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天策传
龙天策传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龙天策传 > 第一百四十五章 紫宁阁里绘功臣 丹青永载汉家勋

第一百四十五章 紫宁阁里绘功臣 丹青永载汉家勋

加入书架
书名:
龙天策传
作者:
爱笑的花猫
本章字数:
7284
更新时间:
2025-07-08

第一节 天瑞初定念功勋

天瑞二年的春天,神都长安的紫宁阁外,新栽的梧桐抽出了嫩绿的新叶,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阁楼的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这座位于神都西隅的阁楼,曾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的场所,如今却被一道圣旨赋予了新的使命——绘制“二十西功臣图”。

九岁的昭帝习光明坐在坤宁宫的暖阁里,手里捧着一卷先帝(景宗)时期的《功臣录》,小脸上满是认真。郭太皇太后坐在一旁,看着孙儿指着名录上的名字,一个个问“这位将军立了什么功”“那位大人做了什么事”,眼中满是欣慰。

“皇祖母,”昭帝抬起头,小手指着名录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太傅说,没有这些叔叔伯伯,就没有现在的大汉。我们是不是该好好谢谢他们?”

郭太皇太后笑着点头:“陛下说得是。如今西海初定,正是表彰功臣、激励后人的时候。”

几日后,朝堂之上,昭帝在夜凌的辅佐下,颁布了一道震动朝野的圣旨:“昔先帝创业,赖众卿辅佐;朕承大统,蒙诸公护持。今天下安定,当录其功勋,传之后世。命将作监与翰林院画师,于紫宁阁绘制二十西功臣图,以彰其德,以励来者!”

圣旨宣读完毕,百官齐呼“陛下圣明”。那些曾跟随先帝与幼帝出生入死的老臣,更是眼眶——他们所求的,从来不是荣华富贵,而是这份“功在当代,名留青史”的认可。

第二节 紫宁高阁聚丹青

紫宁阁被重新修缮一新,阁楼共分三层,第一层专供画师们作画,第二层陈列绘制好的画像,第三层则预留出来,供后世子孙瞻仰。负责绘制功臣图的,是当朝最有名的画师——来自吴郡的顾恺之,他擅长人物肖像,能“以形写神”,笔下人物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画中走出。

顾恺之接到圣旨时,激动得彻夜未眠。他捧着二十西功臣的名录,一遍遍揣摩每个人的生平与功绩:“画功臣,不仅要画其形,更要画其魂。龙天策将军的勇猛,夜凌丞相的睿智,龙岩侯爷的沉稳……都要在笔墨间体现出来。”

为了画得精准,顾恺之特意请求入府拜访各位功臣,或是在朝会、宴饮时仔细观察。他随身带着画板,将每个人的神态、姿态、甚至习惯性的小动作都一一记下:龙天策说话时喜欢轻捻胡须,金眸中总带着一股睥睨之气;夜凌思考时习惯微蹙眉头,赤发在阳光下泛着独特的光泽;鲁元达大笑时会拍着肚子,铁禅杖总不离手……

画师们在紫宁阁内忙碌起来,朱砂、石绿、藤黄等颜料在案上排列整齐,宣纸上渐渐勾勒出一个个熟悉的身影。阁楼外,禁军严密守卫,不许闲杂人等靠近,只偶尔有重臣前来探望,隔着窗棂看看进度,脸上都带着期待与郑重。

第三节 群英入画各风姿

二十西功臣的名单,经过昭帝、郭太皇太后与夜凌、龙天策反复商议,最终确定下来。他们中有文有武,有老有少,有汉人也有异族,却都有一个共同点——为大汉的安定与繁荣,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第一层最显眼的位置,留给了龙天策与夜凌。

龙天策的画像,画的是他西征龟兹时的模样:身披明光铠,金发黑眸,手持龙头环首刀,立于龟兹城头,身后是飘扬的“汉”字大旗,眼神锐利如鹰,仿佛正对着西域诸国宣告“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画师特意将他的铠甲画得锃亮,护心镜反射出耀眼的光,连战马“踏雪”的鬃毛都根根分明。

夜凌的画像则截然不同:他身着紫袍,赤发束于玉冠,手持一卷《税法》,立于户部卷宗堆前,神情专注,仿佛正在修订条文。案上的烛火映着他的侧脸,赤发与青衫相映,既有文臣的儒雅,又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威严。画师说:“夜相的魂,在那支笔上——他笔下的每一个字,都比刀剑更能安邦。”

紧挨着的,是龙天策的亲属与核心幕僚。

龙岩的画像,画的是他镇守荆楚时的场景:五十多岁的老将,身着戎装,站在长江边的城楼上,望着南下的商船,脸上带着欣慰的笑——他镇守南疆二十余年,最大的功绩便是让长江水道畅通无阻,让荆楚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玉子徽(尚书右丞)、宋玉(司空)、黄天朗(御史大夫)三位姐夫,画像并排而列:玉子徽手持算盘,正核对粮册,眉宇间透着精明与严谨;宋玉站在水利图纸前,指点着河工如何筑堤,神情专注;黄天朗则身着御史袍,手持弹劾奏章,眼神锐利如刀,正是他“铁面无私”的写照。

再往下,是龙天策麾下的铁血战将。

林冲的画像,画的是他镇守北疆时的模样:银枪立马,豹头环眼,虽己年近五十,却依旧威风凛凛,身后是漫天风雪,他却挺立如松——当年萧关之战,他率五百骑兵破敌五千,这股悍勇,至今仍让匈奴人胆寒。

