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苟在幕后下黑手
四合院:苟在幕后下黑手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四合院:苟在幕后下黑手 > 第28章 清风行动开始

第28章 清风行动开始

加入书架
书名:
四合院:苟在幕后下黑手
作者:
爱吃炒饭的秋刀鱼
本章字数:
6788
更新时间:
2025-05-29

孙浩的案子,如同一声惊雷,先是在区里炸开,随即以惊人的速度传遍了各个层面,电话线几乎被打爆,急促的脚步声在各级办公楼里回响。不到半天,这份卷宗便摆在了市领导们的案头,每个人看完都觉得心头沉甸甸的。这绝非寻常的邻里口角,其背后是基层权力的扭曲,是人情关系编织的腐败之网,更是“微小权力”狐假虎威、鱼肉百姓的丑恶现实!一个无辜少年险些在寒夜中被夺去生命,这事实本身,就是对新生共和国法治与公德底线的公然践踏!

北京市委大院的小会议室灯火通明,一场紧急会议连夜召开。市委书记、市长、公安局长,连同各区的一把手,都赶到了。平日里能容纳几十人的会议室此刻挤得满满当当,烟味、汗味混杂着暖气不足的微凉,空气几乎凝滞。有人频频看表,有人低头猛抽烟,茶杯里的茶叶梗子泡得发白,也没人顾得上续水。气氛,比窗外呼啸的寒风还要让人觉得发紧。

“同志们,孙浩的案子,性质极其恶劣!”市委书记一开口,声音不高,但整个会议室瞬间安静下来,只剩下他略带沙哑的嗓音。他重重地吸了口烟,又将烟摁熄在烟灰缸里。“这起案件,给我们基层管理敲了警钟!一些街道,一些大院,那些所谓的管事大爷、胡同主任,手里那点权力,本是为人民服务的,现在却成了他们作威作福、欺压良善、甚至中饱私囊的工具!这股歪风邪气,若不立即刹住,连根拔起,我们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形象何存?我们社会主义的根基何在!”

市委书记话音刚落,市长便接过了话头,语气同样压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孙浩这孩子差点出事,就是因为那些所谓的‘大爷’平日里横行惯了,觉得没人敢管。这些‘土皇帝’的存在,一天不除,民心一天不安。我们不能让‘为人民服务’变成一句空话,更不能让这些害群之马,玷污了我们首都的形象!”

“没错!”公安局长是个急性子,一拍桌子,桌上的搪瓷茶杯盖子都震得“咣当”一声。“我提议,以孙浩案件为突破口,立刻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一场声势浩大的**‘清风行动’**!必须下猛药,用重典,深入到每一个街道,每一个社区,全面发动群众,把那些平日里打着‘为民服务’的幌子,实则横行霸道、欺压百姓的‘土皇帝’,有一个算一个,全都给揪出来!绝不手软!”

市委书记听罢,紧锁的眉头略微舒展了些,重重一点头:“清风行动,好!这个名字好,就是要荡涤污浊,还首都一片清朗的天空!就这么定了!”

会议节奏极快,迅速敲定了详尽的行动方案:

其一,全面动员,深入宣传:利用广播、报纸、黑板报,乃至临时搭建的宣传栏和流动宣传车,务必将“清风行动”的精神传遍大街小巷,深入人心,鼓励广大群众放下顾虑,积极举报,提供线索。标语要贴到每一栋楼,口号要喊进每一个院。宣传科连夜就要拿出稿子,天亮就得见报,广播里也得有声音。

其二,广开言路,保障举报:在各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居委会设立举报箱,箱子要结实,上锁,钥匙专人保管。开通24小时举报热线,电话铃声就是命令。实名匿名,一律欢迎,严格保密,解除举报人的后顾之忧,确保群众敢怒亦敢言。谁敢泄露举报人信息,严惩不贷!

其三,多方联动,彻查严办:即刻成立由公安、检察院、街道办、纪委等部门精干力量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市局抽调最有经验的老预审员带队。对所有举报线索,无论大小,一查到底,绝不姑息任何一个“害群之马”。限期办结,每天报进度。

其西,严惩不贷,公开曝光:对查证属实的案件,特别是那些情节恶劣、民愤极大的,必须依法从严从重处理。要选取典型案例,点名道姓,通过报纸、广播公开曝光,以儆效尤,形成强大震慑。让那些还抱有幻想的人,彻底死了心!

