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聊完逃避赋税和免税群体后,随即又向下探讨隐瞒土地之事。
在租庸调法时,朝廷是按照人丁的数量,来收取赋税。男子一般在二十岁左右成丁,开始缴纳赋税。
为了避税,地主豪绅通过谎报年龄、私度为僧等手段来隐匿人丁数量。
在两税法时,则按照土地数量及等级收税。土地数量越多,田地等级越高,所要缴纳的赋税就会越多。
此时要想避税,就只有隐瞒土地数量,降低土地等级。因而,时常会有豪门大族勾结官吏,瞒报谎报的事情发生。
『赵爱卿,你担任户部侍郎也有一段时间了,对地方豪门大族隐匿土地的事情,应该也有所了解吧?』
赵赞欠身道。
『微臣是有所了解。他们为了避税,常常会勾结地方官吏。在土地登记时,故意少报假报,百亩田记成五十亩,上等田改为下等田,更有甚者,将百姓的下等田报成上等田,增加百姓赋税。极为可恨!』
李适叹了口气,道。
『所以说,现在登记的土地数量和土地等级,水分很大,与实际不相符。按这样的账目去征收,征收上来的赋税自然要大打折扣。地方为了交差,还会变相欺压百姓。』
赵赞深以为然,道。
『陛下说的没错,据微臣估计,现在所登记的土地数量和土地等级,其真实性可能只有一半。』
『啧啧……』
李适撇了下嘴,道。
『账目如此虚假,这还了得。如今当务之急,是要把这土地数量和土地等级好好清查一下,建档定册!』
赵赞抬头与李适对视一眼。透过李适的眼神,赵赞感受到了李适的毅然决然。
『陛下的意思是要重新丈量土地?』
李适语气坚定道。
『没错,朕是打算重新丈量土地,而且全国的土地都要进行丈量。等丈量完毕后,就按照此次的土地数目征收赋税。』
赵赞略感意外,没想到李适竟有这么大的决心。
全国丈量土地,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不但需要很多得力之人去实施,还会受到地方豪门大族的百般阻挠。
就拿宋朝来说,虽说一首都在进行土地丈量的工作,但最多也就是区域性丈量。终极两宋三百年,也没有完成全国性土地丈量。
由此可见,全国性土地丈量,是一个非常艰巨,且容易树立敌人的工作。
如果秉公执法,就会得罪地方豪门大族。如果与地方豪门大族串通一气,则又会得罪皇帝。
前有狼,后有虎,左右为难。
当然,这对赵赞来说,并不是什么选择题,因为他己经得罪了很多人。
他现在能做的,就是死死抱住李适这条大腿,做一个忠诚的保皇党。
『陛下所言极是。土地是两税法实施的根据,如果土地数量和土地等级都不准确,税收自然就会出现问题。微臣完全赞同陛下的想法。』
李适欣慰的点点头,随后又问陆贽道。
『陆爱卿呢?』
陆贽也附和道。
『陛下此举可谓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如果能丈量清楚全国土地,那后世之君就无需再担心赋税问题,照本宣科即可。』
『这么说,陆爱卿也同意喽?』
陆贽欠身道。
『此等利国利民之策,微臣当然赞同。』
李适大喜过望,笑道。
『既然两位爱卿都同意,那就这么决定了。明年开春,就向各道派遣丈量大使,负责各道的土地丈量工作。至于这个丈量大使的人员物色,不知二位有何好的建议?』
陆贽看向赵赞,道。
『赵大人主持户部多时,更加了解土地丈量的情况。丈量大使的人选,还是应该赵大人负责。』
赵大人推让道。
『陆大人乃是大唐的宰相,负责一切军政事务。物色丈量大使之事,还是应该陆大人掌管。』
我算哪门子的宰相啊?权力都快要被瓜分完了。
『还是应该赵大人来……』
『陆大人不必谦虚……』
李适一脸无语。
我不过是让你们提提建议,你们这就互相委任上了。
『好了,就依陆爱卿的意思。赵赞,你是户部侍郎,更了解各地土地情况。任命丈量大使的事情,就由你来负责吧。记住,一定要严格把关,选择得力之人,千万不要把事情办砸了。』
赵赞起身施礼道。
『微臣遵旨,决不辜负陛下所托!』
李适点点头,示意其坐下。
陆贽眼睛一转,建议道。
『陛下,丈量土地事务繁琐,任务艰巨,且又事关重大。如若诸道一并实施,难免会惹得人心惶惶。不如先在一地展开试点,积累经验,等到顺利实施后,可再推向其他地方,也不至于太过仓促。不知陛下以为如何?』
李适点了点头,道。
『陆大人,所言极是,但不知应该选哪个地方试点呢?』
赵赞不假思索,道。
『自然先以京畿地区做试点。京畿地区正好在陛下的眼皮底下,实施过程中,如果出现什么问题,陛下也好随时指导。』
陆贽则坚决反对道。
『不可选择京畿地区。京畿牵扯到的利益太多,关系极为复杂,实施中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微臣还是以为应该选择河南道作为试点。一来,河南道刚刚平定战火,百姓恰好可以返乡回家,安居乐业。二来,陛下亲自率军平定李希烈,在河南地区颇具威望,实施过程中,会更加顺当。』
说罢,一丝诡异的神情从陆贽脸上掠过,恰好被李适发觉。
陆贽主张进行土地丈量,却又坚决反对在京畿地区实施,这令李适有些摸不着头脑。
当然,对于在哪里试点,李适并没有执念,只要可以顺利实施就可以。
『好吧,就依陆爱卿的意思办吧。赵赞,抓紧挑选合适的官员,明年开春,前往河南丈量土地。』
『微臣遵旨。』
三人商讨极久,不知不觉,己经来到了午时。
李适让奉膳局准备午膳,摆设于殿内,并留陆贽、赵赞二人一同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