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振翅飞走后,狗蛋站在原地良久未动。他低头看着手中那张从《农书》中抽出的地图,眉头紧锁。阳光落在纸面上,隐约可见几处用朱砂勾勒的标记,祖田、水源、封印……这几个字像是钉子一样扎进他的心里。
“狗蛋,你还好吗?”母亲轻声问道,声音里带着担忧。
狗蛋回过神来,点了点头:“没事,娘,我们回家吧。”
一行人缓缓离开集市,身后是议论纷纷的村民和瘫坐在地的大伯。狗蛋没有再回头,他知道,这场风波暂时平息了,但大伯临走前那句“等吧……等到春三月结束”,依旧在他耳边回响。
回到家中,狗蛋将地图小心收好,藏在床底下的木盒里。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姐姐。他知道,有些事情,必须自己先弄清楚。
食摊的生意很快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经历了大伯的陷害风波后,村民们对狗蛋一家更加信任,甚至有几家原本只去县里买东西的人家,也特意绕路来买点心。狗蛋趁热打铁,推出了新的口味和搭配,销量节节攀升。
可就在生意蒸蒸日上的时候,狗蛋却开始感到力不从心。每天清晨天还没亮就得起床准备食材,中午在集市上忙碌到太阳西斜,晚上还要整理账目和进货单。父亲和母亲己经尽力帮忙,但人手终究有限。
一天傍晚,狗蛋送完最后一份点心,刚坐下来歇口气,就听见一个老妇人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哎哟,我家老头子腿脚不便,我这把年纪还得亲自跑一趟,能不能请你们送上门来?”
狗蛋抬头一看,是住在村尾的李婆婆。她拄着拐杖,脸上满是疲惫。
“当然可以。”狗蛋立刻起身,笑着说道,“以后您要是不方便出门,首接让人来喊一声就行。”
李婆婆连连点头:“好好好,那就麻烦你了。”
送走老人后,狗蛋望着门口发呆。他突然意识到,村里像李婆婆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年轻人忙于耕作,年迈的老人行动不便,还有些人家住在偏僻的地方,来回一趟集市太费劲。
“为什么不干脆送餐上门呢?”这个念头一冒出来,狗蛋的心跳都快了几分。
他立刻找来系统界面,调出“物流配送”模块。系统给出了一套基于古代乡村条件的简易配送模型:根据村落分布划分区域,设定固定路线,使用竹篮加棉布保温,由专人负责派送,按距离远近收取少量工钱。
狗蛋眼睛一亮,当即决定试一试。
第二天一早,他在食摊前挂了个牌子,上面写着:“本摊推出送餐服务,村内指定区域可送货上门,请详询店内人员。”
消息一传开,不少人驻足观望。
“真的假的?还能送上门?”
“我家离得远,以前想吃都得走半个时辰,这下方便了。”
但也有人怀疑:“送来的点心会不会凉了?”
狗蛋笑了笑,当场拿出几个装好的糯米糍,用竹筒裹上棉布,递给一位好奇的村民:“你带回去尝尝,看看是不是还热的。”
那人半信半疑地接过,走了几步又回来,惊喜地说:“还真热乎!”
围观人群顿时骚动起来,纷纷表示愿意尝试。
狗蛋趁势招募送餐员。他在村口贴了告示,说明工作内容和报酬,并承诺表现优异者可获得食摊股份。
起初没人敢应征,毕竟这在村里可是头一遭。姐姐见状,主动站出来示范了一遍送餐流程,亲自送到李婆婆家门口,回来时还带回了老人塞给她的一颗糖。
“我来试试!”第一个报名的是村里的王二虎,是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平时靠帮人挑水砍柴赚点零花钱。
紧接着又有几个年轻人加入,队伍慢慢壮大起来。
为了确保食物送达时不凉不坏,狗蛋又花了半天时间研究包装方法。他让母亲用厚实的棉布缝成包裹,将点心放进竹筒或陶罐中,再裹上两层棉布,外面系上绳子,既保温又防漏。
第一轮试送顺利完成后,狗蛋便正式开启了外卖业务。短短几天,订单量翻倍增长,连邻村的人都听闻了这个新奇的服务,特意派人来订货。
然而,正当一切看似顺利时,狗蛋心中始终惦记着那张神秘地图。
那天夜里,他悄悄取出地图,借着油灯的光仔细端详。纸上画的是一幅简略的地形图,标注着村子东边的祖田和北面的水源地,还有一个模糊的“封印”符号,似乎指向山脚下的一片密林。
“春三月,宜察粮之实虚。”乌鸦当日说的话再次浮现在脑海。
狗蛋沉思片刻,忽然想到一件事——这些年来,村子里的粮食产量一首不稳定,有时丰收,有时歉收,明明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却总有一些田地收成不佳。
难道……问题就出在这张地图上?
他决定抽空去祖田和水源地走一趟。
翌日清晨,狗蛋借口要去县城采购调料,骑上自家的老驴出了门。他沿着地图上的路线一路向东,穿过一片竹林,来到祖田边缘。
这里的土地看起来和其他地方没什么不同,可狗蛋蹲下身摸了摸泥土,却发现质地比别处更干硬,隐隐透出一丝异样的气味。
他皱起眉,正要继续观察,忽然听见远处传来一阵窸窣声。
狗蛋猛地转头,只见一只黑影从树丛中一闪而过。
是那只乌鸦。
它停在一棵枯枝上,歪着头,黑漆漆的眼睛盯着他。
“祖田之下,藏着什么?”狗蛋低声自语。
乌鸦忽然开口,声音沙哑:“谷藏于土,祸生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