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冀州大地,残雪尚未消融,却己隐隐透出春的气息。官道上,一支浩浩荡荡的大军正缓缓向南行进,旌旗蔽日,甲胄生辉。这是刘承亲率的讨冀大军,在历经数月苦战,终于平定冀州后,正班师回朝。
大军行至漳水之畔,漳水裹挟着碎冰奔腾而下,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岸边的芦苇在寒风中摇曳,远处的村落升起袅袅炊烟。刘承骑着一匹通体雪白的战马,驻足于漳水河畔,望着眼前的壮阔景象,心中感慨万千。这漳水,曾见证过冀州的战火纷飞,如今,终于迎来了安宁。
“陛下,此处便是巨鹿郡。去年苏哲改良的水车,正是在此试用。”荀彧驱马来到刘承身旁,指着远处说道。刘承顺着荀彧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田间矗立着一排排崭新的水车,虽在冬日里暂时停歇,却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忙。
官道两旁,百姓们自发地聚集而来,夹道欢迎王师。他们衣衫褴褛,却难掩眼中的喜悦与感激。有的手中捧着粗陋的面饼,有的提着陶罐,里面装着清水,纷纷向大军涌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颤颤巍巍地走到刘承马前,跪地叩首:“陛下圣明,救我冀州百姓于水火!”刘承连忙下马,亲手将老者扶起,温声道:“老人家快快请起,这都是朕份内之事。今后,朕定当让冀州百姓过上好日子。”
继续南行,便进入了赵国地界。这里群山环绕,道路崎岖。臧霸率领的山地斥候在前方探路,他们身形矫健,如履平地。山间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为这寂静的山谷增添了几分生机。刘承望着连绵起伏的山脉,心中暗自思量:“此地易守难攻,日后需加强防御。”
行至柏人城,这座曾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城池,如今己在战火中残破不堪。城墙之上,弹痕累累;城内街道,瓦砾遍地。但即便如此,城中百姓见到王师,依然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刘承下令,让随军工匠帮助百姓修缮房屋,重建家园。
当大军行至洛阳近郊时,眼前的景象让众人无不痛心疾首。昔日繁华无比的洛阳城,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董卓的一把大火,将这座千年古都烧得面目全非。洛阳城的废墟中,杂草丛生,狐兔出没。刘承勒住马缰,神色凝重:“洛阳乃我大汉旧都,朕发誓,定要让它重现昔日荣光!”他当即下旨,命程昱负责洛阳的重建事宜,并调拨钱粮,招募工匠。
离开洛阳,继续西行,便进入了弘农郡。这里地处函谷关之东,是长安的东大门。函谷关巍峨耸立,关城雄伟壮观。站在关前,刘承望着那高大的城墙,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他转头对身旁的张郃说道:“镇北大将军,函谷关乃重中之重,务必严加防守。”张郃抱拳领命:“陛下放心,末将定当死守函谷关,不让外敌踏入半步!”
大军终于抵达潼关。潼关地势险要,素有“天下第一关”之称。站在潼关城头,俯瞰黄河奔腾东去,刘承心中的壮志愈发激昂。他望着自己治下的大好河山,心中暗暗发誓:“朕定要扫平诸侯,统一天下,重现大汉昔日的辉煌!”
此时,长安方向快马加鞭赶来报信的使者,带来了长安百姓翘首以盼王师归来的消息。刘承听闻,当即下令,加快行军速度。
当大军行至灞水之畔时,远远便望见长安城门大开,城楼上旌旗飘扬。长安百姓倾城而出,迎接他们的陛下。刘承骑着白马,缓缓踏入长安城。街道两旁,百姓们高呼“万岁”,声音震天动地。刘承面带微笑,向百姓们挥手致意。他看到,百姓们眼中满是敬仰与爱戴;他听到,那一声声“万岁”中,饱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回到未央宫,刘承登上前殿,望着殿下群臣,心中感慨万千。荀彧、郭嘉、程昱等文臣,张辽、吕布、赵云等武将,皆在列。他们目光坚定,望着刘承,眼神中充满了忠诚与期待。
“诸位爱卿,此次平定冀州,乃我大汉之幸,天下百姓之幸!”刘承声音洪亮,响彻大殿,“但如今,天下尚未一统,诸侯割据,百姓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朕立志扫平西海,还天下一个太平!”
“陛下圣明!臣等愿为陛下效犬马之劳!”群臣齐声高呼,声音在大殿中久久回荡。
刘承望着群臣,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艰难险阻,但他有信心,有决心,在这群文臣武将的辅佐下,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
随后,刘承论功行赏。张郃因在冀州之战中表现卓越,被晋封为骠骑大将军;吕布、张辽等武将也各有升迁;荀彧、郭嘉等文臣则获赐良田美宅。
当夜,未央宫大摆筵席,君臣同乐。酒过三巡,刘承起身,走到殿前,望着长安城的万家灯火。寒风拂过他的袍角,却吹不散他心中的热血与豪情。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但他坚信,只要有这些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相助,只要有天下百姓的支持,他一定能够实现大汉的中兴,开创一个新的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