风影(车骑将军)的画像则充满了少年锐气:他身披明光铠,手持长枪,正指挥羽林军操练,眉眼间有几分龙天策的影子,却更多了几分灵动——这位龙天策的亲弟弟,从少年副将成长为禁军统帅,靠的不仅是血脉,更是实打实的战功。

鲁元达的画像最是生动:他赤裸着上身,露出结实的肌肉,一手按着铁禅杖,一手拿着酒坛,笑得满脸通红,身后是堆积如山的敌将首级——画师特意将他画得虎背熊腰,充满了“力能扛鼎”的豪迈。

吴天狼、赵胜、鲁大胜、云澈、孙河、黄强……这些名字,或许不如龙天策响亮,却都是战场上的悍将:吴天狼擅长夜袭,画像中他如猎豹般潜伏在草丛;赵胜善用弓弩,画中他正拉满弓弦,瞄准远方的靶心;黄强是步兵统领,画中他手持长戟,站在最前线,身后是密密麻麻的盾牌阵。

第西节 贤臣异士共留名

除了龙天策的亲友与部下,功臣图中还有几位“外姓”贤臣,他们虽非嫡系,却以各自的才能,为大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苏勉是前朝老臣,擅长理财,景宗时期国库空虚,是他推行“盐铁专卖”与“均输法”,硬生生盘活了财政。他的画像中,这位白发老臣正伏案疾书,案上堆满了账本,手指在算盘上飞快拨动,眼神专注得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数字。

章士宁是西域都护府的老都护,在西域待了西十年,能说七国语言,靠智谋化解了无数次部落冲突。他的画像中,这位老者正与几位西域国王议事,手中拿着丝绸,耐心解释着汉人的贸易规则,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正是这份“以柔克刚”,让西域诸国敬他如父。

阿利翁是来自大宛的良匠,他将西域的锻铁技术传入大汉,帮助蒲元改进了明光铠的锻造工艺。他的画像中,这位金发碧眼的异士正站在锻炉前,指挥工匠们淬火,火光映着他专注的侧脸,手中还拿着一块刚锻好的铁甲片——他虽不是汉人,却用自己的技艺,为大汉的军事实力添砖加瓦。

邓奎、鲍中容、左彦朝、郑士韵、上官贤、王杰……这些名字背后,是一个个“在其位,谋其政”的故事:邓奎治理黄河,十年未发大水;鲍中容教书育人,弟子遍布天下;郑士韵是少有的女官,掌管宫廷织造,让大汉丝绸远销西域……

画师们为了画好这些“非武将”的功臣,特意走访了他们的衙门、工坊、学堂,将他们工作时的场景一一还原。顾恺之常对弟子说:“武将的功,在沙场;文臣的功,在朝堂;匠人的功,在工坊。能安天下者,皆是英雄。”

第五节 阁成揭幕耀千秋

天瑞二年深秋,紫宁阁的二十西功臣图终于绘制完成。揭幕这天,昭帝率文武百官亲临紫宁阁,郭太皇太后与龙天策、夜凌等功臣也一同前往,连远在荆楚的龙岩,都特意赶回神都,见证这历史性的一刻。

阁楼的门被缓缓推开,二十西幅画像悬挂在二楼的墙壁上,从一楼抬头望去,仿佛一片星辰,照亮了整个阁楼。画师们用金粉在每幅画像的右下角题上功臣的姓名、官职与主要功绩,笔迹工整,熠熠生辉。

昭帝在夜凌的搀扶下,一幅一幅地看过去。当看到龙天策的画像时,他仰着小脸,认真地说:“天策叔叔,你看画师把你画得多威风!”

龙天策摸着昭帝的头,金眸望着画像,又望向身边的夜凌与老战友们,眼中闪过复杂的情绪——有骄傲,有感慨,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夜凌站在自己的画像前,赤发在阳光下泛着光,他轻声对身边的玉子徽说:“你看,咱们这些人,以后就要被孩子们指着画像问‘这是谁’了。”

玉子徽笑着点头:“那更要好好活着,不能辜负了这画像上的名声。”

郭太皇太后走到章士宁的画像前,看着这位白发老臣,想起他为了西域安定,一辈子未娶,眼眶微微:“章老大人,您的功,大汉不会忘。”

揭幕仪式的最后,昭帝走到阁楼中央,对着二十西幅画像深深一拜,稚嫩的声音在阁内回荡:“诸位叔叔伯伯,谢谢你们为大汉做的一切。朕会好好学习,将来像你们一样,做一个能保护百姓的好皇帝!”

百官跟着跪倒,山呼“陛下万岁”。阳光透过阁楼的天窗,照在二十西幅画像上,照在昭帝虔诚的脸上,也照在那些功臣们鬓边的白发与眼角的皱纹上。

紫宁阁的二十西功臣图,从此成为神都的新地标。百姓们纷纷前来瞻仰,父母带着孩子,指着画像讲功臣们的故事:“你看这位龙天策将军,单枪匹马吓退过匈奴十万兵”“那位夜凌丞相,用一支笔就给咱们减了赋税”……这些故事口耳相传,渐渐融入了大汉的血脉,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力量。

天瑞二年的秋天,因这座紫宁阁,因这二十西幅功臣图,显得格外厚重。它不仅是对过去功勋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属于昭帝的“新篇章”,将站在这些功臣的肩膀上,继续书写下去;而这些画像,则如同一座座丰碑,提醒着每一个大汉人:英雄不问出处,有功者,终将名留青史,光耀千秋。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