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隆十年的春风带着格物院新栽的梧桐絮飘进枢密院值房。周琰放下手中的《基础力学讲义》,揉了揉发酸的眼睛。这本耗时半年编撰的教材,此刻正摊开在流体力学章节,页边写满了修改意见——来自七位不同领域的学者。
"王爷,江南来信。"夜枭统领轻轻推开门,手中信笺散发着松烟墨的气息,"是理工学院苏州分院的首批学生论文。"
周琰展开信笺,里面是十篇字迹各异的论文摘要。从水车改良到纺织机齿轮优化,虽然理论深度有限,但每个构想都透着实地考察的扎实。最令他欣慰的是批阅意见——没有∞形符号,只有导师们用朱笔写下的"验算不足""建议补充实验数据"等切实指导。
"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周琰将信笺收入特制的铅盒。自从东海归来,所有重要文件都用这种能隔绝∞形信号的方式保存,"通知崔尚书,下月追加教育拨款。"
窗外突然传来整齐的口号声。周琰推开窗棂,看到理工学院操场上一队学生正在操作新式测量仪。这种完全由大胤工匠打造的仪器,虽然精度不如"梦授"时期的产品,但学生们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彰显着真正的理解过程。
"报——"传令兵匆匆跑来,"陇西急件!"
羊皮信笺上的消息令人振奋:在骊山事件后废弃的永昌铁坊,由当地工匠自主重建完成。新投产的高炉虽然体积较小,但热效率提升了三成。随信附上的设计图显示,他们创新性地采用了双层炉膛结构——这正是周琰曾在讲义中提到的理论构想。
"这才是真正的技术进步。"周琰轻叩图纸。没有∞形器物加持,没有"梦授"捷径,有的是工匠们夜以继日的试验与改进。
午后,周琰来到皇城西南角的"文明档案馆"。这座新落成的建筑通体用铅板内衬,所有门窗都装有铜网屏蔽。守卫是精心挑选的文盲老兵,确保不会受∞形信息影响。
"王爷,甲字库有新发现。"馆长是位白发苍苍的老翰林,递上副蚕丝手套,"在整理先帝遗物时找到的。"
木匣中的手稿让周琰呼吸一滞。这是先帝晚年的研究笔记,详细记录了∞形器物的运作原理。但最惊人的是末页结论:"朕渐明此物如鸠酒,甘之则亡。大胤当自立根基,不可假借外力。"
"先帝晚年...竟改变了想法?"周琰翻到扉页,发现有个被墨迹遮盖的日期。对着阳光细看,隐约是"丙申年冬"——正是先帝驾崩前三个月。
"王爷,还有这个。"老馆长捧出个青铜匣子,"和手稿一起发现的。"
匣中是十二枚玉简,每枚都刻着不同的学科名称。当周琰触碰"农学"简时,玉面浮现出精细的耕作图——没有任何∞形符号,纯粹是传统农书的知识汇编。这显然是先帝准备的"纯净"知识库,用于对抗高等文明的干预。
离开档案馆时,暮色己笼罩皇城。周琰特意绕道理工学院,透过新安装的玻璃窗,看到烛光下学生们争论热力学原理的身影。没有瞬间顿悟,没有神启天授,有的只是唇枪舌剑的思想碰撞——这才是文明传承的真正模样。
养心殿里的皇帝正在批阅《专利法》修订案。与半年前相比,少年天子眼中的蓝光己完全消失,连眉心的∞形红痕也淡得几乎看不见。案头摆放的不再是水晶球,而是理工学院进献的地球仪。
"爱卿来得正好。"皇帝推过一叠奏折,"看看礼部的新学制方案。"
周琰仔细阅读,眉头渐渐舒展。方案彻底废除了凭"梦授"成果首接授官的旧例,改为严格的阶梯式考核。最令人欣慰的是新增条款:"凡技术创新,须详述原理及验证过程,方予专利。"
"复古会那边..."
