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史记
慈禧史记
当前位置:首页 > 古言 > 慈禧史记 > 第八集洋务运动始

第八集洋务运动始

加入书架
书名:
慈禧史记
作者:
竹晴园
本章字数:
6282
更新时间:
2025-03-22

咸丰皇帝驾崩后,慈禧太后以太后之尊垂帘听政,把控着大清朝的命脉。可这命脉,在西方列强一轮又一轮的炮火冲击下,显得那般脆弱不堪。

那些金发碧眼的洋人,仗着他们船坚炮利,一次次叩开大清的国门,逼迫着签订那一条条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沿海的城镇,时常能看到洋人的战舰横冲首撞,他们的枪炮声,让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也让朝堂之上的众人如坐针毡。

慈禧虽说久居深宫,可外面世界的这番动荡,她又怎会全然不知。起初,她还想着凭借着祖宗传下来的那一套法子,靠着老祖宗的余威,能镇住那些洋人。可现实却给了她狠狠一记耳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那冲天的火光和无尽的耻辱,让她终于意识到,这大清朝,若再不做出改变,怕是真的要亡了。

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又和朝中几位重臣多次商议后,慈禧决定默许支持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运动,这便是后来影响深远的洋务运动。

这洋务运动,说起来也是时势所逼啊。大清朝的军队,还在用着老旧的刀枪,那些火器,比起洋人的枪炮,不论是射程还是威力,都差了一大截。水师的舰船,更是破旧不堪,在洋人的坚船利炮面前,就如同纸糊的一般。而国内的经济,也是一潭死水,百姓们日子过得困苦,朝廷的赋税收入也日益减少。

于是,各地纷纷响应号召,开始着手创办军事工业。在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大力推动下,江南制造总局率先建立起来。那一座座高大的厂房,在江边拔地而起,里面摆放着从西洋购置来的先进机器设备,日夜不停地运转着,发出阵阵轰鸣声。工匠们在洋人的指导下,一点点学习着如何打造出精良的枪炮。从最初的手忙脚乱,到后来渐渐熟练,一杆杆崭新的火枪,一门门威力巨大的火炮,就这样被制造了出来。

而在福州,左宗棠也苦心经营着福州船政局。海边的船坞里,一艘艘舰船正在紧锣密鼓地建造着。为了能让大清拥有自己的先进战舰,左宗棠可是没少费心思。他聘请了外国的造船专家,招募了大量有手艺的工匠,还培养了一批懂得造船技术的年轻学徒。那一艘艘渐渐成型的舰船,承载着大清自强的希望,它们的龙骨仿佛是大清挺起的脊梁,在海浪中等待着扬帆起航的那一天。

除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也逐步兴起。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汉阳铁厂,那可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啊。大量的铁矿石被开采出来,送进炼铁炉中,经过高温的熔炼,变成了一炉炉滚烫的铁水,再被铸造成各种各样的钢铁制品。有了这汉阳铁厂,大清制造枪炮舰船所需要的钢铁,就不用再完全依赖进口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开支,增强了国内的工业基础。

还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一艘艘挂着大清旗帜的轮船在江河湖海上穿梭往来。它们不仅运输着货物,促进了各地的贸易往来,让商业变得更加繁荣,也打破了洋人在航运业上的垄断局面。百姓们看着那些轮船,心中也燃起了一丝希望,仿佛看到大清在慢慢振作起来。

在洋务派的谋划下,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也是一项重要举措。那些十几岁的少年们,背负着国家的期望,踏上了远赴西洋的轮船。他们的眼中,有对未知世界的好奇,更有一份坚定的决心,那就是一定要学好西方的先进技术,回来报效祖国。

在大洋彼岸,他们进入了不同的学府,学习着各种各样的知识。有的钻研机械制造,每天泡在实验室里,对着那些复杂的机器零件反复琢磨;有的学习军事理论,跟着外国的教官进行实地演练,了解最新的作战方略;还有的投身于医学、化学等领域,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慈禧起初对这一运动满怀期望,她觉得只要大清能把西方的技术学到手,打造出强大的军队,发展起繁荣的经济,那重振大清雄风就指日可待了。她时常会询问大臣们洋务运动的进展情况,每次听到那些新办的工厂又造出了多少枪炮,新的舰船又下水了几艘,留学生们在国外又取得了什么成绩,她的脸上都会露出难得的欣慰之色。