市委一声令下,整座北京城迅速动了起来。公安局的警灯彻夜闪烁,警笛声时不时划破夜空。各街道办事处灯火通明,工作人员进进出出,脚步匆匆。就连各单位的保卫科也接到了协助排查的指令,纷纷组织人手摸排情况。一夜之间,原本熟悉的街巷多了许多新内容。“坚决拥护‘清风行动’!”“打倒‘土皇帝’,还我安宁!”“检举揭发,人人有责!”这些红底白字的标语,用墨汁写在粗纸上,用浆糊刷在墙上、电线杆上,甚至挂在了树杈间,几乎覆盖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透着一股新鲜的墨汁味儿。各大报纸连夜加印,油墨香飘散在凌晨的街道,头版头条便是关于“清风行动”的详细报道和措辞严厉的评论员文章,呼吁市民群众积极投身这场正义之战。

那些平日里背着手、挺着肚,说话拿腔拿调的管事大爷们,最初听到风声,大多没当回事。有的在小酒馆里喝得面红耳赤,拍着胸脯吹嘘:“怕个球!上面刮阵风,下面下点毛毛雨,糊弄事儿罢了!我上面有人!”还有的聚在院子里晒太阳,嗑着瓜子,阴阳怪气地议论:“清风?我看是抽风!这年头,谁还没点关系?查来查去,还不是自己人查自己人,走个过场。”更有甚者,还琢磨着,正好趁这个机会,敲打敲打院里那几个平日里敢怒不敢言、眼神不对的住户,让他们知道知道谁才是院里的天。有个姓赵的“大爷”甚至对着一个平时总躲着他的小媳妇说:“哎,听说要清风啊,你可得好好表现,别乱说话,不然啊,这风可就吹歪了!”

然而,他们的“好日子”并没能撑过一天。

行动开始的第二天一早,几个便衣就进了某某大院,首接把前一天还在酒馆吹牛的张大爷从被窝里薅了出来,连棉袄都没穿利索。这消息长了翅膀似的,半天不到就传遍了各个大院。紧接着,晚报加印版出来了,头条旁边的小豆腐块,刊登了市局对几起“微小权力”腐败案件的初步调查通报。虽然隐去了具体姓名,只说是“某街道王某某”、“某大院李某”,但那描述之详细,什么“长期侵占公共过道堆放私人物品,并向过往邻居收取‘过路费’”,什么“利用职务之便,克扣孤寡老人救济粮”,对应大院的人们一对号,心里门儿清。这下,那些原先还抱着侥幸心理、互相打气说“没事儿”的“大爷”们,手里的报纸都拿不稳了,只觉得后脖颈子一阵阵发凉,彻底傻眼了。昨天还说“谁还没点关系”的李大爷,此刻脸都白了,他管的那个院儿,有个老太太的救济粮,他确实动过心思。

更让这些“大爷”们坐立不安的是,那些曾被他们呼来喝去、任意欺压的普通群众,以往见了他们都低着头绕道走,现在看他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带着点审视,带着点说不清道不明的劲儿。

各个街道办事处和派出所门口新设的举报箱,很快就有人往里塞东西了。举报热线的电话铃声也此起彼伏。没过多久,举报点门口,竟自发排起了长队。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揣着一封封用小学生作业本纸写的举报信,字迹歪歪扭扭,却把事情说得清清楚楚,举报某大爷如何霸占他家窗台下的空地养鸡,臭气熏天。有红着眼圈的中年妇女,声音发颤,却一字一句地控诉着某个“大爷”如何以帮她孩子解决工作为名,常年累月索要“好处费”,钱没少给,事儿却没影。甚至还有几个半大孩子,被大人鼓励着,也壮着胆子跑来,揭发某某“大爷”把院里给大家乘凉的大槐树底下最好的位置圈起来自己摆茶摊,还把孩子们踢跑的皮球偷偷藏起来不给。一个小男孩涨红了脸:“他还拿我们弹弓打鸟呢!”旁边的大人听了,哭笑不得,却也把这条记下了——这也是仗势欺人不是?

短短三天,这场席卷全城的风暴,便取得了肉眼可见的成果。举报电话被打爆,接线员嗓子都哑了;举报箱每天都要清空好几次,信件堆得像小山。随着一个个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大院”被挂牌整治,一个个平日里耀武扬威、谁都不放在眼里的“害群之马”被联合调查组的人客客气气地“情”上了吉普车,首都的社会治安状况和一度紧张的邻里关系,都奇迹般地开始好转。那些曾经因为一点小事就能吵翻天、甚至动手的大院,如今安静了不少,见面也能点个头了。孩子们在院子里玩耍的笑声也多了起来,不用再担心被哪个“大爷”无端呵斥。

而在这场行动中,最令百姓拍手称快、私下里议论起来眉飞色舞的,无疑便是对那些平日里手握芝麻大的权力,却把鸡毛当令箭,作威作福、欺压良善的管事大爷们的雷霆清算。看着往日不可一世、走道都恨不得横着走的“大爷”们,一个个耷拉着脑袋,灰头土脸地被带走,有的甚至还想挣扎一下,被办案人员轻轻一按肩膀就老实了。一些曾受过气的居民,实在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偷偷买了挂小鞭炮,趁着夜深人静在自家窗台下“噼啪”放两声,声音不大,但那份喜悦却迅速在邻里间传递开来。第二天见面,大家交换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嘴角都带着笑。整个城市都弥漫着一种久违的、舒畅的气氛,连空气都好像真的清新了不少。有人开玩笑说:“这‘清风’啊,还真把乌烟瘴气给吹跑了!”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