"树倒猢狲散。"皇帝冷笑一声,"陆明远死后,各大世家忙着撇清关系。"说着拉开抽屉,里面是几十份"悔过书","连最顽固的太原王氏都捐资兴建学堂了。"
但周琰注意到皇帝手腕上新增的伤痕——那是移除∞形植入体留下的。据太医密报,手术时取出的晶体结构复杂得超乎想象,差点要了少年天子的命。
"陛下,骊山地宫..."
"己派工兵封堵主要入口。"皇帝指向墙上的工程图,"用的是鲁姑娘研发的混凝土,掺了碎铅粒。"
正说着,殿外突然传来骚动。夜枭统领未经通报就闯了进来,手中捧着个古怪的装置:"陛下!西郊农户挖井时发现的!"
这是个青铜制成的∞形结构,但中央镶嵌的不是晶体,而是块普通的磁石。当周琰触碰时,装置突然分解重组,变成个标准的指南针——没有任何知识灌输,纯粹是物理原理的演示。
"自主变异体?"皇帝警惕地后退半步。
周琰却露出微笑:"不,这是好消息。说明高等文明的干预在减弱,系统开始遵循我们的物理规则。"他轻轻拨动指针,"就像这个指南针,终于回归了地磁指引。"
次日枢密院会议上,边防军报带来了更多积极变化:漠北蛮族内部爆发了"新旧之争",反对∞形技术的少壮派占据了上风;西南土司主动交出了珍藏的∞形石碑;甚至琉球王室都派使者请求"去神器化"的技术指导。
"王爷,这个您一定感兴趣。"崔衍老将军献上个木盒,"漠北商队带来的。"
盒中是块粗糙的铁锭,表面布满气孔。但周琰一眼就认出,这是用原始高炉炼出的第一批自铸钢铁。更珍贵的是附带的冶炼记录——详细记载了七次失败过程和最终成功的温度控制方法。
"这才配叫技术交流。"周琰命人将铁锭送往理工学院展览,"比∞形器物的空间知识强万倍。"
春雨绵绵的午后,周琰在王府书房审阅各地学堂的筹建方案。当他翻到幽州章节时,一幅插图引起注意:当地农民自创的"联户耕作法",将零散土地集中轮作。这种在现代社会常见的模式,此刻却让周琰眼眶发热——没有外力推动,纯粹源于生活智慧的创新,才是文明最坚韧的根系。
"王爷!"鲁姑娘冒雨跑来,怀中护着个油纸包,"成了!完全自主的蒸汽机原型!"
展开的图纸上,每个零件都标注着材料来源和加工方法。虽然热效率只有8%,但备注栏里写满了改进思路——全部来自学生们的集体讨论。最醒目的是扉页题词:"格物致知,薪火相传"。
"试运行时,有个小学徒发现活塞漏气。"鲁姑娘兴奋地比划,"他用蜂蜡混合石灰做了临时密封,效果比设计的垫片还好!"
周琰突然想起穿越前的导师常说:最好的技术往往来自一线实践。他当即拍板:"给那个学徒发特别奖金,把方法编入教材。"
暮色降临时,周琰撑着油纸伞走过理工学院新建的实验田。学生们设计的自动灌溉装置正在工作,虽然偶尔卡顿,但每处故障都引来热烈讨论而非沮丧。远处图书馆的灯光透过雨帘,勾勒出伏案疾书的身影。
回到书房,周琰翻开新到的《格物学报》。首篇论文探讨了∞形器物消退后的人类认知特点,结论令人振奋:自主习得的知识遗忘率仅为"梦授"内容的十分之一。页脚处的小字注解更意味深长:"文明如木,速生则质疏,岁寒后凋方见根本。"
窗外,春雨滋润着刚破土的幼苗。周琰掌心的∞形疤痕己不再刺痛,反而成了某种警醒——提醒他真正的技术进步从来不是礼物,而是汗水浇灌的果实。远处传来蒸汽机车的汽笛声,这声音不再神秘莫测,因为每个零件都经过工匠们千万次的打磨与改良。
案头的《九洲堪舆图》上,代表技术扩散的红点正在缓慢而坚定地蔓延。没有∞形光网的加持,没有跨越式的突变,有的只是一村一镇、一厂一坊的踏实积累。这才是文明应有的步伐——或许缓慢,但每一步都踏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