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色渐亮,村子里愈发忙碌了起来。
老支书站在村头,扯着嗓子喊:“大伙都麻溜点,今天可是排练的关键日子,不能出岔子。”
姜晓圈和姜晓妍简单吃了两口玉米饼,就又投入到准备工作中。
姜晓圈一边帮着王大爷往板车上重新码放山楂,一边说道:“大爷,一会儿排练的时候,您可得把这板车赶得稳稳当当的,让记者们拍出咱村山楂的精气神儿。”
王大爷拍了拍胸脯:“放心吧,晓圈,我赶了几十年车,这点事儿还办不好?倒是你,一会儿带着记者介绍的时候,可得多说点咱山楂的好处。”
姜晓妍抱着一摞宣传册走过来:“王大爷,您就瞧好吧,晓圈对咱山楂文化那是了如指掌,晓圈,这宣传册一会儿给记者们看看,提提意见。”
姜晓圈接过宣传册翻了翻,皱了皱眉:“这里面有些字写得太生僻了,乡亲们怕是看不懂,咱得改改,让宣传册能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这时,柳梦蝶跑过来:“晓圈,晓妍,县剧团的同志说道具还缺些山楂枝,你们快去后山折些来。”
两人应了一声,赶忙往后山跑去。
一路上,姜晓妍有些担忧地说:“晓圈,你说咱们这么折腾,这山楂文化节真能办好吗?”
“万一到时候没人来咋办?”
姜晓圈握住她的手,坚定地说:“肯定能办好,你想啊,咱们村的山楂这么好,还有这么多有趣的文化体验项目,再加上县电视台帮忙宣传,怎么会没人来呢?你就别瞎担心了。”
到了后山,两人迅速折了些山楂枝。
姜晓圈看着漫山的山楂树,感慨道:“这些山楂树可都是咱村的宝贝,这次文化节要是办好了,乡亲们的日子肯定能越来越好。”
回到村里,县剧团的排练己经开始。
那位抱着琵琶的演员正坐在树下调试琴弦,姜晓圈走过去问:“同志,您这琵琶声真好听,这次准备给我们表演啥节目呀?”
演员笑着说:“我们准备了几个经典的曲目,像《十面埋伏》,还有结合你们山楂文化改编的曲子,保证让大伙大饱耳福。”
姜晓妍在一旁好奇地问:“结合山楂文化改编?那会是什么样的曲子呀?”
演员解释道:“曲子里会融入山楂丰收时的欢快节奏,还有你们在山楂树下劳作的场景,用琵琶弹奏出来,应该会很有特色。”
这边正说着,那边传来一阵争吵声。
姜晓圈和姜晓妍赶忙跑过去,只见二柱子和剧团的一位道具师傅争得面红耳赤。
二柱子着急地比划着:“这道具枪咋能这么拿呢?咱在山里打猎的时候,都是这样扛着,才有那股子威风劲儿。”
道具师傅也不甘示弱:“这是舞台表演,得讲究美观和协调性,不能按你打猎的法子来。”
姜晓圈赶忙上前劝架:“两位别吵了,咱都是为了把节目演好,要不这样,咱结合一下,既保留舞台的美观,又体现咱山里人的精气神儿。”
两人听了,觉得有道理,便不再争吵,一起商量起道具的使用方法。
中午时分,李婶和妇女们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来到排练场。
李婶喊道:“同志们,忙活一上午了,快来吃饭,尝尝俺们自己种的菜,还有刚做的山楂炖肉。”
大伙围坐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交流着排练的情况。
一位剧团的女演员吃了一口山楂炖肉,赞不绝口:“李婶,您这手艺太棒了,这山楂炖肉酸甜可口,我还是第一次吃呢。”
李婶笑得合不拢嘴:“这都是咱村里的家常做法,你们要是喜欢,等文化节的时候,让大伙都尝尝。”
姜晓妍趁机问道:“姐,你们觉得咱们村准备的山楂文化体验项目咋样?给我们提点意见。”
女演员想了想说道:“我觉得挺有意思的,像那个亲手制作山楂糕,还有在山楂树下许愿,都很有特色。”
“不过,可以再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山楂文化。”
姜晓圈听了,连连点头:“姐,您说得太对了,我们回去就商量着改进。”
下午,继续排练。
姜晓圈和姜晓妍带着记者,按照正式文化节的流程,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拍摄。
在山楂糕制作体验区,记者看着妇女们熟练地制作山楂糕,问道:“这个体验项目到时候会有多少乡亲们来指导游客呀?”
姜晓妍回答:“我们安排了十多位手艺好的婶子,保证能让游客们学会制作美味的山楂糕。”
记者又问:“那制作好的山楂糕,游客可以带走吗?”
姜晓圈笑着说:“当然可以,这也是我们推广咱村山楂文化的一种方式嘛。”
在许愿墙前,记者看到树上挂满了写着美好愿望的红布条,好奇地问:“这些愿望都是谁写的呀?”
姜晓妍说:“大部分是村里的乡亲们写的,也有一些是过往的路人留下的,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许愿墙,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咱村的文化氛围。”
排练一首持续到傍晚。
老支书把大伙召集到一起,说道:“今天大伙都辛苦了,排练总体上很顺利,但还有些小问题,咱们晚上再合计合计。”
“争取在正式文化节的时候,给全县人民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大伙都纷纷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