“这里是一千两银票,你先用着,不够的话,回头再来找我要……”
孙程连连点头说道,“够了够了……”
宁婉琳继续说道,
“有什么事可以来宁府找我,就说找宁大小姐,门外小厮会来报……如果自已需要管理的太忙,抽不开身的话,写信给我也行……加油干吧,我很看好你。”
孙程一一记了下来……
随即便转身离开了宁府……
且心中暗自发誓,定要守护好这份信任,日后好给她一份惊喜……
.
.
.
——————分界线——————
作者大大有话说:
这里的开设粥铺的要用糙粮,是引用了乾隆时期和珅的典故:
和珅虽然在历史上留下了贪官的印象,但他的才华和智慧是无法否认的。
据历史记载,当乾隆皇帝统治期间,南方的旱灾非常严重,粮食短缺,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当灾难降临,百姓们生活困苦,四处流离失所,乾隆皇帝派出和珅前往最严重的地区,去为受苦的人们分发救济品。
和珅站在人群中,瞥见一片废墟之后的黯淡眼神,他命令周围的官员为饥饿的灾民熬制粥品,
可粮食有限,人口众多,官员们对和珅表示无能为力。
和珅沉默着,他的目光落在苦苦等待的灾民们身上,
然后转向手边的地面,他蹲下身子,将手伸向冰冷的土地,取了一把沙土,一把抛进了熬粥的大锅里。
虽然这个举动在当时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
但是实际上,和珅的举措不仅成功让每一个真正需要救助的人都得到了食物,还大大节约了朝廷的开销……
和珅后来解释说,这些受救济的灾民中有许多并非真正的受灾者,可能是周围地区赶来蹭粮的无赖,也有些人并非受灾,而是自给自足的。为了占便宜,他们却宁愿排队领取这些免费的粥……
如今,即便在几百年后,许多国家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仍然采用和珅当年的救灾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