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三兴大汉
三国三兴大汉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三国三兴大汉 > 第26章 长安密计:王允的诛董之谋与暗流涌动

第26章 长安密计:王允的诛董之谋与暗流涌动

加入书架
书名:
三国三兴大汉
作者:
灵石道的杨公子
本章字数:
2520
更新时间:
2025-06-15

初平三年冬,长安未央宫的铜柱上凝结着厚厚的冰霜,董卓的暴行仍在继续。朝堂之上,群臣噤若寒蝉,唯有司徒王允望着龙椅上空荡荡的座位,心中的怒火愈发炽热。他轻抚着怀中藏着的汉灵帝遗诏,目光落在宫门外那尊断裂的石麒麟上——那是董卓纵兵劫掠时留下的伤痕。

深夜,王允府邸的书房内烛火摇曳。他屏退左右,小心翼翼地展开一卷素绢,上面赫然写着"诛杀董贼,匡扶汉室"八个朱砂大字。就在此时,门外传来轻咳声,管家低声道:"司徒大人,温侯到了。"

吕布身披玄色斗篷,方天画戟的戟尖在月光下泛着冷光。他踏入书房,目光警惕:"王司徒深夜相邀,所为何事?"王允连忙起身,亲自斟酒:"温侯可知,天子近日以泪洗面,皆因董贼祸乱朝纲?"说着,他突然跪地,"汉室存亡,全系温侯一身!"

吕布猛地扶起王允,眼中闪过一丝慌乱:"司徒这是何意?布虽为董卓义子,但......"他握紧酒杯,想起董卓近日的猜忌与辱骂,心中恨意渐起。王允见状,从袖中取出一卷密信:"温侯请看,这是朝中二十三位大臣的联名血书,愿奉温侯为主,共诛董贼!"

吕布展开血书,看着上面斑斑血迹,呼吸不禁急促起来。王允趁机道:"董贼暴虐,天下共愤。若温侯能行此天下,必名垂青史!"吕布将酒杯重重一放:"好!布愿与诸君共诛此贼!但需从长计议,董卓身边守卫森严......"

经过半月谋划,一个周密的计划悄然成型。初平三年西月,汉献帝以"病愈"为由,宣董卓入朝议事。当日清晨,长安城门大开,董卓乘坐的金辇在铁甲军的护卫下缓缓驶入。吕布紧握方天画戟,寸步不离地跟在车驾旁,目光不时扫过埋伏在暗处的死士。

当董卓的车辇行至北掖门时,李肃突然率众杀出。董卓大惊失色,高呼:"吾儿奉先何在!"吕布却冷笑一声,方天画戟首指义父咽喉:"老贼!奉诏讨贼!"寒光闪过,董卓的头颅滚落尘埃。

长安城百姓听闻董卓伏诛,纷纷涌上街头欢呼。王允站在未央宫前,望着重新升起的汉家旌旗,老泪纵横:"陛下,臣不负先帝重托!"然而,尚未等他宣布还政于刘协,一场更大的危机己悄然逼近——董卓旧部李傕、郭汜听闻消息,正率领十万西凉军杀奔长安。

临淄城中,刘承接到密报时,正在校场练兵。他展开书信,神色凝重:"董卓己死,但长安恐将再次陷入战乱。"陈宫望着舆图,眉头紧锁:"李傕、郭汜皆是豺狼之辈,若让他们掌控长安,天子危矣!"刘承握紧拳头:"传令下去,密切关注长安动向。另外,加快屯田练兵进度,齐国随时准备出兵勤王!"

许昌城内,曹操得知消息后,抚掌大笑:"董贼一死,天下格局必将大变!"他转头对郭嘉:"奉孝,即刻筹备粮草,我们也要做好迎接天子的准备。"而在冀州,袁绍听闻董卓伏诛,却将密报狠狠摔在地上:"可惜不是死在我军手中!传令审配,密切监视曹操和刘承的动向!"

长安的夜色再次笼罩大地,未央宫的灯火在风中摇曳。汉献帝刘协望着重新回到自己手中的传国玉玺(众人尚不知真玉玺在刘承处)复制品,心中却无半分喜悦。他知道,董卓虽死,但这乱世的纷争,才刚刚开始。而王允等人谋划的这场惊天政变,不过是更大风暴来临前的一声惊雷。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