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时,苏有道刚好赶到家里,将手中的鸡蛋和红糖交给李氏“娘,这些我岳母让我拿回来给春娘补身子。”
李氏接过篮子掀开上面的布一看,里面全是白花花的鸡蛋,还有两包红糖,她不得不感叹蒋氏是个疼女儿的,这么多鸡蛋家里不知道得攒到什么时候。
“我知道了,到时候我每天给春娘做一碗红糖鸡蛋。”
说罢,李氏把鸡蛋放到自己屋里和家里的鸡蛋分开放好。
一转眼就到了洗三这天,苏家并未大办,除去孙家,苏家只请了左右邻居。隔壁的吴大娘和王大娘早早就来了,将带来的几个鸡蛋交给李氏“李嫂子,恭喜了,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你别嫌弃。”
“那有,快进来坐。”
李氏三人说了会话,就一起进厨房帮忙去了。没过多久,孙家一家就坐着牛车到了苏家,苏有理见着岳父一家赶紧上前“岳父,岳母,大哥,嫂子,你们来了,快进来坐。”
蒋氏和张氏拿着礼物进屋去看孙春娘,苏有理在外面招呼岳父孙武和大舅子孙旺。
现下正是农忙的时候,家里忙的过来,苏贵便带着另外两个儿子下地干活去了。
屋里,孙春娘看着进来的蒋氏和张氏高兴地叫了声“娘,嫂子。”
蒋氏和张氏放下手中的东西,看着孙春娘面色红润的样子就知道苏家没有亏待她。随后两人又看了看孩子便出去帮忙去了。
等饭菜做好后,苏贵父子三人正好回来了。人齐之后,李氏进屋把孩子抱出来放进木盆里简单地洗了洗就赶紧裹上襁褓,等众人都看了一眼孩子之后就抱回屋去了。
随后大家一齐坐下吃饭,苏有道端上饭菜给孙春娘送去。
吃过饭,孙家一家人也准备回去了。蒋氏还有些话要和女儿说便独自一人进了屋。孙春娘本以为蒋氏己经走了,此刻见到蒋氏还有些惊讶“娘,我还以为你们己经回去了。”
“娘还有些话要和你说。”
说罢,蒋氏拿过之前带来的篮子说道:“这里有三匹布,这块粉色的棉布给明月做衣裳,这块藏蓝色给你婆婆,这还有块湖绿色的料子你留着自己做衣裳。”
“娘,我有衣裳穿,乡下干活容易脏,穿旧衣服就行了。你留着给你和嫂子做衣裳。”
“给你你就收着,别太亏待自己,这里娘给你二两银子,你自己留着用。这次你生了个女孩,苏家明眼上不嫌弃,但日后谁也说不定。这钱你藏好了,想吃什么吃什么,把身子调养好了,日后生个男孩就好了。”
孙春娘听着母亲的嘱咐很是感动“娘,我知道了。你和爹也要保重身体。”
“知道了,娘走了,有什么事就让人去镇上递个信。”
孙春娘眼眶一热,点了点头。蒋氏也是满眼不舍,说完赶紧离开了。
等蒋氏出来,孙家一家人坐上牛车便离开了。
这天之后,苏家新添了个孙女的事传遍了整个大河村,苏贵父子三人下地干活,逢人打招呼便有人问起他家大孙女。
苏家在村里算鼎盛之家,三个儿子三个孙子,小儿子还是个秀才。这可是秀才,十里八乡能有几个秀才。
苏有道乡试落第之后就没有再考了,考试路费花销大,他也不想给家里增加负担。苏有道本想到镇上找个营生,结果村里一商量,决定大家集资建学堂,聘请苏有道当先生。
村里的孩子都可以到学堂上学,束脩减半,有钱交钱,没钱交粮。即使村里出不了第二个秀才,孩子们会识字算数,以后也可以到外面谋生,不用像他们一样一辈子在泥里打滚,看天吃饭。
苏有道觉得在村里教书,既可以有个营生又可以照顾家里,便爽快地答应了。从此之后,除了大河村的孩子,附近其他村的不少孩子也赶来大河村上学。
孙春娘生产之后有李氏她们照顾,苏有道也就放心地回学堂教书了。苏家在村东,学堂在村头,一路上走过去,有不少和苏有道打招呼。
村头聚集着不少女人干活闲聊,看着苏有道走进学堂,她们纷纷讨论起来。
“秀才娘子真是好福气,生了女儿苏家人都当个宝,听说李婶子天天给她做红糖鸡蛋吃。”
此话一出顿时让在场的女人都羡慕了。
“真的吗?咱生儿子都没这么好的待遇,天天吃鸡蛋,这也太好了。”说着,说话的女人咽了咽口水。
“看把你馋的,人家娘家有钱啊,秀才娘子生孩子,娘家就送了三十个鸡蛋来。”
“唉,同是女人怎么人家命这么好。”
“命好又怎么样,还不是生不出儿子来,白瞎了鸡蛋。”
这刻薄话一出,大家都有些惊讶,顿时有人站出来说道:“王五媳妇,我看你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嫉妒人家秀才娘子吧。”
“放屁,我才不羡慕,我可是有儿子的人。等我儿子考上秀才,到时候想吃鸡蛋就吃鸡蛋。”说到儿子,王五媳妇顿时骄傲了起来。
不就是秀才娘子,等她儿子以后考上秀才,她就是秀才他娘。
王五媳妇这些话大家都听腻了,转头不再理她。等他儿子考上秀才,那简首是比上天还难。王五媳妇是村里出了名护儿子的,儿子才西岁就宠的无法无天。
见大家都不理她,王五媳妇自知没趣,拿上自己的东西灰溜溜地离开了。一群没见识的人,等她儿子考上秀才,她要让她们来求她。
转眼间一个月过去了,苏明月满月酒这天穿上了新做的粉色衣裳,李氏和孙春娘也穿着新衣裳出来见客。满月酒这天除了孙家还来了不少人。
苏明月带上了外婆一家送的长命锁,看着围在身边的人开心地笑着,大家见她如此不怕生纷纷夸了起来,苏家人听着自家孩子被夸都笑得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