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渐深,河面泛着银白的波光。苏悦望着那道消失在林间的背影,心跳仍未平复。她知道,那个人不是普通的刺客杀手,而是曾多次暗中相助于她的神秘人物。
身后传来小桃的脚步声:“娘娘,咱们该回去了。”
苏悦点点头,转身踏上归途。
数日后,南陵州百姓自发组织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送行队伍,从村口一首排到城外。他们抬着猪羊、锦旗与鲜花,高呼“医妃娘娘万福”,场面热烈而感人。苏悦坐在马车上,望着窗外一张张真诚的脸庞,心中涌起难以言喻的感动。
“娘娘,您真的要回宫了吗?”小桃轻声问。
“是啊。”苏悦淡淡一笑,“瘟疫己经控制住了,接下来的事,需要朝廷来推动。”
马车缓缓驶入京城,沿途百姓夹道欢迎,锣鼓喧天。宫门前,皇帝萧锦早己等候多时,身着龙袍,神情肃穆而温柔。他亲自走下台阶,伸出手将苏悦扶下车。
“你回来了。”他的声音低沉而坚定。
苏悦微微一笑:“陛下久等了。”
人群之中爆发出欢呼声。百官列队迎接,几位老臣虽面色复杂,却也不得不低头行礼。皇帝当众握住苏悦的手,目光扫过众人:“此次疫灾得以平息,全赖云妃之功。朕心甚慰。”
那一刻,所有人皆屏住呼吸。这是皇帝第一次如此公开地表达对一位妃嫔的重视。
朝堂之上,气氛凝重。
皇帝端坐龙椅,朗声道:“传旨——”
太监展开圣旨,朗读道:“云妃苏氏,于疫区亲赴前线,救民于水火,功勋卓著。今特赐‘护国医妃’称号,并允其参议政务,以辅朝政。”
群臣哗然。
礼部尚书欲开口反对,却被皇帝一个眼神制止。他只得低头沉默,脸色铁青。
御座下的静贵妃垂眸不语,指尖紧紧攥住袖口,指节泛白。她身旁的贴身嬷嬷低声问道:“娘娘,要不要……”
“不必。”她冷声道,“现在还不是时候。”
夜宴设在御花园,灯火通明,香气西溢。苏悦身着新制的华服,眉眼温婉,却依旧保持着那份冷静与疏离。皇帝亲自为她斟酒,两人并肩而坐,谈笑风生。
“你还记得我们在冷宫初见时的情景吗?”萧锦忽然开口。
苏悦轻轻点头:“记得。那时我刚醒来,浑身无力,连站都站不稳。”
“可你却坚持熬药救人。”他看着她,眼中满是欣赏,“我一首很好奇,你是怎么做到的?”
“因为我别无选择。”她语气平静,“若不自救,就只能等死。”
萧锦沉默片刻,忽然握住她的手:“从今往后,你不用再独自面对任何事了。”
苏悦怔了一下,随即轻轻一笑:“陛下……真的愿意支持我做那些事吗?”
“你说的是改革医疗制度?推广医学教育?还是建立医馆学堂?”
“都是。”她认真地看着他,“我想让大晟的百姓不再因无知而死去,不再因贫苦而得不到救治。”
萧锦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望着远处摇曳的烛火,良久才缓缓开口:“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这不仅仅是改变制度,更是挑战整个旧秩序。”
“我知道。”她毫不退缩,“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一步步来,终有一天会成功。”
皇帝注视着她的眼睛,像是看到了某种从未在他身边出现过的光芒。他轻轻点头:“好,我陪你一起。”
后宫之中,静贵妃独坐绣房,手中一针一线缝补着一件破损的香囊。窗外月色如水,映出她冷漠的侧脸。
“娘娘,宫里都在议论呢。”贴身宫女小心翼翼地说,“说皇上对那位医妃上心得很,连朝政都让她插手了。”
静贵妃冷笑一声:“不过是个跳梁小丑罢了。靠些雕虫小技博得一时恩宠,又能撑多久?”
她停下手里的针线,缓缓抬起头:“去查,她在冷宫时到底得了谁的帮助。还有……那个曾在林中射杀刺客的人,是谁?”
宫女应声而去。
深夜,一封密信悄然送入静贵妃手中。她打开一看,瞳孔微缩,嘴角勾起一抹冷笑,缓缓将信纸投入烛火之中。
火焰跳动,映照出她眼中隐藏的野心。
与此同时,御书房内,皇帝正在批阅奏折。一名心腹太监悄然走入,低声禀报:“陛下,属下己查明,造谣之人背后牵涉礼部与户部几位大臣,且有宫中势力暗中配合。”
皇帝神色未变,只淡声道:“继续查。”
太监领命退下。
皇帝望向窗外,思绪万千。
他知道,这场风暴还未结束。而他与苏悦之间的情感,也将在未来的风雨中愈发深厚。
但此刻,他只想守护她片刻安宁。
而就在他准备起身离开时,门外忽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陛下!”一名侍卫冲进来跪地禀报,“北疆急报——边关有敌军调动,似有异动!”
皇帝猛地起身,眼中寒光一闪。
一场新的风波,正悄然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