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文化盛会起波澜
在击退外敌、稳定边疆局势后,李逸风回到长安,心中一首谋划着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活动。他希望将现代丰富多元的文化元素融入到唐朝的传统文化之中,在长安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碰撞出别样的火花,让唐朝百姓领略到文化的新魅力。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这场文化盛会终于在长安的朱雀大街盛大开启。
活动当日,朱雀大街热闹非凡,彩旗飘扬,百姓们从西面八方赶来,将活动场地围得水泄不通。街道两旁,摆满了展示现代科技和文化的摊位,有能播放美妙音乐的留声机,有神奇的望远镜,还有各种精美的现代工艺品。身着奇装异服的艺人,表演着现代的歌舞,节奏明快的旋律和充满活力的舞蹈,引得百姓们阵阵惊叹。
李逸风站在搭建的高台上,看着台下热闹的场景,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能丰富百姓的生活,还能为唐朝的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他没有料到,一场风暴正悄然来临。
在人群中,有一群身着长袍的文人墨客,他们眉头紧锁,看着眼前这些新奇却又“离经叛道”的文化展示,脸上满是不满。为首的是长安城内颇有名望的学者郑玄,他一向以维护传统文化为己任,对李逸风这种将现代文化引入唐朝的做法,早就心存疑虑。
“李大人,你这是在做什么?”郑玄大步走上高台,对着李逸风质问道,“这些奇技淫巧,成何体统!我大唐文化源远流长,何须这些外来的、不知所谓的东西来玷污!”
李逸风早料到会有人反对,他微笑着,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郑先生,我并非要玷污大唐文化,而是希望能为其增添新的色彩。时代在发展,文化也不应固步自封。这些现代文化元素,只是为了给大家提供新的视角,新的思考方式。”
郑玄冷哼一声:“哼,花言巧语!这些东西,不过是蛊惑人心罢了。就说这留声机,能播放音乐又如何?难道能比得上我大唐的丝竹雅乐?还有这望远镜,不过是个能把远处东西看清楚的玩意儿,有什么用?”
李逸风不恼,他耐心解释道:“郑先生,留声机虽比不上丝竹雅乐的现场演奏,但它能将音乐保存下来,让后人随时都能欣赏到前辈们的艺术。而望远镜,它的用处可大了,在军事上,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观察敌情;在天文研究上,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宇宙的奥秘。这些都是对我们大唐有益的东西啊。”
郑玄却不为所动,他转头面向台下的百姓,大声说道:“百姓们,李大人此举,是对我们传统文化的背叛!我们不能让这些外来文化侵蚀我们的根基!”
台下的百姓们开始交头接耳,一些人被郑玄的话打动,脸上露出犹豫的神色。李逸风心中一紧,他知道,如果不能说服这些百姓,这场文化活动很可能会以失败告终。
就在这时,人群中走出一位老者,他是长安城内德高望重的书法家孙墨。孙墨缓缓走上高台,向李逸风和郑玄行了一礼。
“两位,且听老夫一言。”孙墨说道,“李大人引入现代文化,本意是好的,他希望我大唐文化能与时俱进。而郑先生维护传统文化,也无可厚非。依老夫看,文化本就应兼容并蓄,我们不应一味排斥新事物,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
孙墨的话,让台下的百姓们纷纷点头。李逸风心中一喜,他向孙墨拱手道:“孙老先生所言极是。我此次举办文化活动,正是希望能在传承大唐文化的基础上,吸收现代文化的精华,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郑玄却依然固执己见:“孙老,您这是糊涂了!这些现代文化,与我们的传统相差甚远,如何能融合?”
孙墨微微一笑:“郑先生,你看这书法。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哪一次不是在变化中发展?文化就像一条河流,只有不断有新的支流汇入,才能奔腾不息。”
郑玄一时语塞,但他还是不甘心就此罢休:“即便如此,李大人也不应如此大张旗鼓地宣扬这些东西,这会让百姓们迷失方向的!”
李逸风接过话茬:“郑先生,我之所以大张旗鼓地举办这场活动,就是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文化的多样性。百姓们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他们会在接触新事物的过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而且,我们在展示现代文化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展示大唐的传统文化。”说着,他指向一旁展示传统书画、诗词的摊位。
这时,一个年轻的书生从人群中站出来:“李大人说得对!我虽热爱诗词歌赋,但这些现代文化也让我大开眼界。我相信,只要我们心中有根,就不会被新事物迷惑。”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支持李逸风,郑玄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他知道,自己在这场争论中己经处于下风,但他还是不愿放弃。
“既然如此,”郑玄咬咬牙说道,“李大人,我们不妨来一场文化比试。你用你的现代文化,我用我大唐的传统文化,看看谁能真正赢得百姓们的心!”
李逸风略一思索,点头道:“好,郑先生既然有此雅兴,我自然奉陪。不知郑先生想如何比试?”
郑玄眼中闪过一丝得意:“就以这朱雀大街为题,我们各自创作一首诗,让百姓们评判,谁的诗更能体现这条大街的神韵。”
李逸风心中暗喜,他对诗词虽不算精通,但在现代接受的教育让他有更开阔的思维和独特的视角。他略作思考,便开口吟道:
朱雀大街人如潮,古今文化相辉耀。
新奇技艺眼前展,传统韵味心中绕。
音乐声声传喜乐,工艺件件显精巧。
长安盛景今胜昔,共谱文化新篇章。
台下的百姓们纷纷叫好,这首诗既描绘了眼前文化盛会的热闹场景,又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赞美。
郑玄脸色微变,他沉思片刻,也吟出一首诗:
朱雀大街古韵长,千年繁华映沧桑。
雕梁画栋飞檐处,墨客文人赋华章。
丝竹声声传雅意,霓裳飘飘舞流芳。
莫让新声乱旧曲,守护传统守荣光。
郑玄的诗,充满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也表达了他对传统的坚守。百姓们听了,也不禁为之动容。
一时间,台下议论纷纷,有人觉得李逸风的诗更有新意,也有人认为郑玄的诗更能体现传统文化的韵味。评判陷入了僵局。
就在这时,武曌在一群侍卫的簇拥下,来到了活动现场。她听到了两人的诗,也了解了事情的经过。
“两位爱卿,”武曌微笑着说道,“你们的诗都作得极好。李爱卿的诗,充满了对新文化的探索和赞美;郑爱卿的诗,则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依本宫看,文化本就没有新旧之分,只有不断传承与创新,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场比试,没有输赢,你们都是为了我大唐文化的繁荣。”
武曌的话,让全场安静下来。李逸风和郑玄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敬佩。他们向武曌行礼:“陛下圣明。”
在武曌的调解下,这场文化争论终于平息。百姓们继续沉浸在文化盛会的欢乐之中,他们在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展示中穿梭,感受着文化的魅力。李逸风看着这一切,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文化的融合与传承,并非一蹴而就,会有争议,会有困难,但只要大家有开放的心态和包容的胸怀,就一定能让唐朝的文化更加灿烂辉煌。而他,也将继续在这条文化交流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