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父笑着接过他手里的袋子。
另一只手拉着吴轩,一同走出了教室。
坐上吴父那辆半旧的国产车,车内的空间并不宽敞。
吴轩坐在副驾驶,刘铭宇一个人坐在后排。
车子缓缓启动,驶离了这所承载了他们三年青春的校园。
吴父一边开车,一边从后视镜里看着刘铭宇,问道:
“小刘啊,考得怎么样?”
“打算报哪里的大学啊?”
“还行吧,叔叔。”
“还没想好,等分数出来了再说。”
刘铭宇回答得很平稳。
他知道,从今晚过后。
上不上大学对他来说,或许己经不是唯一的出路了。
但他并不想表现得太过特殊。
吴轩在旁边插话道:
“我爸还说呢,等我上了大学。”
“就让我去学工商管理,以后接他的班。”
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气里带着少年人特有的,不畏艰难的朝气。
吴父闻言笑着说:“好小子!”
“有志气!”
…………
车子在八中门口缓缓停下。
这里是市里有名的中学。
也是刘铭宇曾经的母校,周围遍布着各种小吃摊。
刘铭宇推开车门,说道:
“叔叔,吴轩,就到这吧,我家就在附近。”
“行,那我们先走了,再见。”
吴轩朝他挥了挥手。
“路上小心。”吴父也嘱咐了一句。
目送着吴家的车子汇入车流,刘铭宇才转过身。
不远处,一个熟悉的小摊位映入眼帘。
一口巨大的蒸锅正冒着腾腾的热气。
摊位前围着三三两两的顾客。
他的父母,正系着围裙,在摊位后忙碌着。
那是他家的烧麦摊。
刘铭宇的鼻子微微一酸,抬脚走了过去。
“爸,妈。”他轻声喊道。
正在给顾客打包烧麦的刘母抬起头。
看到是他,脸上立刻露出了惊喜的笑容。
“儿子,你怎么这个点回来了?”
“东西都收拾好了?”
“嗯,都弄好了。”
刘铭宇点点头。
一旁的刘父则板着脸,用拿着夹子的手对他挥了挥。
“你过来干嘛?”
“油烟这么大,赶紧回家去,一身的汗。”
嘴上虽然是嫌弃的语气。
但眼神里的关切却藏不住。
刘铭宇知道父亲就是这样的性格,刀子嘴豆腐心。
他放下手里的东西,卷起袖子,就要上前帮忙。
“我来帮忙包几个。”
刘父立刻拦住了他:“去去去。”
“你那细皮嫩肉的,是干这个的料吗?”
“一边待着去,别在这儿添乱。”
“就是啊,儿子。”刘母也柔声劝道。
“你等我们一会儿。”
“等这阵忙完了,咱们就收摊回家吃饭。”
“妈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红烧肉。”
刘铭宇看着母亲鬓角渗出的汗珠。
还有父亲被热气熏得通红的脸,心里很不是滋味。
正说着话,放学的学生越来越多。
小小的烧麦摊前很快就排起了队。
“老板,来十个鲜肉的!”
“我要一笼虾仁的,多给点辣酱。”
“我我我,我先来的!”
顾客们的催促声此起彼伏。
刘父刘母两个人顿时忙得脚不沾地。
一个负责收钱打包,一个负责从蒸锅里取烧麦。
配合得十分默契。
但脸上的疲惫也愈发明显。
刘铭宇站在一旁,看着父母辛苦劳作的背影。
心中那股想要为他们分担的念头变得无比强烈。
以前,他没有能力,只能看着。
现在,他即将拥有改变一切的能力。
而在此之前,他想先尽一份自己的力。
他不再征求父母的同意。
首接走到摊位后面,拿起一块面皮,舀了一勺肉馅。
“爸,妈,我不是小孩子了。”
他的声音不大,但异常坚定。
“我也该多帮帮家里了。”
刘父愣了一下。
看着儿子虽然生疏但却十分认真的动作。
到了嘴边的训斥又咽了回去。
刘母则是欣慰地笑了,眼眶微微有些。
刘铭宇没有再说话。
只是低着头,学着父母的样子。
将一个个烧麦包好,整齐地码放在蒸屉里。
一家三口,就这么在小小的摊位后形成了新的分工。
刘父负责从蒸锅里取烧麦,虽是力气活。
但他干惯了,速度飞快。
刘母负责收钱打包,跟顾客打交道,笑脸盈盈,手脚麻利。
刘铭宇则站在一旁,专心致志地包着新的烧麦。
他虽然动作生疏。
但学得很认真,每一个褶都尽力捏得和父亲做的一样。
热气蒸腾,人声鼎沸。
这样辛苦的场景,却是此刻最温馨的画面。
就在这时,一个穿着碎花连衣裙的中年女人排到了队伍前面。
她看起来是这里的常客,跟刘母很是熟稔。
“哟,老刘家的,今天生意还是这么好啊。”
女人笑着打招呼。
“王姐,你来啦。”刘母热情地回应道。
“今天想吃点什么?”
“老样子,两份鲜肉的,多给点醋。”
王姐说着,目光却被一旁的刘铭宇吸引了过去。
她上上下下打量着刘铭宇,眼神里满是惊奇。
“哎呀,这是你家儿子吧?”
“都长这么高这么帅了?”
王姐的嗓门不小,一下子就吸引了周围其他顾客的注意。
刘铭宇有些不自然地抬了抬头,冲她礼貌性地笑了笑。
“可不是嘛,我儿子,马上就要上大学了。”
刘母的脸上洋溢着自豪,话语里满是骄傲。
“啧啧啧,这小伙子,长得真俊。”
“浓眉大眼的,个子也高,一看就是个读书的料。”
王姐的夸赞毫不吝啬。
她凑近了些,压低声音对刘母说道:
“老刘家的,跟你说个事儿。”
“我有个朋友,她女儿你猜在哪儿上班?”
“市博物馆!”
“正经的铁饭碗,工作体面。”
“人也长得水灵,跟咱儿子年纪也差不多。”
“你看,要不要我帮着牵个线,让两个孩子认识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