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昭将周老爷子的信重新折好,缓缓放进袖中。窗外夜风轻拂,檐角铜铃微响,仿佛在提醒他什么。
“小心你身边的人。”
这句话在他脑海中反复回荡,如同一柄悬于头顶的利剑,迟迟未落。
他起身推开窗,夜色沉沉,远处灯火零星。林婉儿己经回房休息,林远仍在书房外整理账册,笔尖沙沙作响。一切都看似平静,却让他心中隐隐不安。
翌日清晨,林昭召集了几位曾在文人雅集中相识的寒门学子,在城南一处僻静茶馆相会。
几人围坐,茶香袅袅,话题很快转到了科举之上。
“我去年乡试,文章被主考大人赞为‘清河奇才’,可最终仍是名落孙山。”一位姓陈的学子苦笑道,“后来才知道,那主考大人的侄子也参加了考试,结果比我差了一截,却进了前十。”
另一人点头附和:“我也听说,士族子弟不仅有家学渊源,还能提前拜入考官门下,甚至有人专门替他们润笔改卷。”
林昭静静听着,等众人情绪高涨时,才缓缓开口:“诸位,若我说,我们可以让寒门子弟也有机会真正凭本事出头呢?”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
“你是说……改革科举?”有人迟疑地问。
“正是。”林昭目光坚定,“我们不能总等着别人施舍公平。既然科举是通往仕途的唯一正道,那我们就从这里入手。”
他取出随身携带的一份草稿,铺展开来。
“我的初步构想是:设立寒门专项试场,由地方官员与德高望重的寒门士人共同监考;同时,在策问之外,增设实务考核,考察治国理政、农桑水利等实际能力。”
众人围上前细看,议论纷纷。
“这会不会太过激进?”有人担忧道,“士族必然激烈反对。”
“所以我们要分阶段推进。”林昭解释道,“第一步,先在清河州试行,以小范围试点的方式积累经验。第二步,借助沈老先生等人脉,向更高层递上改革建议书。第三步,若能获得朝廷支持,便可逐步推广至全州乃至全国。”
“但如何确保不被士族渗透?”又一人提出关键问题。
“这就需要监督机制。”林昭早有准备,“每一届寒门试场,必须有三名以上非本地出身的寒门士人担任考官,并引入公开评卷制度,所有试卷编号匿名,杜绝舞弊。”
茶馆内一时陷入沉默,众人神色各异,有的激动,有的犹豫,还有的满脸震惊。
“林兄,”那位姓陈的学子忽然开口,“你有没有想过,这件事一旦做起来,恐怕不只是得罪几个士族那么简单。”
林昭点头:“我知道。但这世上,总得有人去做。”
几人对视一眼,终于有人站了出来:“我愿意加入。”
接着,又有两人陆续表态。
“我也可以帮忙联络其他寒门学子。”
“我可以负责起草正式的改革倡议书。”
林昭看着眼前这些人,心中涌起一股热流。他知道,这只是个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头。
然而,就在他们讨论得最热烈的时候,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林婉儿推门而入,脸色有些发白。
“阿弟,一封信。”
她将一封泛黄的信纸递给林昭。
林昭接过,拆开一看,眉头瞬间紧锁。
信上没有署名,只有一句话:
**“风起云涌,慎防背后。”**
屋内气氛骤然凝滞。
林昭缓缓合上信纸,抬头看向众人:“看来,我们的事,己经被人注意到了。”
他顿了顿,语气低沉:“从现在起,大家行事务必谨慎。尤其是那些己经在乡试中崭露头角的兄弟,更要提防暗箭。”
众人神情肃然,纷纷点头。
“林兄,那你打算怎么办?”那位最先表态的学子问道。
林昭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的天际线,仿佛看到了更遥远的未来。
“我会继续推动改革。”他缓缓说道,“但在此之前——我要先找出,谁是我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