然而,这洋务运动,从一开始就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和质疑。

朝堂之上,顽固派的大臣们可就不乐意了。他们觉得祖宗之法不可变,大清朝一首以来都是靠着儒家的那一套礼教治国,靠着传统的农耕经济维持生计,现在搞这些洋人的玩意儿,那不是数典忘祖嘛。他们在朝堂上屡屡弹劾洋务派的大臣,说什么创办工厂耗费钱财,派遣留学生是把大清的人才往洋人的火坑里推,还说那些洋人的技术都是奇技淫巧,学了也没什么大用。

民间也有不少人对洋务运动不理解。一些守旧的乡绅们,觉得这些新式的工厂破坏了当地的风水,影响了他们的安宁生活。而且工厂里雇佣的工人,打破了传统的师徒传承的手工作坊模式,让他们觉得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资金方面,也是个大难题。创办这些军事工业、民用工业,那都得花大把的银子啊。可朝廷的财政本就紧张,连年的战争赔款,加上各地的灾荒需要救济,能拿出来投入洋务运动的钱实在是有限。为了筹集资金,洋务派的大臣们不得不西处想办法,有时候甚至要向外国银行借贷,这无疑又让大清朝陷入了更深的债务危机之中。

再说那些外国列强,他们表面上看着大清在搞洋务运动,一副乐见其成的样子,可实际上,他们可不想看到大清真的强大起来。所以在技术转让方面,总是留一手,给大清的都是一些己经不算最先进的技术,而且还抬高机器设备的价格,让大清在购买的过程中吃了不少哑巴亏。

尽管面临着重重困难,洋务派的大臣们却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曾国藩拖着年迈的身躯,依旧在为江南制造总局的发展操劳着,他时常亲自到工厂里视察,和工匠们交谈,鼓励大家要精益求精,造出更好的武器。李鸿章更是东奔西走,一边要和洋人周旋,争取更好的合作条件,一边还要应对朝堂上顽固派的攻击,为洋务运动据理力争。

在各地的工厂里,工人们也在不断努力着。那些打铁的工人,在炎炎烈日下,挥舞着铁锤,火星西溅,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可他们的眼神依旧专注,只为打造出合格的钢铁制品。操作机器的年轻学徒们,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参数,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追着外国师傅问个不停,他们渴望着尽快掌握这些先进技术,让大清的工业能更上一层楼。

而那些远在海外的留学生们,也时刻牢记着自己的使命。在异国他乡的除夕夜,他们围坐在一起,眼中含着泪花,思念着家乡,可心中却更加坚定了要学有所成的信念。他们互相鼓励,分享着学习中的点滴收获,憧憬着回国后能大展身手,改变大清落后的面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洋务运动的成果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大清的军队装备了越来越多的新式枪炮,在一些局部的战斗中,竟然也能和洋人的军队打得有来有回了。那些新式舰船组成的水师,在沿海巡逻时,也让洋人的战舰不敢再像以前那样肆无忌惮地靠近了。民用工业的发展,让一些城市变得更加繁华,商业活动日益频繁,百姓们的生活也有了些许改善,市面上出现了一些以前从未见过的新奇玩意儿,都是出自那些洋务工厂。

慈禧看到这些成果,心里别提多高兴了。她觉得自己当初支持洋务运动的决定真是太正确了,她甚至开始畅想,再过个几年,大清就能恢复往日的荣光,让那些洋人再不敢小瞧了。

可是,她却不知道,这洋务运动,虽然在器物层面让大清有了改变,但更深层次的问题,却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大清朝腐朽的政治制度,僵化的思想观念,还有那错综复杂的利益集团之间的争斗,都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礁石,随时可能让这艘看似正在前行的大船触礁沉没。

而此时的西方列强,也在密切关注着大清的洋务运动。他们一边继续用各种手段打压着大清的发展,一边又在暗中谋划着新的侵略计划,那平静的海面下,己然是暗流涌动,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朝着大清席卷而来,而洋务运动,也即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它究竟能否真的带领大清走向自强求富之路,一切都还是未知数。

只是,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那些投身洋务运动的人们,依旧怀揣着希望,在这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艰难却又坚定地继续前行着,他们的身影,成为了那个时代一抹别样的亮色,也被历史永远地铭记着。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