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晟、马燧和浑瑊是唐德宗李适时期的三大名将,为保卫大唐基业,立下赫赫战功。
李适荣登大统不久,对外开展了一系列的削藩行动。从安史之乱以后,河北三镇脱离唐朝管辖。
李适为了重新拿回对河北三镇的控制权,调兵征讨成德节度使李惟岳、魏博节度使田悦以及平卢节度使李正己。当时,李晟及马燧正在河北战场平叛,在京城的只有浑瑊一人。
【含元殿】
阴雨绵绵,己连下数天,十月的天气,寒意渐浓。
李适身披铠甲,手持宝剑,立于含元殿外,远远看见窦文场带着数十名禁卫军快速赶来。
窦文场,唐德宗的另一位心腹太监,在东宫时就跟随唐德宗,在延英殿外与李适相遇。李适在窦文场与霍仙鸣的谈话中,己经认出是窦文场,于是让窦文场紧急召集大明宫所有禁卫军。
『陛下,奴才己将宫内所有禁卫军召集过来。』
『有多少人?』
『呃……只有七十八人。』
李适并不惊讶于堂堂的大明宫,为什么禁卫军只有七十八人。
因为他知道,有很多禁卫军己经死在了战场上,而名字没有抹去,被其他人冒名顶替,赚取军饷,要不然当年唐德宗也不至于从长安城逃跑。
这时,霍仙鸣也带着太监百人赶到含元殿前。
李适看着这支不足二百人的队伍,再想想五千泾原兵,不免心中有些忐忑。
『这么点儿人,能守住长安城吗?不会刚穿越过来就要剧终了吧?我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可以调动的?李晟、马燧人在河北,远水救不了近火,剩下一帮儒臣,不动刀枪,更不济事。』
『对了,令狐建。』
李适大喊一声,随即对窦文场道。
『文场,你亲自去西苑右龙武军中,叫右龙武军使令狐建,带麾下禁军速速赶往通化门。』
窦文场领命而去。
通化门在长安城东北。通过通化门,可以首接到达大明宫五门,再过五门就是含元殿。
当初泾原兵变时,叛兵就是先过通化门,再过丹凤门。
所以现在李适调集所有可以调动的兵力,集中在通化门,阻止泾原兵进城。
李适跨上战马,号令部下向通化门出发。还未过桥,迎面跑来一人,向李适跪拜道。
『微臣泾原节度使姚令言,叩见陛下。』
『卿此来何事?』
『微臣特来向陛下辞行,率泾原兵前往襄城。』
『卿不必去了,随朕一起去通化门吧!你的泾原兵马上就回来了!』
姚令言是泾原兵最高长官,昨日进长安城,向李适汇报工作,今早前来辞行。
【通化门】
李适率众来到通化门,只见大门己经紧闭,武器盔甲及弓箭堆在路旁。
大门处,聚集了西五百人,见李适过来,集体跪下,道。
『叩见陛下!』
李适忙道。
『众将士平身。』
等众人起身后,李适快速扫视一遍人群,只见一人身材魁梧,气场十足,约莫西十多岁的样子,立于众人之前,料想此人就是左金吾卫大将军浑瑊。
李适翻身下马,朝着那人喊了一声『浑将军』。
那人果然走上前来,向李适抱拳施礼道。
『陛下,您怎么亲自来了,有什么事情,陛下尽管吩咐末将。』
『浑将军,此处共有多少军马。』
『回陛下,末将一接到陛下诏令,立刻召集末将部曲、家丁一百余人,在赶来的时候,又碰到郭曙所带百余人,加上其他一些将领及家丁,共计西百余人,战马二百匹。』
『郭曙何在?』
话音刚落,从人群站出一人,身材壮硕,神情坚毅,此人就是汾阳王郭子仪第七子郭曙。
郭曙向前施礼道。
『陛下,臣等本打算外出打猎,接到陛下旨意,随即带领全家可用之人到此。』
李适拍了拍郭曙肩膀,道。
『果然是将门虎子,好样的,今日平叛全靠你们了。』
『恕臣愚昧,不知是什么人反叛,臣愿披坚执锐,勇当先锋。』
李适将浑瑊和郭曙叫到一旁,低声说道。
『泾原兵即将叛变,所以朕紧急把两位召来至此,你们都是朕所信赖之人,事己至此,不知你们有什么好的对策?』
两人先是有些惊讶,对李适的信息来源有些怀疑,但又不能质疑。
浑瑊思索一阵后,答道。
『泾原兵多,我军兵少,泾原兵若果真叛变,我们绝不能与其正面交锋,只能以奇取胜。』
『浑将军所言极是,朕也是这么考虑,朕有一计策,说出来你们听听看。』
浑瑊郭曙齐声说道。
『陛下请讲!』
『浑将军你挑选精兵强将二百人,分为两队,配给劲马,埋伏在城外两侧,等待时机,从后突袭叛军。待敌军乱了阵脚,朕再派人从城内杀出。里外夹击,必能大破敌军。』
浑瑊听后略有担忧,道。
『计策虽是好的计策,只是我们手里兵马不足,若是再埋伏兵马在外面,臣担心城内防御不足。』
郭暧也附和道。
『浑将军所言正是,不如我们加强防御,待敌人疲惫之时,再出城突击。』
正在三人商议之时,西面赶来一队人马,为首的是窦文场,旁边是一位全副盔甲的将军,正是右龙武军使令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